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文征明编著
页数:520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
ISBN:978751131380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为了帮助读者更方便、更轻松、更快捷地了解和掌握必要的中国历史知识,我们对历史资料进行了适当的取舍,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将浩如烟海的历史知识浓缩到两千多个问答中。全书分为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元、明清时期等8个篇章,以历史时间为顺序,讲解了民俗传统、历史传承、科技发明、文化奇葩、传统艺术、宗教信仰、天文历法、地理谜团等方面的知识。一个个妙趣横生的历史故事,描绘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勾勒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
本书特色
文征明编著的《中国历史2000问》是一个嘹望中国历史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你可以对中国历史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全书包括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元、明清时期等8个篇章,涵盖了你需要了解和学习的有关中国政治、军事、经济、天文历法、礼仪习俗、文学艺术、教育思想等的基本问题,集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
中华民族为什么叫做“华夏”?为什么《百家姓》以赵姓开头?中国古代典当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了多少种钱币?最短命的封建统一王朝是哪个?最早实行“和亲”的王朝是哪个?古代最重要的科技著作是什么?楼兰古国是怎样消失的?明朝风动石为何能悬立千年?中国第一位女将军是谁?齐桓公死后为何久久未下葬?“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是历史事实吗?乾隆帝为什么自称“十全老人”?“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牵涉了多少官员……
所有你最想知道的、最需要知道的、最应该知道的中国历史知识,尽在《中国历史2000问》。一书在手,让你尽览中国历史全貌;一卷在手,让你轻松掌握史学精华。
目录
第一篇?泱泱中华,悠悠历史——中国历史概览
民俗传统——丰富多彩的魅力中国
“龙”之传说是怎样的?
中华民族为什么叫作“华夏”?
为什么称中国为九州?
财神有着怎样的传说?
关公是什么神?
门神有着怎样的传说?
春节是怎么来的?
对联文化何时产生?
“福”字为何要倒贴?
有关清明节的来历有何说法?
有关端午节来历的说法有哪些?
中秋节是怎么形成的?
重阳簪菊花的习俗如何演变的?
重阳登高的习俗是怎样来的?
关于腊八节的传说有哪些?
古代门前为何用狮子把门?
十二生肖的由来有着怎样的说法?
凤凰起源于何时?
“姓名”从何而来?
为什么《百家姓》以赵姓开头?
中国古代典当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图腾崇拜是怎么回事?
和氏璧终归何处?
传国玉玺历经千年为何神秘失踪?
人类是什么时候开始穿衣的?
缠足始于何时?
历代帝王追求的甘露是什么?
汗血宝马之名由何而来?
血滴子是何物?
屈肢葬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船悬棺有着怎样的奥秘?
金缕玉衣是何物?
为什么马王堆古尸千年不腐?
为何立春不处决犯人?
为何要在午时三刻行刑?
古人文身有着怎样的秘密?
十恶不赦包括哪十恶?
“谣言”的原意是什么?
“教师”的古今称谓有哪些?
为什么用“桃李”来比喻学生?
不同年龄的人有何称谓?
“父母官”的说法从何而来?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原意是什么?
“鲤鱼跳龙门”有着怎样的传说?
烽燧是什么?
“九五之尊”一词是怎么来的?
“大夫”“郎中”为何指医生?
有关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词有哪些?
古代对人的尊称和敬辞有哪些?
古人对自己的称呼有哪些?
古代的名、字、别号有什么区别?
殿下、阁下、麾下、节下指代什么?
为何称岳父为“泰山”?
古代对女子的称呼有哪些?
“黄袍”有何象征意义?
“公主”一词是怎么来的?
古代女子的称呼中有字吗?
古代妓院为何叫青楼?
红楼是何意?
“三姑六婆”指的都是什么人?
“三教九流”分别指什么?
官吏廉洁为何称“两袖清风”?
古代的庙宇为何大多都建在山上?
“四海之内皆兄弟”中“四海”是什么?
“千金”一词最早是指女儿吗?
为何称呼女孩子为“黄花闺女”?
