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2019-社会科学专技类-考点速解技巧集萃综合应用能力(B卷)-中公版

封面

作者:李永新

页数:198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1154939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9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辅导教材:考点速解技巧集萃综合应用能力(B类)》囊括概念分析题、校阅改错题、论证评价题、材料分析题和写作题五章内容。全书针对不同题型的考查特点,以技巧讲解搭配示例的形式,帮助考生把握重要考点,掌握解题方法,提高备考效率。

作者简介

李永新,中公教育首席研究与辅导专家。毕业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具有深厚的公务员考试核心理论专业背景,对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各级公务员招录考试有着博大精深的研究,极具丰富的公务员考试实战经验。主持并研发了引领公考领域行业标准的深度辅导教材系列和辅导课程、专项突破辅导教材和辅导课程,帮助无数考生成就了梦想,备受考生推崇,是公考辅导领域行业标准的开创者和引领者。

本书特色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

《中公版·2019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辅导教材:考点速解技巧集萃综合应用能力(B类)》依据考试大纲及历年真题,全面总结命题特点,并对各个题型具体分析,详解核心考点及实用解题技巧,帮助考生提高实战能力。

购书后关注事业单位考试自习室,还可免费领取图书专属事业单位备考大礼包。

目录

第一章概念分析题(1)

第一节题型概述(2)

一、大纲阐释(2)

二、定义(2)

三、题型分类(3)

四、作答基本要求(4)

第二节概念界定题(11)

一、作答方法(11)

二、例题精讲(13)

第三节特征分析题(16)

一、作答方法(16)

二、例题精讲(17)

第二章校阅改错题(21)

第一节题型概述(22)

一、大纲阐释(22)

二、题型分类(22)

三、作答基本要求(26)

第二节病句修改(28)

一、作答方法(28)

二、例题精讲(35)

第三节标点改错(37)

一、作答方法(37)

二、例题精讲(44)

第四节成语改错(46)

一、作答方法(46)

二、例题精讲(48)

第五节错别字修改(50)

一、作答方法(50)

二、例题精讲(51)

第三章论证评价题(53)

第一节题型概述(54)

一、大纲要求(54)

二、命题特点(54)

第二节论证与论证评价(56)

一、论证评价基础知识(56)

二、论证评价常见错误(61)

第三节论证评价答题思路(82)

一、答题原则(82)

二、答题步骤(83)

三、例题精讲(89)

第四章材料分析题(93)

第一节题型概述(94)

一、大纲阐释(94)

二、题型分类(94)

三、作答基本要求(96)

第二节材料应用题(98)

一、作答方法(98)

二、例题精讲(102)

第三节材料理解题(106)

一、作答方法(106)

二、例题精讲(111)

第五章写作题(115)

第一节题型概述(116)

一、大纲阐释(116)

二、命题特点(116)

三、作答基本要求(119)

第二节写作的作答技巧与策略(122)

一、应试写作准备(122)

二、审题和立意(123)

三、布局(135)

四、选材(138)

第三节写作的常见误区(140)

一、观点性错误(141)

二、材料性错误(142)

三、表达性错误(144)

第四节写作范文精讲(147)

范文一公共管理主题(147)

范文二“茶”风与作风主题(151)

范文三新型政商关系主题(154)

范文四应对孤独主题(157)

范文五“见贤思齐”主题(161)

范文六人才与城市的关系主题(165)

范文七治理自媒体乱象主题(168)

范文八医药改革主题(172)

范文九基层就业多元化主题(176)

范文十区块链主题(179)

范文十一农业高质量发展主题(182)

范文十二文明旅游主题(186)

范文十三知识付费主题(189)

范文十四绿色发展主题(192)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196)

