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魏登尖
页数:212页
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6215373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学校校本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复杂的自组织系统。课程变革是当前基础教育学校变革的重要领域,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笔者基于对当前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认识,认为应从课程回眸、课程审视、课程愿景、课程规划、课程管理、课程开发、课程资源、课程评价、课程发展等几个核心概念对校本课程建设进行重新探讨。探讨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章主要是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问题发现与明确。通过对校本课程建设的历史发展、校本课程建设的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区域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嬗变及现状调查等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以期建构分析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明确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起点与实践性变革的现实因素。 第二章主要对学校校本课程建设进行多维审视。分别从课程发展论审视课程发展中的内在紧张、从制度分析论视角审视校本课程建设的制度阻抗与割裂、从学校特色发展理论审视校本课程建设的意蕴与偏差、从实践性变革视角审视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困境与误区、从复杂性理论审视校本课程建设的特质。要实现校本课程建设的深度变革,不能忽视理论的价值,也不可能纯粹从实践生发理论,有效的变革应是理论与实践的交互生成。 第三章探讨了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可能理论追求与实践愿景。笔者从课程愿景的确立出发,分别从课程发展理念的重构、课程建设的理论转向及课程建设实践的跨界行动三个层面进行了探讨。 第四章主要对校本课程建设规划进行探讨。围绕校本课程建设规划探讨校本课程建设规划的概念、开展规划的原则、规划的功能及当前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明确校本课程建设规划方案的内容、编制技术及一份好的规划方案应有的特点,最后阐明学校开展规划的实践路径及策略。 第五章是对学校校本课程管理的理念进行分析。本章提出基于行政背景的校本课程建设管理的实践策略,探讨课程领导的内涵、特点及内容,并提出校本课程建设课程领导的实践路径,以期对构建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机制、组织、制度有所启示。 第六章从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出发,探讨校本课程开发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在对校本课程开发概念澄清的基础上,本章分别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模式、流程、校本课程纲要的编制进行学理分析与建构,进而从实践路径出发,提出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路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有的课型等,以期对学校开展校本课程建设实践有所启发。
作者简介
魏登尖(1987-),福建大田人,毕业于西南大学,教育学硕士。现任职于厦门市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一级教师,区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校本课程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及学生工作。在《上海教育科研》《福建教育》《教育与教学研究》等杂志公开发表研究论文五十余篇。主编、参编的图书有《崇本校本课程:整体建构与卖践路径》《斗阵长大:假期生活变革研究》《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行动研究》《成长的阶梯——“三星”晋级制发展性评价的实践研究》等。
目录
序二
前言
第一章 课程回眸:校本课程建设的回溯分析
第一节 校本课程历史发展及概念回溯
第二节 校本课程建设的文献回溯
第三节 区域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嬗变回溯
第四节 校本课程建设的问题明确
第二章 课程审视:校本课程建设的多维观察
第一节 校本课程建设的课程发展论审视
第二节 校本课程建设的制度分析论审视
第三节 校本课程建设的学校特色视域
第四节 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性发展分析
第五节 校本课程建设的复杂性理论视域
第三章 课程愿景:校本课程建设的理论重构
第一节 学校课程发展理念的重构
第二节 校本课程建设的理论转向
第三节 校本课程建设实践的跨界行动
第四章 课程规划:校本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
第一节 校本课程建设规划概述
第二节 校本课程建设规划方案的编制
第三节 校本课程建设规划的实践路径
第五章 课程管理:校本课程建设的有效保障
第一节 校本课程建设管理概述
第二节 校本课程建设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校本课程建设管理中的管理者意识
第四节 校本课程建设管理的行政实践策略
第五节 实践转向:从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
第六节 校本课程建设领导的实践路径
第六章 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建设的技术旨趣
第一节 校本课程开发概念澄清
第二节 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
第三节 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
第四节 校本课程开发的流程
第五节 校本课程纲要的编制
第六节 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