状元、榜眼、探花是怎么来的?
皇帝真的有“七十二嫔妃”吗?
皇后的别称有哪些?
为什么皇帝的坟墓叫作“陵”?
为什么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楚河汉界是指哪里?
古代的关东、关中、关西指哪里?
历史传承——五彩缤纷的中国古代瑰宝
汉字起源于何时?
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多少汉字?
唯一“活”着的古文字是什么字?
中国古代帝王有哪些称谓?
什么是谥号、庙号、年号、徽号?
中国封建王朝后宫制度如何形成?
中国哪个朝代的人口最多?有多少?
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哪些鼎盛时期?
礼仪制度是怎样形成的?
“五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什么是封禅?
天坛祭天是怎么进行的?
古人类是如何处置遗体的?
古代丧礼的过程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
我国古代对天文有着怎样的记载?
历法是如何产生的?都有哪些年节?
中国历代服饰各有什么特点?
古代鞋有哪些种类?
书籍是怎样演进变化的?
封建王朝的职官制度是怎样形成的?
古代“高考”是怎样进行的?
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过多少状元?
历史上都有谁连中“三元”?
现存唯一的状元试卷又是谁的?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巨大的科技成就?
什么是中国的三大铸造技术?
古代在医学上有何重大成就?
中国古代有哪些文学体裁?
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哪些?
宗人府的作用是什么?
中国古代有贵族学校吗?
古代的“短期学校”是指哪类学校?
“中央官学教育”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地方官学”始于何时?
古代各朝名称是怎么来的?
古代历代官衔职称有哪些?
中国历史上进行了哪些重要的改革?
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了多少种钱币?
中国历史上赋税制度是如何演变的?
历史上的三次民族大融合发生在何时?
哪些事件影响了中国朝代更迭?
六大古都指哪几座城市?
历史之最——以古为鉴可以知兴衰
最早的国歌是什么?
最早的国旗是什么?
最早的土地制度产生于何时?
最早的医疗制度建立于什么时候?
最早的郡县制是什么时候确立的?
科举制度最早始于哪个朝代?
最早的学位制是什么?
最早统一中国的朝代是哪个?
最短命的封建统一王朝是哪个?
最早实行“和亲”的王朝是哪个?
最早的纸币是什么?
最早的国家银行开办于何时?
最早由中国人开办的银行叫什么?
最早的军官学校是哪个?
我国最早的农民起义是什么?
我国最早测出子午线长度的人是谁?
我国最早的船坞产生于何时?
我国最早发现地磁偏角的人是谁?
我国最早的水利工程是什么?
现存最早的地图是什么?
智慧之光——中国历史上耀眼的科学发明
火药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活字印刷术是谁发明的?
指南针是如何发明的?
造纸术的渊源是怎样的?
火炮最早出现于何时?
我国古代有心算吗?
算盘兴起于何时?
度量衡是怎么来的?
浑仪和简仪分别是指什么?
雕版印刷术是何时发明的?
青花瓷是如何产生的?
后母戊方鼎里藏着什么秘密?
勾股定理最早出现于何时?
炒钢最早发明于何时?
耧作为古代的播种机最早出现于何时?
漆器最早出现于何时?
为什么中医解剖学不够发达?
养蚕业的发展是怎样的?
耕犁的演变是怎样的?
古代人计算时间的方法有哪些?
十二个时辰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古时候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哪些?
“弹指一挥间”究竟是多长时间?
“一刹那”有多久?
悬丝诊脉真的可以看病吗?
“中医四诊法”是指什么?
地雷发明于何时?
最早的手榴弹发明于何时?
制盐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古代制糖业是如何发展的?
中国的印章是怎样分类的?
中国的“九大关”指哪九个?
中国的名塔有哪些?
中国“四大名楼”指哪四座?
“陶都”是指哪座城市?
我国古代为什么要造塔?
中国的拱桥有什么风格?
十七孔桥为何有十七孔?
中国“四大名亭”是哪四座?
光阴为什么能用寸量?