节选

  第一节题型概述
  一、大纲阐释
  大纲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为:“能够把握社会科学领域文本的事实和观点,全面准确领会材料含义。”
  (一)能够把握社会科学领域文本的事实和观点
  文本,是指书面语言的表现形式,通常是具有完整、系统含义的一个句子或多个句子的组合。一个文本可以是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一篇文章或者经过编辑加工的几则材料。能够把握社会科学领域文本的事实和观点,即要求考生通过对相关材料的阅读,了解并掌握材料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观点。这是考生作答概念分析题的基础。
  (二)全面准确领会材料含义
  全面准确领会材料含义,即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对其中特定的词、短语或句子进行理解。考生对于“全面准确”要有正确认识:“全面”是指对作答概念的分析,需要掌握通篇材料,避免遗漏相关信息;“准确”则要求严格依据材料作答,不要添加个人思想,确保答案体现材料真意。“全面”与“准确”二者并驾齐驱,都是获得高分的必要条件。这也是考生作答概念分析题的关键。
  二、定义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人类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
  所谓概念分析题,是指在结合背景材料的基础上,理解特定词语的含义,分析材料界定概念的角度,并归纳概念的特征表现等。
  三、题型分类
  概念分析题的出题形式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概念界定题,二是特征分析题。其作答字数一般不超过150字。
  (一)概念界定题
  概念界定题通常要求考生对概念进行阐释,或者分析材料界定概念的角度。
  1.概念阐释
  概念阐释是指解释特定词语的内涵,继而归纳在材料中所出现的与此概念相关的原因、影响等信息,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起来。其出题形式常为“请对……进行阐释/解释”或“谈谈……的含义/内涵”。
  【示例】
  根据材料一,概括特色小镇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00字。(2017下半年·事业单位统考·综合应用能力·B类·第一题·1)
  2.分析角度
  分析角度即要求考生分析材料中不同观点分别从哪一角度界定了概念。所谓“角度”是指观点在表达过程中所着眼的范畴和领域,而并非观点要表达的具体内容。其出题形式常为“指出以上?菖种观点各从哪一角度界定了?菖?菖概念”。
  【示例】
  请指出以上三则观点分别从哪个方面界定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概念。
  要求:简明、准确,每点不超过6个字。(2018上半年·事业单位统考·综合应用能力·B类·第一题·1)
  (二)特征分析题
  所谓“特征”是指一事物异于其他事物的特点。在事业单位考试中,经常要求考生归纳某一概念的特征表现,并对每个特征进行分析阐释。其出题形式常为“归纳……的基本特征”“对每个特征进行简要说明”。
  【示例】
  分别概括以上三种观点所反映的“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要求:简明、准确,不超过150字。(2017上半年·事业单位统考·综合应用能力·B类·第一题·2)
  四、作答基本要求
  概念分析题的作答基本要求一般包括分析全面、依据材料、表述准确三个方面。
  (一)分析全面
  分析全面,就是要求资料中与题目有关的要点,全部体现在答案中,这是概念分析题的基本要求。因此,考生在作答题目时切记要将材料中反映的内容、观点区分类别,一一分析阐述,做到答案内容完整、全面。
  【给定资料】
  如果地铁站台或者行驶中的地铁列车失火了,大量乘客如何有效疏散?如果12级台风登陆上海,那些高层建筑上的玻璃幕墙顶得住吗?……这一个个“如果”,都是上海某大学防灾救灾研究所的一个个科研课题。
  上海某报报道:近在全市开展的“我为城市安全献一计”活动,引起了研究所专家们的密切关注。一方面,他们为市民居安思危意识的增强和诸多防灾好点子欣喜;另一方面,专家们很想提醒:“防灾不能只考虑技术手段——给城市打造‘金刚罩’,更得在‘人防’上多下功夫,而恰恰在这方面,我们大有改进和提升的空间。”
