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健波著
页数:219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11222786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丝绸之路南道的于阗是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站。佛教造型艺术在于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两汉时期是初始阶段,魏晋时期是发展阶段,唐朝时期是成熟阶段。于阗通过强化与中原地区的交往接受汉文化的濡养,在一个整体框架中构置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面貌。
作者简介
张健波,艺术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新疆艺术学院美术系副教授,新疆美术家协会会员,喀什噶尔学会理事,以丝绸之路造型艺术、中亚美术考古与现当代艺术文化为研究方向。出版专著《艺术图像学——艺术文化与图像形态》,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1项,主持教学改革课题1项,完成重点学科课题2项,在研1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本书特色
丝绸之路是沟通东西方人文与商贸的大通道,也是全人类共享、共通、互联的文明成果。丝绸之路南道的于阗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祥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大量经行于丝绸之路南道上的使节、商人、僧侣等人员,成为文化思想与艺术图像最直接的传播者。于阗是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站,佛教在于阗的兴盛发展有近千年的历史。佛教艺术在于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两汉时期是于阗佛教艺术的初始阶段,魏晋时期是于阗佛教艺术的发展阶段,唐朝时期是于阗佛教艺术的成熟阶段。张健波著的《丝绸之路南道古代造型艺术–以于阗壁画雕塑为中心》以于阗壁画雕塑为中心,对位于“一带一路”上的丝绸之路南道的造型艺术进行了分析与阐述,辅以大量图证资料,对艺术学、一带一路等领域的发展和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丝路南道及于阗的相关范畴
一、本书研究范围
二、本书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本书研究方法
第二节 于阗佛教遗址概况
一、尼雅遗址
二、安迪尔遗址
三、圆沙古城
四、阿克斯皮尔古城
五、米兰遗址
六、丹丹乌里克遗址
七、热瓦克佛寺遗址
八、达玛沟遗址
第三节 本书研究状况
一、国外学者本领域研究状况
二、国内学者本领域研究状况
第二章 于阗原初居民与佛教传入于阗的年代、路线
第一节 于阗的原初居民
第二节 佛教传人于阗的年代、路线
一、于阗建国的传说
二、传入年代
三、传播路线
第三节 中亚贵霜佛教艺术的影响与传播
一、贵霜文化源流诠索
二、佛像初创时期的美术流派与造像样式
第三章 两汉时期的于阗佛教艺术
第一节 于阗木雕
一、古代和田艺术模式
二、佛塔陶雕、佛像壁画与木雕天人像
第二节 “丰收女神”(Tyche)棉布佛画
一、人物形象考释
二、题材特征
三、图像程序
第三节 米兰壁画
一、“有翼天使”壁画
二、壁画《须达孥太子本生故事图》
三、壁画《树下成道图》
四、米兰壁画的绘制方式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魏晋至唐朝时期的于阗佛教艺术
第一节 热瓦克佛寺
一、佛寺建筑形制
二、热瓦克雕塑
第二节 达玛沟托普鲁克墩佛寺
一、建筑营造法式
二、主尊雕塑的年代及风格
第三节 达玛沟晋代佛教壁画
一、题材与内容
二、形式与风格
第四节 达玛沟唐代佛教壁画
一、托普鲁克墩1号遗址壁画
二、托普鲁克墩2号遗址壁画
三、托普鲁克墩3号遗址壁画
四、文化因素和画面色调
第五节 “于阗画派”造型样式
一、“于阗画派”源流考
二、达玛沟壁画中的图绘与线描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丝路南道及于阗的相关范畴
一、本书研究范围
二、本书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本书研究方法
第二节 于阗佛教遗址概况
一、尼雅遗址
二、安迪尔遗址
三、圆沙古城
四、阿克斯皮尔古城
五、米兰遗址
六、丹丹乌里克遗址
七、热瓦克佛寺遗址
八、达玛沟遗址
第三节 本书研究状况
一、国外学者本领域研究状况
二、国内学者本领域研究状况
第二章 于阗原初居民与佛教传入于阗的年代、路线
第一节 于阗的原初居民
第二节 佛教传人于阗的年代、路线
一、于阗建国的传说
二、传入年代
三、传播路线
第三节 中亚贵霜佛教艺术的影响与传播
一、贵霜文化源流诠索
二、佛像初创时期的美术流派与造像样式
第三章 两汉时期的于阗佛教艺术
第一节 于阗木雕
一、古代和田艺术模式
二、佛塔陶雕、佛像壁画与木雕天人像
第二节 “丰收女神”(Tyche)棉布佛画
一、人物形象考释
二、题材特征
三、图像程序
第三节 米兰壁画
一、“有翼天使”壁画
二、壁画《须达孥太子本生故事图》
三、壁画《树下成道图》
四、米兰壁画的绘制方式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魏晋至唐朝时期的于阗佛教艺术
第一节 热瓦克佛寺
一、佛寺建筑形制
二、热瓦克雕塑
第二节 达玛沟托普鲁克墩佛寺
一、建筑营造法式
二、主尊雕塑的年代及风格
第三节 达玛沟晋代佛教壁画
一、题材与内容
二、形式与风格
第四节 达玛沟唐代佛教壁画
一、托普鲁克墩1号遗址壁画
二、托普鲁克墩2号遗址壁画
三、托普鲁克墩3号遗址壁画
四、文化因素和画面色调
第五节 “于阗画派”造型样式
一、“于阗画派”源流考
二、达玛沟壁画中的图绘与线描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