第七节 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路径
第七章 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建设的必要因素
第一节 校本课程资源的内涵及特点
第二节 校本课程资源建设的概述及问题
第三节 校本课程资源建设的学校策略
第四节 校本课程建设中的师资建设
第八章 课程评价:校本课程建设的价值引领
第一节 校本课程评价的概念与逻辑
第二节 校本课程评价的基本模式
第三节 校本课程评价的实践行动路径
第九章 课程发展:校本课程建设的展望与期待
第一节 校本课程建设的历史发展与可能愿景
第二节 校本课程建设的发展期待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校本课程建设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 课程资源建设的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深度。当前学校校本课程资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缺乏对学校教师资源的开发 在进行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第一核心资源。教师是进行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主体,也是校本课程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唤醒教师的课程意识,培养课程开发能力。然而,在学校教育实践中,许多教师被排除在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之外,具体表现在:其一,缺乏对教师专业或专长的全面了解,把教师限制在学科课堂教学或具体的学校事务当中。其二,缺乏对教师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的培育和引领。其三,缺乏对教师课程建设能力的培养。这样的现象源于对课程建设的不当认识,也导致了在学科课程分化及过度专业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跨学科跨领域的探索与实践难有生存的空间。 (二)课程资源建设的单一化 学校推进校本课程资源建设的单一化主要指类型的单一化,导致这种单一化的原因是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学生立场的缺失。主要表现为:其一,主要关注点在音乐、体育、美术等领域。似乎校本课程就是各种竞赛队伍集训,片面地认为艺术类型的校本课程才是活的校本课程,把校本课程建设等同于素质教育,认为知识学习类型的课程就不是校本课程的组成部分。其二,聚焦于地域特色文化类型。过于关注地域文化类型的校本课程,过度拔高了地域文化的育人价值,区域文化优胜主义抬头,过度消费地域传统文化,缺乏文化传承的审视过程。其三,过度消费传统文化的类型。如各种所谓的国学经典、传统礼仪,似乎贴上个传统的标签就是好的,就是道德至上的,这样的教育现象,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四,过度追求特色而造成单一化。实现学校教育的特色化发展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也是教育个性化发展的必然,但是为了追求所谓的项目特色,而在学校教育中只推崇某一类型或某一种的课程资源是不可取的。比如有学校把篮球作为特色项目,然后整个学校都陷入篮球的海洋,学校成了篮球培训学校,这样的特色是一种新的不公平和新的教育压迫,同样缺失了学生立场。 (三)过度依赖外部资源 当前许多学校忽视了作为课程资源的教师的开发,导致在进行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过度依赖外部课程资源。表现为:其一,许多学校的独特性课程依赖于从社会聘请的一些教练或一些具有特长的教师来实施。其二,一些学校的社团活动或兴趣小组活动等大量聘请专业机构人员进入学校来开展,学校教师参与度低,学校只进行联系、沟通及管理等工作。其三,过度依赖家长资源,一些学校充分运用学生家长中的优质资源,甚至有部分学校做成了独具特色的家长校本课程,但是过于依赖家长资源来进行校本课程建设,存在较多的变数,致使课程建设的稳定性和结构化程度不够。外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是推进学校校本课程建设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过度依赖外部资源,就会弱化课程资源对推进学校课程变革的作用。同时,外部资源还存在是否符合学校教育的需要及能否进行完整的课程建设的问题。 (四)课程资源建设的形式化 一些学校在推进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热衷于开发教材、影像资料、文本资源及资源包等,期望通过为教师提供足够的资源,来落实校本课程,就如同教师根据教材、教辅开展学科教学一样。这样的课程资源建设往往导致的是课程建设的形式化,有丰富的资源但是没有课程。我们应充分意识到,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课程意识的觉醒与学生探究精神的复归;校本课程并非传授知识,而是师生合作探究、创造知识。由此,希望通过统一的课程资源包来实现校本课程建设是不可取的,忽视了教师作为课程建设主体的专业自主权,最终导致的是课程资源建设的形式化。 (五)忽视学校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 学校教育场域当中存在着大量的隐性课程资源,这些课程资源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推进学校校本课程建设需要将这些隐性的课程资源进行显性化的开发与运用,从而使之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些隐性课程资源主要有学校的历史、学校的空间环境、学校的文化及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等。传统的认识中,并不认为这些是课程资源,因而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忽视了对这些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




![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与创新人才培养-清华附中[国际安全下的科学技术]课程构建与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技术教育社区](https://image12.bookschina.com/2014/20140311/B6303644.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