
作者:林明森袁新哲谢春华安文韬崔利民
页数:76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2100273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高分三号(GF-3)卫星是接近由我国自主研制的靠前颗海陆兼顾的民用多极化SAR卫星,星上载有C频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AR)载荷。GF-3卫星主要用于海洋权益维护、海洋防灾减灾以及应对重大海洋环境事件、海域与海岸带综合管理、海洋动力环境监测与极地环境监测与航行保障等。并且用于灾害要素监测与风险评估、自然资源调查与国土测绘、水资源保护与重大水利工程监测、农作物面积动态监测、中小尺度强降水过程监测等。为改变我国雷达卫星数据接近依赖进口的局面提供了重要支撑。本图集收集了高分三号卫星海洋图像质量提升技术项目的成果。
作者简介
林明森,历任国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室主任。1999年调任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技术一部主任,现任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副主任、副总工程师,中国海洋一号/二号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
本书特色
“高分三号”(GF-3)卫星是完全由我国自主研制的海陆兼顾的民用多极化SAR卫星。星上载有C频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AR)载荷。卫星于2016年8月10日6时55分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主要为海洋、减灾、水利、气象等行业提供观测数据。“GF-3”卫星合成孔径雷达载荷具有12种成像模式,包括两种海洋专用观测成像模式,波模式与全球观测模式。该卫星是目前世界上在轨雷达卫星成像模式的卫星。其分辨率为1 m,成像刈幅达到650 km,能够获取单、双、四极化数据,以满足不同海陆观测要素应用需求。同时卫星具备侧摆能力,极大提高了卫星应急观测能力。
目录
1.1 卫星主要技术参数………………………………………………………………….2
1.2 卫星成像模式…………………………………………………………………………3
第2章“高分三号”卫星海洋应用 …………………………………………5
2.1 海洋灾害监测…………………………………………………………………………6
台风监测 ………………………………………………………………………………..6
海上溢油监测 …………………………………………………………………………9
绿潮监测 ………………………………………………………………………………11
2.2 海洋权益维护……………………………………………………………………….13
海上船舶 ………………………………………………………………………………13
海岛人工目标 ……………………………………………………………………….16
2.3 海域管理………………………………………………………………………………19
浮筏养殖监测 ……………………………………………………………………….19
围填海监测 …………………………………………………………………………..23
2.4 海岸带监测…………………………………………………………………………..25
海岸带监测 …………………………………………………………………………..25
海岸带典型地物监测 …………………………………………………………….27
2.5 海洋动力环境要素监测…………………………………………………………28
海浪 ……………………………………………………………………………………..28
内波 ……………………………………………………………………………………..29
海上强降水 …………………………………………………………………………..31
锋面 ……………………………………………………………………………………..33
海底地形 ………………………………………………………………………………34
大气重力波 …………………………………………………………………………..35
2.6 极地环境监测与航行保障……………………………………………………..36
极地冰 ………………………………………………………………………………….36
极地航行保障 ……………………………………………………………………….39
第3章极化数据 ……………………………………………………………………..41
3.1 典型地物极化数据………………………………………………………………..42
3.2 极化数据国际交流………………………………………………………………..46
第4章几何精校正处理 …………………………………………………………51
4.1 智利铜矿处理结果………………………………………………………………..52
4.2 四川省汶川县山区处理结果………………………………………………….54
第5章海洋图像质量提升处理 ……………………………………………..55
5.1 扫描模式“扇贝效应”消除处理…………………………………………..56
5.2 方位模糊抑制处理………………………………………………………………..60
5.3 旁瓣抑制处理……………………………………………………………………….65
5.4 噪声抑制处理……………………………………………………………………….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