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于志华著
页数:322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2033582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我国文化主权的基本构件。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本研究以传播学理论为指导,通过田野调查,提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从内容融合、渠道融合、平台融合、经营融合与管理融合五方面,融合传播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促进体育强国与文化强国建设。
作者简介
于志华(1968-),女,山东龙口人,中南民族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南方少数民族非遗研究中心·湖北省非遗研究中心成员,湖北省高等教育教学与教学管理专家,《中国心理学前沿》编委,2016-2017年在美访学。主持课题15项,发表论文50余篇、专著2部,成果13次获奖。
目录
第一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二章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场域理论
第二节 旅游符号学理论
第三节 创新扩散理论
第四节 自组织理论
第五节 共生理论
第六节 生态学理论
第七节 “文化空间”理论
第三章 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概况
第一节 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点
第二节 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功能
第四章 传统媒体视域下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空间”的保护
第一节 传统媒体的内涵与特征
第二节 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传统媒体视域下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空间”的现状
第四节 传统媒体视域下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新媒体视域下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空间”的保护
第一节 中国新媒体发展的历程
第二节 新媒体的内涵与特征
第三节 新媒体视域下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路径
第四节 新媒体视域下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第六章 媒体融合的历史发展、内涵、动因及路径
第一节 国内外媒体融合发展情况
第二节 媒体融合的内涵
第三节 媒体融合的动因
第四节 媒体融合的路径
第七章 媒体融合视域下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空间”的重构
第一节 媒体融合视域下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空间”的现状
第二节 媒体融合视域下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空间”重构的路径
结语
节选
《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空间”的保护》: 人类文明是多元文明,民族文化是民族存亡之本,是民族凝聚与发展的深层动力。200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人文发展报告》指出:“当今的文化传播失去平衡,呈现从富国向穷国传播一边倒的趋势。”“必须扶持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让他们与外国文化并驾齐驱。”2003年10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法国和加拿大联合提议,就文化多样性起草一个国际公约,得到了60多个会员国的支持。文化是凝聚国人思想和精神的胶合剂,是一个国家生生不息的前进动力。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把“提高文化软实力”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为我国的文化建设、确保国家文化安全指明了方向。建设文化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比翼齐飞。在这一过程中,文化的发展繁荣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又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精神条件和智力支撑。 体育是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民族传统体育的品质一方面取决于它所承载、表达的文化意义的积极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表达文化意义的传播手段。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在展示一个民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同时,流露出其传统气质和思维水平。在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传播中,动作结构、技术规则、运动风格等都成为承载、表达文化元素的符号,透过它们,消费者(受众)能够读出特定民族的价值、情感和审美趣味并展开丰富的文化联想。体育运动技术本身是无国界的,但由运动技术所形成的知识、情感、审美以及体现运动技术的各类体育化却代表了这个民族的心智特征、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因而也必然成为展示民族性格、形象乃至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之丰富、多彩、博大、包容,是应对全球文化危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将顺应融人全球化的大趋势,但是要坚持自我立场、自我精神、自我文化,保持自主性和独立性,坚持固有的人本精神和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能使我们的民族精神迷失在“融人”中。增强文化认同,弘扬民族精神,加强传统知识的现代价值、现代利用与保护相关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提供了政策支持。2011年10月27日,李长春同志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明确指出:我国必须不断扩大申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形成与中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八大召开三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有数,理政有方,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智慧提出了一系列治国方略,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将其融人中国道路,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完美“超越式传承”,开启了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运用传统文化展现治国理政情怀的新篇章,引擎“中国梦”这艘世界巨轮砥砺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