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永新
页数:276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1922443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由中公教育名师团队精心编写,适用于云南省最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的社会科学专技类职位,包括常识、判断推理、数量关系等重要知识点。在认真分析云南省最单位考情的基础上,全新研发,契合云南省最单位公共科目考试大纲,帮助考生顺利通过考试。
本书特色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
《中公版·2019云南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辅导教材:职业能力倾向测验(B类)》具有如下特色:
1.量身定制内容。本书针对云南省事业单位分类统考中职业能力倾向测验(B类)真题的特点设置题型板块,讲解特色考点。
2.深度分析考情。本书介绍了云南省事业单位分类统考的基本情况,通过精选真题深度分析了职业能力倾向测验(B类)的具体考情,并据此解读了命题特点和趋势。
3.覆盖核心考点,精讲作答技巧。本书归纳了不同题型的核心考点,并围绕考点精讲作答技巧。
4.扫码听微课程。本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真题,在文字解析的基础上,还配有视频讲解,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
购书享有移动自习室:扫码关注,回复“自习室”免费获取图书专属大礼包。
目录
考情深度分析(1)
章人文与历史(12)
节文化常识(12)
第二节历史常识(20)
第二章国情地理(30)
节国情概况(30)
第二节自然地理(32)
第三节世界地理概况(35)
第三章政治(37)
节十九大以来国家发展新理念(37)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39)
第四章法律(44)
节宪法(44)
第二节监察法(46)
第三节民法(48)
第四节刑法(52)
第五节行政法(55)
第六节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58)
第五章经济(60)
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60)
第二节微观经济(61)
第三节宏观经济(61)
第六章科技与生活(63)
节高新技术(63)
第二节生活常识(66)
章词语填空(76)
节词义辨析(76)
一、词语的理性义(76)
二、词语的色彩义(78)
第二节语法与语用(80)
一、词性与句法功能(80)
二、词语的习惯搭配(82)
第三节成语(84)
一、八大常见命题陷阱(84)
二、成语连用(87)
第四节虚词(87)
一、八大复句关系的类型(88)
二、八大复句关系的常用关联词(88)
三、区分易混复句关系(90)
第五节语境分析法(92)
一、对应分析法(92)
二、情境展开法(94)
第二章语序排列(96)
一、关注首尾句(96)
二、抓住关联词(97)
三、重视指代词(98)
四、注意逻辑顺序(98)
五、注意承启关系(99)
第三章句子填空(101)
一、话题统一(101)
二、前后照应(102)
三、句式一致(103)
四、意境协调(103)
章判断推理–图形推理(106)
节图形推理核心知识储备(106)
图形构成(106)
一、点线角面(106)
二、封闭开放(109)
三、图形部分(110)
四、图形种类(111)
五、元素位置(113)
几何性质(114)
一、对称性(114)
二、重心(115)
三、面积和体积(115)
图形转化(116)
一、移动、旋转、翻转(116)
二、图形叠加(117)
第二节图形推理题型分类精讲(118)
一、顺推型图形推理(118)
二、九宫格图形推理(119)
三、分类型图形推理(121)
四、类比型图形推理(122)
五、空间形式图形推理(123)
六、其他形式图形推理(125)
第二章判断推理–定义判断(127)
节定义判断核心知识储备(127)
一、定义的逻辑知识(127)
二、定义判断解题原则(128)
三、定义判断解题步骤(128)
四、定义判断题型分类(128)
第二节定义判断题型分类精讲(130)
一、单定义判断(130)
二、多定义判断(137)
第三章判断推理–类比推理(139)
节类比推理核心知识储备(139)
一、类比推理考查方式(139)
二、类比推理解题步骤(140)
三、类比推理解题技巧(140)
四、类比推理出题陷阱(142)
第二节类比推理考点分类精讲(143)
一、概念间关系(144)
二、近反义关系(145)
三、描述关系(145)
四、条件关系(147)
五、语法关系(147)
第四章判断推理–逻辑判断(149)
节逻辑判断题型分类精讲(149)
必然性推理(149)
一、直言命题(149)
二、复言命题(155)
可能性推理(162)
一、削弱型题目(163)
二、加强型题目(166)
三、前提型题目(170)
四、解释型题目(172)
五、评价型题目(174)
六、结论型题目(177)
第二节逻辑判断实战技巧(178)
一、找突破口法(178)
二、假设法(180)
三、排除法(182)
四、排序法(182)
五、图表法(183)
六、计算法(184)
章数量分析–数学运算(186)
节数学运算基础知识(186)
一、数的整除特性(186)
二、大公因数与小公倍数(187)
三、奇偶性与质合性(189)
四、同余与剩余(189)
五、尾数法(191)
第二节数学运算题型分类精讲(191)
一、计算问题(191)
二、和差倍比问题(194)
三、行程问题(195)
四、工程问题(197)
五、排列组合与概率问题(199)
六、几何问题(203)
七、利润问题(205)
八、容斥问题(207)
九、植树问题(208)
十、抽屉原理(209)
十一、推理问题(210)
十二、运筹问题(211)