首次用近代科学测绘的是什么地图?
国学常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奇葩
儒家思想是如何演变发展的?
什么是道家思想?
什么是墨家思想?
什么是法家思想?
儒家最经典的著作是什么?
《孟子》的思想和文学价值是什么?
《大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中庸》对古代教育有何影响?
《周易》有何价值?其作者是谁?
《春秋》和《左传》是一部书吗?
儒家《三礼》是指什么?
中国最古老的散文总集是哪部?
哪部著作被誉为“万经之王”?
最早的兵书是哪部?
我国第一部国别史是什么?
我国第一部通史是什么?
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是什么?
古代最重要的科学技术著作是什么?
最大的百科全书叫什么名字?
古代最重要的工艺百科全书叫什么?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
我国的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叫什么?
《水浒传》是一本什么书?
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小说是什么?
《红楼梦》是一本什么书?
我国第一部茶叶专著是什么?
《唐本草》是一本什么书?
古代第一部数学专著是什么?
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是什么?
我国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是什么?
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历法是什么?
中国最早的一部历书是什么?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脉学专著叫什么?
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是什么?
《金瓶梅》有何艺术价值?
中国十大古典悲剧指哪些?
中国十大古典喜剧指哪些?
古代文学著作的简称有哪些?
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是什么?
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是哪部?
我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是什么?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什么?
最早的法医学著作是哪一部?
我国第一部字典叫什么?
什么是中国历史上的字典、词典之最?
我国最早的历法是什么?
十三经包括哪些书?
什么是阴阳学说?
《菜根谭》是一本什么书?
传统艺术——华夏大地上的永恒魅力
古筝起源于何时?
琵琶何时传入我国?
二胡为什么会遭禁?
箫的历史演变是怎样的?
“胡琴”在历史上是如何演变的?
七弦琴有何特点?
唢呐何时在中国普遍流行?
什么是教坊?
古乐的标准音是什么?
十二律指的是什么?
“礼”和“乐”分别指什么?
“余音绕梁”有什么典故?
中国十大古典乐曲指哪些?
中国古代四大名琴指哪些?
乐府双璧是指什么?
什么叫“八音”?
象棋是谁发明的?
围棋起源于何时?
书法起源于何时?
文房四宝是指什么?
为什么说“颜筋柳骨”是楷书之祖?
图书馆最早出现于何时?
史书有哪些种类?
“六书”是书吗?
绘画起源于何时?
中国画有什么样的历史渊源?
中国岩画有什么特点?
漆画是如何演变发展的?
版画是什么?
什么是壁画?
什么是水粉画?
年画有何历史渊源?
漫画是如何发展的?
唐诗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说词都是抑扬顿挫的?
宋词都有哪些派别?各有什么特点?
什么是元曲?
为什么说《楚辞》是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中国玉文化有何历史渊源?
什么是景泰蓝?
中国竹雕艺术的发展演变是怎样的?
中国京剧形成于何时?
何谓生、旦、净、末、丑?
上古神话是如何产生的?
民歌有何历史渊源?
豫剧是如何发展的?
黄梅戏发源于何时?
木偶戏是如何产生的?
相声的历史演变是怎样的?
杂技有哪些历史渊源?
舞狮的起源有哪些说法?
剪纸的演变是怎样的?
篆刻的历史发展是怎样的?
汉赋是什么?
民间艺术“泥人张”的创始人是谁?
“四大名绣”有哪些?
什么叫“话本”?
什么是南戏?
皮影戏起源于何时?
筷子最早出现于何时?
关于太极拳起源的说法有哪些?
宗教信仰——追寻中国古代思想信仰的历史之源
佛教、禅宗与中国有何不解之缘?
舍利子是如何生成的?
寺庙撞钟为何响?
乐山大佛历经风雨为何保存完好?
观音原本是男子吗?
六祖惠能是什么人?
古人入空门很困难吗?
《白蛇传》里法海的原型是谁?
“木棉袈裟”有何历史渊源?
佛教对中国语言文字的影响有哪些?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影响有哪些?
