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崔景贵主编
页数:488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1305888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呼唤心理科学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更要自觉吸收心理科学的思想精髓和研究成果。现代职业教育心理学是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理论基础。全面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必须科学建构现代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范式,着力建构富有中国特色、气派和风格的现代职业教育心理学。本书主要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通过系统深入的实证研究,探讨分析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和积极范式,如职业教育范式建构、职校生学习心理、幸福感、心理资本、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大赛心理训练、职业生涯辅导、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行动导向教学范式等,阐释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理念与新策略。追寻积极、建构积极是现代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时代意蕴和行动指南,“为积极而教”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希望之路和实践信念,积极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基于积极、倡导积极和实现积极的一种范式。
作者简介
崔景贵,男,中共党员,1968年12月生,江苏海安人,现任江苏理工学院(原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副校长、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心理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带头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重点(培育)学科教育学学科带头人,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带头人,国最级教师教育立项建设精品课程主持人。20多项教学、科研成果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江苏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江苏省高校精品课程奖、江苏省高校精品教材奖、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苏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厅级以上表彰奖励。在《教育研究》、《新华文摘》等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20余部,承担国家教师教育立项建设精品课程《职业教育心理学》,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课题、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课题等10多项。受聘担任中国职教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职教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主任,江苏省人民政府督学,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专家,江苏省高校学风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江苏省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心理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教育学会理事、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班主任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常州市青少年心理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常州市心理学会执行理事长,常州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常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特聘心理专家等。
本书特色
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首要任务是揭示职业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更好地为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深化改革服务。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研究职业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具体说,就是研究职业教育情境中学习与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心理学中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是适应现代社会职业教育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目录
第一节 追寻积极:职业教育范式建构的心理依据
第二节 走向积极:职业教育范式建构的主旋律
第三节 为积极而教: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蕴与范式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职生学习心理的研究
第一节 中职生学习心理研究概述
第二节 中职生学习心理研究的现状分析
第三节 学会学习:中职生学习心理教育的理念与行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职生学习习得性无助感的研究
第一节 习得性无助感研究概述
第二节 中职生学习习得性无助感的现状分析
第三节 中职生学习习得性无助感的积极教育策略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职生学习心理资本的研究
学习心理资本研究概述
中职生学习心理资本的现状分析
第三节 中职生学习心理资本的积极教育策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职生幸福感的研究
第一节 幸福感研究概述
第二节 中职生幸福感的现状分析
第三节 提升中职生幸福感的积极教育策略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第一节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概述
第二节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第三节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积极策略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职校生学习力教育的研究
学习力研究概述
职校生学习力的现状分析
提升职校生学习力的积极教育策略
第八章 职校技能竞赛选手心理训练的研究
第一节 心理训练研究概述
第二节 职校技能竞赛选手心理技能的现状分析
第三节 职校技能竞赛选手心理训练的积极策略
本章小结
第九章 职校技能竞赛选手应激应对的研究
第一节 应激应对研究概述
第二节 职校技能竞赛选手应激应对的现状分析
第三节 职校培养技能竞赛选手的积极教育策略
本章小结
第十章 职校生网络成瘾现象的研究
第一节 网络成瘾研究概述
第二节 职校生网络成瘾现象的现状分析
第三节 职校应对网络成瘾现象的积极教育策略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职校生心理资本辅导的研究
第一节 心理资本研究概述
第二节 职校生心理资本的现状分析
第三节 提升职校生心理资本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本章小结
第十二章 职校生生涯心理辅导的研究
第一节 职业生涯建构研究概述
第二节 职业生涯心理辅导的积极建构
促进职校生生涯发展的积极教育策略
本章小结
第十三章 高职生职业人格特征的研究
第一节 职业人格特征研究概述
第二节 高职生职业人格特征的现状分析
第三节 高职生职业人格教育的积极策略
本章小结
第十四章 高职生职业决策困难的研究
第一节 职业决策困难研究概述
第二节 高职生职业决策困难的现状分析
第三节 高职生职业决策困难干预的积极策略
本章小结
第十五章 高职生职业适应性的研究
第一节 职业适应性研究概述
第二节 高职生职业适应性的现状分析
第三节 提升高职生职业适应性的积极策略
本章小结
第十六章 高职生职业心理困境的研究
第一节 职业心理困境研究概述
第二节 高职生职业心理困境的现状分析
第三节 高职生职业心理困境应对的积极策略
本章小结
第十七章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危机的研究
第一节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危机的表现与影响
第二节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心理危机的归因分析
第三节 高职院校干预教师职业心理危机的积极策略
本章小结
第十八章 高职院校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研究
第一节 高职院校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前景
第二节 高职院校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系分析
第三节 高职院校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
本章小结
第十九章 心理学视域中的职教行动导向教学范式
第一节 职教行动导向教学范式的心理基础与目标
第二节 职教行动导向教学范式的心理过程与角色
第三节 职教行动导向教学范式的心理特征与原则
本章小结
第二十章 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的研究
第一节 职教师范生对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的认同研究