十三、浓度问题(212)
十四、牛吃草问题(212)
十五、鸡兔同笼问题(213)
十六、盈亏问题(214)
十七、日期问题(214)
十八、方阵问题(215)
十九、年龄问题(216)
二十、时钟问题(217)
第三节数学运算常用解题方法(218)
一、代入排除法(218)
二、特殊值法(219)
三、方程法(220)
四、图解法(223)
五、十字交叉法(225)
第二章数量分析–资料分析(226)
节资料分析常见概念(226)
一、百分数与百分点(226)
二、增长量(227)
三、增长率(229)
四、比重(232)
五、倍数和翻番(233)
六、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233)
七、进出口额(234)
八、指数(235)
第二节资料分析计算技巧(235)
一、尾数法(236)
二、首数法(236)
三、有效数字法(237)
四、特征数字法(237)
五、范围限定法(238)
六、乘除法转化法(239)
七、同位比较法(240)
八、运算拆分法(241)
九、常见算式处理技巧(241)
第三节资料分析题型分类精讲(246)
一、计算题(246)
二、排序题(247)
三、计数题(248)
四、趋势判断题(249)
五、综合判断题(250)
六、假设条件题(251)
章综合分析考点梳理(254)
一、考查词语(254)
二、考查句子(256)
三、考查语句连贯(256)
四、考查细节信息(259)
五、考查主旨观点(261)
六、考查文章标题(262)
第二章综合分析解题方法(264)
一、筛选法(264)
二、比较法(264)
三、排除法(264)
第三章人文社科类例题精讲(267)
中公教育·云南分部一览表(275)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276)
节选
自2015年3月人社部颁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公共科目笔试考试大纲(试行)》以来,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广,报考人数也越来越多。考试每年举行两次,上、下半年各一次。基于对专业素养以及岗位职能需求的不同,考试遵循人岗匹配原则,不同岗位考查不同内容,具体分为以下五类:
2015-2018年,云南省共举行六次事业单位分类考试,时间分别为2015年10月、2016年7月、2016年10月、2017年6月、2017年10月和2018年5月,除2016年7月为云南省单独命题以外,其他五次均参加全国事业单位统考。具体类别方面,2016年7月、2016年10月、2017年6月和2018年5月四次考试五类均有;2015年10月无D类,2017年10月无D类、E类。
上述A、B、C、D、E五类考试的公共科目均为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和综合应用能力。其中,社会科学专技类(B类)是针对事业单位人文社科类专业技术岗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而设置的考试科目,主要测查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相较于考查材料分析题、写作题等主观题的综合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倾向测验主要测查与事业单位人文社科类专业技术岗位密切相关的、适合通过客观化纸笔测验方式进行考查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素。职业能力倾向测验(B类)的题目全部为客观题,考试时限为90分钟,总题量为100道。
如下图所示,职业能力倾向测验(B类)考试主要包括常识判断、言语运用、综合分析、判断推理和数量分析五大题型,分别考查的是考生的常识与应用能力、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数理能力。
2015-2018年云南省事业单位分类考试职测(B类)的题型题量具体如下表所示:
常识判断主要测查考生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涉及历史、哲学、文化、法律、科技与生活、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容。
常识判断部分近几年题量一直稳定在25道,考查题型为单项选择题。考查集中在人文与历史、国情地理、法律、科技与生活等学科,其中人文与历史在25道题中占比近,是考生需要重点复习的内容。经济、政治等考查频率虽然较低,但是考试大纲中明确提出了要求,考生仍然需要对此部分内容多加重视。
1.甲在珠宝店柜台前试戴一条价值8000元的金项链,趁营业员不注意,用一条假的同款式项链调包,然后称不满意项链款式,扬长而去。甲的行为构成()。
A.盗窃罪B.侵占罪
C.诈骗罪D.抢夺罪
【答案】A。解析: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并以平和手段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他人交给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的行为。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抢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乘人不备,公开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本题符合盗窃罪的定义。故本题选A。
2.下列观点与所属流派对应正确的是()。
A.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兵家
B.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法家