“南无阿弥陀佛”的真意是什么?
寺院的别称有哪些?
道教的符咒有何来历?
萨满教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十殿阎王”对中国民间有什么样的影响?
“八仙”的真实原型都有谁?
“六字真言”是指什么?
佛教的四大名山是哪四座?
道教的四大名山是哪四座?
太上老君的原型是指谁?
“中华母亲神”是指谁?
地理之谜——探寻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难解谜团
楼兰古国是怎样消失的?
桃花源在哪里?
夜郎古国在历史上存在了多久?
故宫为何又称紫禁城?
杏花村在哪里?
“三星堆”有什么秘密?
抚仙湖水下有着怎样的秘密?
山西为什么大院多?
长存年的罗布泊为何数年间消失?
神农架野人真的存在吗?
杭州西湖是怎样形成的?
黑竹沟隐藏了什么秘密?
昆仑奴从哪里来?
内蒙古恐怖小湖为何能吞噬人畜?
泰山无字碑是谁所立?
宗教圣地峨眉山三霄洞为何被遗弃?
明朝风动石为何能悬立千年?
禹王碑内容到底是什么?
石钟山是否因“钟”得名?
响沙山的沙子因何会鸣叫?
巫山神女峰有什么来历?
第二篇?礼乐文明,华夏源头——远古、夏、商、西周
远 古——最早的华夏文明
女娲造人的传说有何文化寓意?
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究竟是谁?
神农氏和炎帝是同一个人吗?
夸父追日的寓意是什么?
女娲补天的真相是什么?
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是怎样的?
后羿射日有什么样的传说?
轩辕黄帝是谁?
足球是黄帝发明的吗?
中国酿酒技术最早出现在何时?
传说中的伏羲是什么人?
河图洛书为何被称为千古奇书?
伶伦是怎样创制音律的?
仓颉造字是怎么回事?
神农氏为何尝百草?
共工为何要撞倒不周山?
谁是传说中发明了钻木取火的人?
什么叫“北京人”,其特征是什么?
什么是仰韶文化?
什么是红山文化?
什么是龙山文化?
什么是良渚文化?
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人类是哪个?
元谋人生活在什么年代?
蓝田人生活在什么年代?
大荔人生活在什么年代?
马坝人生活在什么年代?
为什么半坡氏族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代表?
为什么龙山文化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代表?
人面鱼纹彩陶盆暗示了什么?
人字洞旧石器遗址有什么发现?
五千年前就有开颅手术吗?
长阳人化石对地质学研究有何意义?
为什么说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原始社会的图腾是什么?
黄帝战蚩尤结果如何?
阪泉大战是怎么回事?
少昊为何被称为鸟王?
刑天是什么人?
蚩尤是谁?
嫫母是什么人?
嫘祖始蚕有着怎样的传说?
有巢氏把“房子”建在了哪里?
帝喾陵是谁的陵墓?
帝喾的四位妃子都是谁?
帝尧有什么样的传说?
尧为什么不传位给儿子丹朱?
尧为什么要把帝位传给舜?
大禹真的三过家门而不入吗?
大禹为什么怒斩防风氏?
许由为何被称为隐士鼻祖?
什么是“家天下制度”?
皋陶是什么人?
彭祖真活了多岁?
四凶、四罪是什么?
死刑最早出现在何时?
天圆地方的概念是怎么来的?
浑天是什么意思?
星宿是星星吗?
三垣是什么?
四象是什么?
五纬是什么?
什么是黄道?
“分野”是什么意思?
“三正”是什么意思?
禅让制是怎么中止的?
你知道“金乌负日”的神话吗?
古代巴国位于何处?
古代蜀国有哪些秘密?
望帝因何化成了杜鹃?
岐伯是什么人?
夏——“公天下”变“家天下”
为什么说夏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开端?
夏朝的起源地在哪里?
历史上的后羿是个怎样的人?
后羿是怎么死的?
少康复国是怎么回事?
夏启为何要讨伐有扈氏?
妺喜是什么人?