第二节 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三节 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出路
本章小结
第二十一章 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的研究
第一节 职业教育心理学综合互动型教学模式的构建
第二节 职业教育心理学三位一体综合考试模式的构建
第三节 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本章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第一章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职业教育范式 改革创新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风向标”,全面深入推进改革创新,现代职业教育才能真正赢得希望无限的未来。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是专业化的科学行动,是有思想的理性实践。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有新思想、新范式,在培养现代人的探索进程中反思理论基础,在职教改革创新实践中审视科学依据,在育人的观念转变、过程转换和方式转型等方面追寻积极取向,着力从消极教育实践误区走向积极职业教育范式。现代职业教育就是要追求积极的变化与发展,追寻积极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希望之路。本章从现代心理学专业视域来探究积极职业教育范式建构的科学依据和行动策略。 第一节 追寻积极:职业教育范式建构的心理依据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呼唤心理科学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当今心理学领域的诸多新成果、新理论,能够为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专业支撑。现代职业教育走向积极、实现积极的心理科学依据何在? 一、积极基因:生物心理学的依据 “当今是个心理学的时代,心理学的新趋势是注重如何帮助健康的人发挥潜能。”脑科学研究表明,人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人的心理有着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人类已经挖掘的潜能与尚处在潜伏状态的能力相比,仅占5%左右。有研究认为,人生而有积极基因: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积累、遗传了大量的包括积极的心理因素在内的“积极基因”。人类积极的心理特征、心理品质就是由积极的心理因素(基因)发展而来。而按照多元智能理论,每一个人存在不同于他人的智力优势和潜能,不存在单纯的某种智力和达到目标的唯一方法,每个人都会用自己的方式来发觉各自的大脑资源,这种为达到目的所发挥的各种个人才智才是真正的智力,造就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与其说是心理学帮助人实现人的潜能,不如说是以心理学的技术为基础的教育能帮助人发挥潜能。最大限度地开发人固有的的心理潜能和智能优势,促进他们自身能力的积极发展,必将成为未来社会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而现代社会是需要各种人才的时代,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促进每个人优势智力的充分发展,让个性特长得到自主的发展和完善。 积极人性: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依据 [1]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肯定人的价值、尊严与人文关怀,突出人性中积极向上的一面,彰显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这在心理学史上是一大创举。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心理学在表现人类消极方面获得的成功一直比它表明人类积极方面大得多,它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大量的缺点、疾病、罪恶,但很少揭示人类的潜力、美德、可能的抱负,或者可能达到的心理高度。”[2]人性是积极与消极两面的结合。心理学应该注重人性的优点,而不是他们的弱点。而教育只有把握住人性,才能走进人类心理世界的殿堂。人本主义强调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追根究底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即帮助人达到他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现代职业教育工作者要回到以人为本的原点,以积极的眼光和心态看待每一个学生,关注与发掘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积极面,为发展和提升积极的人性提供更多机会与支持。 积极超越:精神心理学的依据 [3] 人是有语言、能思维的存在物,是有精神属性的高贵存在物。这种精神的一个特性就是要有远大的生活目标,有坚定的人生信念。人生在世,总是要有精神需求和精神生活的,总是要寻求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精神生活的另一个特性是超越。超越是指一种素质,这种素质把人置于超越其本能的欲望之上的位置,使他成为自己生活与生命的主人。精神生活是一种永远有目标感的积极过程,它的目标是成长、发展和超越。人活着究竟有什么意义?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如何得以实现?这些问题困扰着不少学生。教育应使学生获得存在价值感,应该挖掘、激发学生的内在价值,使受教育者获得生存的意义。现代职业教育应提供一种崇尚宁静、和谐,追求自我超越和卓越的精神生活模式,引导职校学生通过积极自主的理性思考和精神追求,获得更多的积极素养和自我修养,去努力成为精神健全而高尚的现代人。 积极学习:建构主义心理学的依据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心理的积极运作,而不是对教学的被动接受。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内容很丰富,但核心观念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即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建构主义者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建构主义的教育实验说明,只有自主建构的积极学习才是最符合学习的本质,最有利于开发人脑的潜力,最能促进人的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积极发展:积极心理学的依据 [4] 积极心理学以积极的价值观来解读人的心理,试图激发人类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帮助个体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美好的生活。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应着眼于心理疾病的矫正,而且更应该研究与培养积极的品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还发现:幸福、发展、快乐、满足是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发展的核心要素,心理学需要研究人的光明面,需要研究人的优点和价值,实际上,发展人性的优点比修复病症更有价值。时刻关注并发展事物的积极面,这是积极心理学的一项基本法则,也是最重要的一项法则。现代职业教育就是为了促进和实现人的自主和谐发展,充分实现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科学的发展观不是强求心理的同步发展,不是追求心理机能的均衡发展,不是机械的缓慢发展。这就需要建构积极的职业教育价值观念:每一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求一样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是同步的提高;每一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必相同的规格。 积极职业教育本质上就是基于积极、倡导积极和实现积极的现代职业教育。积极是现代职业教育工作者应当坚持坚守的理念、立场、智慧和策略。瞩目00后职校生,一个全新的职业教育时代早已经到来!00后职校生是一个个性特殊、自我意识特强的青年群体,他们正处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职校教师要把握现代职业教育创新变革发展的大势,理性把握积极心理学的优势视角,凭借睿智的教育思想、博大的教育胸怀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深邃的教育智慧,走进00后的心理世界,读懂00后的心理需求,积极理解和包容每个00后学生,求同存异,和谐相处,因时而化,因势利导,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能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潜质和潜力,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优势,真正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1] 【美】马斯洛著,许金声译: 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36-337. [2]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而潜能是一种类似本能的性质。该学派最大的贡献是看到了人的心理与人的本质的一致性,主张心理学必须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人的心理。人本主义和其它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 [3] 精神心理学派出现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最初翻译为“超个人心理学”,被誉为继“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后的心理学“第四势力”。精神心理学是关于人的心理的新兴科学,既解释了心理发展过程的动态,又解释了精神转化过程的动态。 [4] 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主张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