  “城市公共交通若都能配备全程监控,运行和安全系数就更高了”“上海越江隧道已经有10多条,针对可能遭遇淹水事故的危险,不妨装上安全阀门,需要时可用来挡水”“预防高楼玻璃幕墙掉落,应该对建筑做整体风洞试验”……这些意在为城市套上一个水火不侵“金刚罩”的设想,很有道理,提出这些建议的专家中不乏院士。
  “但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一座城市不可能为了防范一些小概率的灾害事故,不计代价地增添防灾设施。”该研究所专门研究城市地下建筑安全与灾害的H博士,对地铁渗水和隧道渗水实地考察过多次,他对于一些学者提出为越江隧道增设“挡水阀门”的建议,并不完全认同。他说:“据我了解,国内有个别隧道安装过这样的阀门,但可以想象,常年用不上。后来有一次搞演习时决定用一下,却发现阀门由于年久失修,机械失灵,根本没法动。”
  H博士想用这个案例说明两个道理:第一,为了小概率事故而砸重金设防,心理安慰作用远远大于实际作用,要不要这么做,应全面考量;第二,如果装备上了,则怎样保养维护,工作人员能不能熟练操作,都是必须重视的“人防”环节,否则,有朝一日预想中的特大灾害真的发生,“金刚罩”极有可能派不上用场。
  “防灾设施,从理论上说总是不足的,因为它们应对的往往是适当程度的、发生概率较高的灾害事故。”研究火灾防范的C研究员力挺H博士的观点。这位研究员对轨道交通实地考察过多次,他关注的焦点是地铁站点和车厢里的消防设施。他注意到,站台和车厢里的屏幕会经常播放视频,告诉市民一旦发生火灾险情如何紧急疏散,强调必须做到的一些要领。
  当被问到“地铁里有没有专门的消防逃生通道”的问题时,C研究员回答:上海地铁的逃生通道,其实就是我们平时上上下下的那些楼梯,并没有其他特殊通道。他说:一旦有险情发生,要减少人员伤亡,关键的是工作人员能否在短时间内有序地疏散人群,工作人员需要定期演练。我们现在似乎更看重灭火器数量够不够,是不是放在容易找到的地方,但险情出现时现场肯定乱,工作人员能不能及时顺利地拿到灭火器?会不会熟练使用?这些都是必须予以重视的问题。或许有乘客就在灭火器旁边,但又有几个人会用?
  “老实说,怎么用灭火器,我还真不知道。”说这话的,是另一位年轻的研究员Y博士。防灾专家也不会用灭火器?她坦率承认,并随即以此为例指出了城市公众教育的许多薄弱环节。
  “无论社区里的大爷大妈,还是写字楼里的白领,防灾知识都是从小册子、展板、讲座或者网络上看来的。且不说所知有限,即使认为不少人一无所知,也并不为过。而且就算有人并非一无所知,也未必有用,因为没有转化为能力。”Y博士说,汶川大地震、上海“11·15”特别重大火灾事故发生后,很多单位都搞过安全演练,可很大程度上是“演戏”。大楼里有消防箱,但如何打开?消防箱里有灭火器,但如何操作?应急避难场所在哪里,怎样利用?这些关键的内容,演练过吗?再说,演练一次肯定不行,就算学到点东西,很快便会淡忘,必须定期训练。日本人应付地震有一套,那是在定期、再三的演练中练出来的。
  在这些专家看来,“人防”的漏洞和缺陷,远比“技防”不足更可怕。
  专门研究风灾防控的Y博士曾多次去浦东陆家嘴,这一地区有几十栋玻璃幕墙大楼,且不止一次发生过玻璃掉落事故。这些玻璃幕墙建筑能不能抵抗12级以上大风,这正是她的科研课题。她说,大风常被认为是玻璃幕墙掉落的“元凶”,但实际上,在建筑工作安装玻璃时可能就已经埋下了隐患。
  “在安装时,把螺丝拧得过松固然不行,但过紧也会使玻璃幕墙受力失衡,从而出现细小的裂缝。”她说,如果把大楼玻璃幕墙的掉落视作对城市安全的一种威胁,那么减少威胁的关键同样在“人防”。如果在定期清洗幕墙的同时,增加一道“体检”关,绝大多数玻璃掉落事故就可以避免。
  【问题】
  根据给定资料,对专家们所说的“技防”“人防”加以解释。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
  【分析】
  本题要求对“技防”和“人防”进行解释,属于概念阐释题。作答时要先说明概念的内涵,为概念下定义,再说明概念的外延,进行适当的解释。结合本题来看,则需要指出“技防”“人防”具体指什么,再进一步结合材料,找出材料中具体的技防、人防措施,进行列举。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在本题的特殊环境中,“技防”“人防”是相互补充的两种手段,并且很容易从字里行间看出命题者的思想倾向,因此,需要对两者关系进行阐述。如果考生疏忽了“技防”“人防”二者之间的关系,势必因此失分。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2019-社会科学专技类-考点速解技巧集萃综合应用能力(B卷)-中公版》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73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