夏桀为何杀关龙逄?
夏桀是如何亡国的?
二里头遗址的发现有什么意义?
孔甲真的养过龙吗?
鸣条之战有何意义?
商——青铜铸器,殷商盛象
玄鸟生商的传说是怎样的?
是谁领导商族灭了夏王朝?
伊尹为何被称为元圣?
商朝的建立者是谁?
商代国家结构是怎样的?
为什么盘庚非要迁殷?
“殷墟”指的是什么?
“武丁中兴”是怎么回事?
甲骨文是怎样被发现的?
占卜与甲骨文是怎样的关系?
商纣真的是暴虐、淫乱的君主吗?
妲己真是一个蛇蝎美人吗?
何谓周祭之法?
中国第一位女将军是谁?
上甲微是怎样为父报仇的?
伊尹为什么要放逐太甲?
傅说是如何由奴隶成为宰相的?
武乙射天是怎么回事?
帝乙为何传位商纣王?
“殷有三仁”是什么意思?
纣王是如何亡国的?
哪个朝代的人殉最为严重?
西 周——“武王伐纣”到“国人暴动”
关于周室始祖的传说?
古公亶父为何要远迁岐山?
文王拘而演《周易》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说周文王是仁厚之君?
历史上的姜子牙是怎样的一个人?
姜太公是怎样得遇周文王的?
文王因何讨伐崇侯虎?
你知道“孟津观兵”吗?
牧野大战有什么重要意义?
箕子为何远走他乡?
周公是如何辅佐成王的?
周公姬旦有什么贡献?
周公是怎样以赤诚感化召公的?
成周、宗周分别指哪里?
宗法制是怎么回事?
周朝的分封制是怎么来的?
伯夷叔齐的故事是怎样的?
“成康之治”是怎么回事?
什么是“国人暴动”?
烽火戏诸侯是怎么回事?
“井田制”的理想与实际差多少?
什么是“六艺”?
夏、商、周为何称“青铜器时代”?
周朝为什么分为西周和东周?
贤士商容为何不愿为官?
《甘棠》一诗歌颂的是哪位贤人?
《山海经》是什么书?
文丁为何杀功臣季历?
熊绎封楚的目的是什么?
昭王南征结局如何?
穆王西游有什么经历?
什么是共和行政?
宣王中兴是怎么回事?
吴国是谁创建的?
西周有没有军一级编制?
中国古代的自首制度产生于何时?
何谓“三军”?
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生活是怎样的?
中国商周朝代服饰是怎样的?
周陵究竟在哪里?
第三篇?群雄逐鹿,中原争霸——春秋、战国
春 秋——百家争鸣,图霸中原
郑国为什么与周王室交恶?
“繻葛之战”有何影响?
郑庄公为何掘地见母?
“大义灭亲”有何典故?
齐大非偶讲的是什么事?
公子突是如何夺位的?
宋襄公为人到底是仁义还是迂腐?
子鱼为何责怪宋襄公?
齐襄公是怎么死的?
曹刿为什么能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
为什么齐桓公能够取得霸主地位?
管仲以“鹿之谋”征楚是怎么回事?
齐桓公是怎么死的?
齐桓公死后为何久久未下葬?
“管鲍之交”有何典故?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是什么意思?
息夫人为何导致两国败亡?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有何来由?
骊姬倾晋是怎么回事?
