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冯雪俊
页数:262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6138636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各个国家的方言地理调查说明,言语形式沿着河谷、要道这样的交通路线流传的距离最远,速度最快。 《陕西师范大学“一带一路”智库集成·丝绸之路通鉴·卷3:西北丝绸之路上的汉字流传史》以此结论为依据,尝试探究西北丝绸之路正式开辟之后,汉字沿着这条道路的流传历史,同时,也尝试从中寻找汉字在这条道路上的流传过程中显化,以及暗含的限制或推动汉字流传的规律与特点等,希冀为今后我国文字政策的制定,甚至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作者简介
冯雪俊,中国少数民族史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讲师,主要的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以及汉语国际教育,已公开发表相关论文近十篇,承担省级、校级项目多项。 甘晖,陕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国高等教育》《高等理科教育》《思想教育研究》《兰州大学学报》《科学·经济·社会》《光明日报》等刊物上发表文章20余篇,主持或参与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教育部研究课题多项。
目录
第一节 汉字的形成
第二节 汉字的构字方法和形制
第三节 汉字的性质
第四节 汉字的早期流传及其出现的问题
第二章 汉字的统一
第一节 秦始皇统一中国
第二节 秦始皇“书同文”政策的全面推行
第三章 两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辟
第一节 西汉武帝时期丝绸之路的正式开辟
第二节 两汉时期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
第三节 两汉时期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少数民族
第四节 两汉政府对丝绸之路的经营
第四章 两汉时期汉字在西北丝绸之路上的流传
第一节 西北汉简概述
第二节 外国探险家的汉字考古发现
第三节 国内学者及机构的汉字考古发现
第四节 两汉时期丝绸之路上汉字的流传特点
第五节 两汉时期汉字在丝绸之路上得以流传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汉字在西北丝绸之路上的传播
第一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西北丝绸之路的发展演变与衰落
第二节 西北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少数民族及国家
第三节 中原王朝对丝绸之路的经营
第四节 汉字在西北丝绸之路上的流传
第五节 汉字的流传特点
第六章 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全面繁盛
第一节 丝绸之路的全面重新开通
第二节 隋唐时期中央政府对丝绸之路的经略
第三节 西北丝绸之路上的主要民族及国家
第七章 隋唐时期汉字在西北丝绸之路上的流传
第一节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探险家的汉字考古发现
第二节 国内学者和机构发掘出土的汉字实物及资料
第三节 中亚、西亚地区发现的汉字实物及文献资料
第四节 隋唐时期丝绸之路上汉字的流传特点
第八章 宋元时期汉字在西北丝绸之路上的传播
第一节 宋元时期的丝绸之路
第二节 西北丝绸之路上的主要民族与国家
第三节 考古发现宋元时期西北丝绸之路上的汉字
第四节 汉字在辽、西夏、金境内的传播
第五节 宋元时期西北丝绸之路上汉字的流传特点
第九章 明清时期汉字在西北丝绸之路上的流传
第一节 明清时期的西北丝绸之路以及沿线主要民族与国家
第二节 明清时期对西北丝绸之路的经营
第三节 丝绸之路上考古发现的汉字实物及文献资料
第四节 丝绸之路上汉字的流传特点
第十章 21世纪的汉字
第一节 汉字在丝绸之路上流传情况概述
第二节 汉字在丝绸之路上的流传特点
第三节 丝绸之路对汉字的影响
第四节 汉字在丝绸之路上流传产生的影响
第五节 汉字的未来
参考文献
节选
《陕西师范大学“一带一路”智库集成·丝绸之路通鉴·卷3:西北丝绸之路上的汉字流传史》: 二、秦始皇统一中国 1.秦始皇统一中国 公元前229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发动了长达十年的兼并战争,最终统一了中原,建立了强大的秦帝国。据史书记载,秦统一后疆域辽阔,“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秦帝国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诞生。 2.秦帝国的统治(前221-前206) 为适应专制主义集权制的需要,秦王朝将战国以来的国家机构加以调整、完备,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新的行政机构。其主要思路是:实行分级管理体制。即改“分封制”为“郡县制”,全国行政机构分为中央、地方两级,地方行政机构又分为郡、县、乡三级。中央是集权专制的最高行政机构。中央设“三公九卿”,其中九卿中的典客,“掌诸归义蛮夷”,负责外交和国内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和各项礼仪等事务,主管异域、边疆及民族地区和外交方面的统计大业。 秦时我国西北地区生活的主要少数民族有匈奴、西戎、氐、羌等。当秦统治中国的时候,他们大多数尚处于历史上的氏族部落阶段,无文字、无国家。 3.秦帝国在西北地区的交通路线 崛起于六盘山东南西汉水、牛头河流域的秦,在被封之初就承担着抵御西戎,屏卫周室的任务。秦武公时,对渭河、清水河、牛头河区域的戎人,“伐邦、冀戎,初县之”。“初县之”即指将该地区纳入国家行政体制管理之内,建立完整的政治军事组织,并征收赋税,征调兵役和劳役。秦穆公霸西戎,《史记·秦本纪》的记载:“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对此,学者们认为,这里的范围所指应该在渭河流域和现在的庆阳地区。当然,其后秦与戎人对这些地区的占领仍然有所反复,但是,却也说明秦与这些地区的交通已然较为清楚。秦昭王时,置陇西、北地郡,陕西西部、甘肃中部地区成为秦的一部分。 羌人作为河湟流域的土著民族,早期生活在青海、甘肃境内。早在春秋时期,秦穆公(前659-前621)“西霸戎狄”的时候,曾迫使羌人向西方及西南方大迁徙。这说明秦的活动早已与羌人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到战国初期,秦厉公(前476-前443)执政时,羌人无弋爰剑被拘为奴隶,后逃回湟中,给青海带来了内地的先进生产知识。无弋爰剑所走路线就是目前所知最早由内地通往河湟地区的河湟道。具体来说,就是由渭河流域,经过洮河、大夏河,再渡黄河到达湟水流域。随后,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的秦王朝,青海与内地的联系才逐渐建立。 西域诸国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秦时的西域诸国已然受到了匈奴的统治,但是,对于当时的秦来说,西域显得过于遥远,因此未曾与之发生较为密切的联系。西域与中原地区的真正联系是从汉武帝占领河西走廊开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