C.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儒家
D.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墨家
【答案】C。解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孟子的名言,属于儒家流派;”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是庄子的名言,属于道家流派;”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是孔子的思想,属于儒家流派;”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是韩非子的名言,属于法家流派。故本题选C。
1.扩展知识储备,夯实理论基础。考生在备考中,首先要对大纲中涉及的学科进行较全面地复习,掌握每个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做到心中有数,打牢基础。
2.把握重难点,灵活运用方法。常识判断对于人文与历史、国情地理、法律、科技与生活等知识的考查较多,考生在复习时,需要把握这部分的重点,剖析难点,并在做题时,灵活运用一些方法来协助解题,如寻找题干关键词、排除无关选项、词义联想等。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强练习。考生在对基础理论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后,要练习一些试题来检测复习效果,查漏补缺。
言语运用主要测查考生准确把握文字材料内涵、进行思考和交流的能力,包括理解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准确和得体地遣词用字、表达观点。
言语运用在职业能力倾向测验(B类)考试中占比为25%,是考生取得高分必须攻克的堡垒之一。主要考查词语填空、语序排列、句子填空三类题型,考点较为稳定,总体题型题量近几年保持不变,小题型和考点略有调整。考点分布及考查重点分析如下:
1.词语填空
词语填空题量稳定,在言语运用中占比大,考查形式为一空、两空、三空等,主要以两空为主;考查内容包括实词、成语等,且成语考查趋势不断增加。词语填空主要考查考生辨析近义词和结合语境选择正确词语的能力,考查难度较大,考生必须全面复习,平时多加积累,不断增强言语理解和运用能力。
2.语序排列
语序排列要求考生对几个句子进行排序。该种题型难度一般,考生在备考时可以从首尾句、关联词、指代词、逻辑顺序等入手解答。
3.句子填空
句子填空要求考生选择合适句子补充不完整的文段,测试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的条理性、语言表达的连贯性。句子填空主要侧重考查考生对不同题材的文段的理解程度,考试内容涉及面较广,考生在加强基础知识积累的同时要学会运用不同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如话题统一、前后照应、句式一致等。
1.虽然数字是年报中________的部分,但年报其实远不止是________的数字堆砌。投资者通过年报判断公司的投资价值,监管机构通过监控年报发现并规避系统风险。可以说,年报是一个舞台,台上光怪陆离,台下看客云集。
填入画横线部分恰当的一项是()。
A.眼花缭乱随意B.一成不变简单
C.惊心动魄枯燥D.扑朔迷离机械
【答案】C。解析:空,”眼花缭乱”指看着纷繁复杂的事物感到迷乱,主体必须是人,为物时应加”令人””让人”等词语,此处主体是年报,搭配不当,排除A。”一成不变”指一经形成,永不改变。年报的数字是每年都会变化的,而非”一成不变”,排除B。第二空,由”年报是一个舞台,台上光怪陆离,台下看客云集”可知,此处表达的是年报中的数字含义很丰富。”枯燥”指单调,没有趣味;”机械”指方式拘泥死板,没有变化。”枯燥”描述数字的特点更恰当,排除D。故本题选C。
2.①因而,用汉语进行创作的青藏高原各民族作家大都具有双重或多重文化背景
②生活在青藏高原多元文化背景中的各民族作家,除了一小部分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创作之外,大多数作家都用汉语或双语进行创作
③他们既熟稔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又了解熟悉汉民族或其他民族的文化
④青藏高原多民族文学的多元性首先表现在文学语言的表现方式上
⑤一位作家掌握何种语言,实际上就意味着他掌握了何种文化
⑥这为他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文化视野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④②⑤①③⑥B.⑤④①③⑥②
C.②⑤④①⑥③D.④③②⑥⑤①
【答案】A。解析:①以”因而”开头,其前句应能引出①中”用汉语进行创作的青藏高原各民族作家大都具有双重或多重文化背景”的结论,④与此不符。⑤①围绕语言和文化展开论述,话题一致且具有延续性,故⑤①相连恰当,排除B、C。③中的”他们”指的应是①中的”用汉语进行创作的青藏高原各民族作家”,接在④后指代不明,排除D。故本题选A。
3.翻阅过往报道,用手机、iPad”哄孩子”的家长大有人在。一方面,家长应主动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媒介组合,以此扩大孩子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的渠道;另一方面,成年人特别是家长首先应该将自己从被手机”奴役”的沉迷中解脱出来,用更多时间去陪伴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需求。换句话说,________________,更应该以自己的存在来替代手机等互联网工具以满足孩子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