……
节选
春 秋 百家争鸣,图霸中原 郑国为什么与周王室交恶? 郑武公、郑庄公父子先后担任周平王的卿士,权力很大。周平王因此大为不满,于是就暗暗把一部分权力托给虢公。郑庄公发现了这个事情,就埋怨周平王。于是周、郑交换人质。王子狐在郑国作为人质,郑国的公子忽在周朝作为人质。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了。在郑国为人质的太子王子狐还没有回到洛邑继位就去世了,王子狐的儿子姬林登基,是为周桓王。周桓王继位后便开始暗中谋划,准备把辅政大权交给虢公。这件事情引起了郑庄公的不满,四月,郑国的祭足领兵抢掠周王室温地(今河南温县南)的麦子。秋天,又割取了成周(今河南洛阳市东)的谷子。这些公然的挑衅行为使郑国和周王室的关系全面恶化。 公元前707年,郑国和周王室的长年积怨终于爆发为战争。大国争霸的时代正式开始。 “繻葛之战”有何影响? “繻葛之战”是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郑国在繻葛(今河南长葛市北)大败周室联军的一次反击作战。 郑庄公姬寤生继位后,凭借国力强盛,身为周室权臣的条件,竭力扩充领地,侵伐诸侯,成就了“春秋小霸”的局面。随着政治、军事实力的增长,郑庄公对周王室的态度变得倨傲不羁,无视天子权威。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免去郑庄公左卿士职务,郑庄公遂拒绝朝觐周桓王。同年秋,周桓王为维护王室尊严,亲率王师并征调陈、蔡、卫三国之军联合攻郑,郑庄公则率军迎战周联军于繻葛。 战争开始后,郑庄公命中军将“旗动而鼓,击鼓而进”,号令左、右两军同时出击,向周军两翼配属的陈、蔡、卫军发起猛攻。陈军一触即溃,蔡、卫军迅速败退,两翼周军为溃兵所扰,阵势大乱,纷纷溃败。 繻葛之战使周天子威信扫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传统从此消失。继郑国之后,齐、晋、楚、秦等大国先后兴起。诸侯争霸,周王室无力征讨,天子之位,形同虚设。 郑庄公为何掘地见母? 《左传·隐公元年》记载:郑庄公弟兄二人,母亲武姜因生庄公时难产,因此对他心生厌恶,取名“寤生”,相反对其弟弟叔段却百般宠爱。寤生是老大,按照古制,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王位,成为郑国君主。母亲武姜更加心怀不满,千方百计培养叔段的势力,以便强大后取代庄公。于是她就替叔段请求封地封到京襄城(今荥阳),庄公同意了。叔段到京后,称京城太叔,招兵买马,修筑城墙,准备谋反。 郑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722年),叔段认为时机成熟,就和母亲商量谋反日期,而郑庄公早已发现他们的阴谋,即派公孙吕率二百辆兵车包围了京襄城,叔段被迫逃到共城(今河南辉县)后自杀。 庄公怨母犹过叔段,扬言“我俩不到黄泉不再见面”,后将武姜送到颍地(今登封颍阳)居住。过了一段时间,庄公有心与母亲讲和,又碍于先前说过“不到黄泉不见面”的话而有所顾忌。这时颍地官员颍考叔给他出了一个主意。颍考叔在京襄城很快挖成了一个地道,请庄公和母亲在那里见面。母子二人见面后抱头痛哭,从此言归于好。这即是著名的“掘地见母”故事的由来。 “大义灭亲”有何典故? 文学作品中,人们常用“大义灭亲”来形容一个人的高风亮节,那么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 石碏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夫。州吁为卫庄公第三子,因是宠妾所生,以致娇宠成性,胡作非为,卫庄公不但不管,反纵他为所欲为。石碏屡次劝谏,卫庄公却充耳不闻。石碏子石厚,常与州吁并车出猎,为非作歹。 庄公死后,姬完继位,称卫桓公,石碏见他生性懦弱无为,于是告老还乡,不参与朝政。此时,州吁更加横行霸道。公元前719年,州吁听计石厚,害桓公夺位。州吁、石厚为制服国人,立威邻国,就贿赂鲁、陈、蔡、宋等国,大征青壮年去打郑国,弄得劳民伤财。 石碏早想除掉祸根,为国为民除害。于是,他设计将州吁和石厚骗至陈国。之前,石碏豁破手指,写血书一封,派人先一步送予陈国大夫子针,恳求陈国捉拿二人。子针奏陈桓公,桓公应允,将二人抓住。后石碏急派人从邢国接加姬晋(州吁之兄)继位(卫宣公)。众臣皆说州吁罪大应杀,石厚属从犯可免死。但石碏却认为,州吁之罪皆石厚挑唆,自己绝不会徇私情、抛大义。后派家臣羊肩赴陈国将石厚诛杀。 石碏为国大义灭亲之事,史学家左丘明记之,卫民传颂至今。石碏的这种做法得到后人的赞许,后来人们称这种行为是“大义灭亲”。 齐大非偶讲的是什么事? 齐大非偶出自于《左传·桓公六年》:“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 春秋时代,齐僖公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郑国的太子忽。太子忽推辞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配偶,齐国是个大国,不是我的配偶。”后来北戎部落入侵齐国,齐国向郑国求援,太子忽率领郑国的军队,帮助齐国打败了北戎。齐僖公又提起这件事,太子忽坚决推辞。别人问他,他说:“以前没有帮齐国忙的时候,我都不敢娶齐侯的女儿。今天奉了父王之命来解救齐国之难,娶了妻子回去,这不是用郑国的军队换取自己的婚姻?郑国百姓会怎么说我!”就辞别而去。 公子突是如何夺位的? 郑国大夫祭仲获得郑庄公的宠信,被庄公封为贵族。他作为郑庄公的迎亲特使,赴邓国迎娶公主邓曼为庄公的夫人。邓曼生了太子忽。所以郑庄公死后,祭仲以此历史渊源,扶立太子忽继任郑国君主,史称郑昭公。 宋国贵族雍氏也有女儿嫁给郑庄公为妻,名叫雍姑,生下公子突。雍氏在宋国很有势力,受人敬重,且获得宋庄公的宠信。郑昭公即位后,公子突移居宋国。 雍氏即设计绑架祭仲,威胁他说:“不立公子突,就要你的性命!”与此同时,又劫持公子突,逼迫他签订向宋国贿款的债约。祭仲怕死,便与宋国达成秘密协定:迎公子突回国,立为国君。郑昭公见形势不利,只好出逃到卫国。公子突正式就任郑国君主,史称郑厉公。 宋襄公为人到底是仁义还是迂腐? 历史上的宋襄公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他位列春秋五霸,却常常因为自己的仁义而吃亏、上当,所以有人认为他迂腐。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到底是仁义还是迂腐呢?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夏,宋襄公出兵伐郑,郑文公向楚国求救,楚成王接报后,没有直接去救郑国,却统领大队人马直接杀向宋国。宋襄公只好带领宋军星夜往国内赶。待宋军在泓水边扎好营盘,楚国的兵马也来到了对岸。宋襄公认为自己是仁义之师,特意做了一面绣有“仁义”二字的大旗,要用“仁义”来战胜楚国的刀枪。 楚军开始过河时,公孙固建议宋襄公在楚军过河期间杀过去,定能取胜。但宋襄公却说那样做是不仁义的行为。等到楚军全部渡完河,在河岸上布阵时。公孙固又劝宋襄公趁其兵乱时发动攻击,可以取胜。宋襄公听到此话不由发怒,认为如此做法更是不仁义。结果等楚军列队冲过来之后,宋军大乱,宋襄公在乱军中被箭射中大腿。 周襄王十五年(公元前637年),晋国的公子重耳,来到宋国,宋襄公款待了重耳,虽然宋国刚战败,但仍送出了20车的大礼。 用现代的眼光看来,宋襄公在春秋乱世中不切实际地空谈古时君子风度,为了守迂腐的信条在政治军事斗争中处处被动。如果将礼义用到君子身上,会使君子之风发扬光大,但如果像宋襄公用错地方,则会自取其辱,不但误国,也会成为后世笑柄。 子鱼为何责怪宋襄公? 鲁僖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38年)冬,宋襄公与楚国在泓水旁展开战争。最后襄公大腿被伤,卫兵全阵亡了。宋国的国人指责宋襄公只知仁义,不知道杀敌,宋襄公却说:“君子不使人受两次伤,不擒获花白头发的人。我断不能击鼓进攻不成阵势的军队。” 宋国大夫子鱼说:“君主不懂战争。强敌的军队,遇到隘障而又不列战阵,正是上天帮助我们,利用险阻击鼓进军,不是正好吗?难道你还害怕取胜吗?只要获胜就要捉取他们,哪里还顾及什么头发花白不花白呢?辨明耻辱,训练战斗,是争取去杀敌的,打伤还没有到死,为什么不再打?如果怜惜两次受伤的人,那就应当不去伤他;怜惜花白头发的人,那就应当不打仗而劝服他。三军当在有利的形势下使用,鸣金击鼓是用以鼓动士气的,见利而用兵,利用险阻打击敌人是可行的,击鼓进攻混乱的队伍是必需的。” 齐襄公是怎么死的? 齐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大臣连称、管至父伙同公孙无知杀齐襄公。 起因是:公元前687年,齐襄公命连、管二人率兵守葵丘(今沂源璞丘,旧属临朐),允诺甜瓜再熟时换防,一年后到期却仍不换防。连称、管至父再三要求襄公换防,襄公就是不准。连称有妹为襄公妾,因襄公只钟情于文姜而未曾受宠,于是怀恨在心,私通公孙无知等密谋叛乱。公孙无知许诺若他能当上国君就让连称之妹做自己的夫人。这一年的十二月,襄公出游姑棼,到沛丘狩猎。在狩猎过程中从车上摔了下来,回宫后发现自己丢了一只鞋,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把替他看鞋的侍从鞭打了一通。 公孙无知与连称等人听说襄公受了伤,就来袭击行宫。被打的侍从对他们说:“你们先不要进去惊动昏君,一旦惊动了他就不容易杀进去了。”公孙无知等人不信,侍从让他们看了自己身上的伤,他们才相信。于是他们派这个侍从先进去,侍从进去后,把齐襄公藏了起来。公孙无知等人进去后,怎么也找不到齐襄公。后来发现门后有人行走,正是齐襄公,于是他们将齐襄公杀死。之后,公孙无知自立为齐君。 曹刿为什么能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上朝去拜见鲁庄公并要求一起参战,庄公应允。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两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此时可以进攻了。”齐军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去,曹刿说:“不行。”接着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说:“可以了。”就追击齐国军队。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其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失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不容易估计的,怕有伏兵在那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 来自乡间的曹刿以出色的才智帮助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强大的齐国,为后世留下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真知灼见。 为什么齐桓公能够取得霸主地位? 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君臣同心,励精图治,对内整顿朝政、例行改革,对外尊王攘夷,存亡续绝。这一时期,他起用了包括“桓管五杰”在内的一批各有所长、尽忠职守的出色人才,从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进行改革,为争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奉了周天子的命令,向各诸侯发出通知,约定三月初一,在齐国北杏会盟,共同来确定宋国君位。由于当时齐桓公威望不高,只有宋、陈、邾、蔡四国诸侯到会,而鲁、卫、郑、曹等国都在窥测风向。五国诸侯会见完毕后,共推齐桓公为盟主(因他手里有周天子的命令),并在会上订立了盟约。盟约规定:第一,尊重天子扶助王室;第二,共同抵御蛮、戎等部落侵入中原;第三,扶弱济困,帮助有困难的和弱小的诸侯。 会盟后,齐桓公首先率军灭掉了没来会盟的遂国,然后先后击败了鲁、郑两国,迫使他们求和。公元前679年,齐桓公又约各国在鄄地会盟,这一次各诸侯国基本上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随后,齐桓公又征服了最后一个不服齐国的楚国,并借帮助周王室平定内乱之际,趁机在宋国葵丘会合诸侯,招待天子使臣,并又一次订立了盟约,这是齐桓公第九次,也是最后一次会合诸侯,所以历史上把齐桓公称霸的过程也称作“九合诸侯”。 管仲以“鹿之谋”征楚是怎么回事? 齐桓公为图霸业加之大臣们的纷纷请战,决定率兵攻打楚国。可是,管仲却以“因两国兵力相当,恐两败俱伤”为由劝齐桓公不要着急。 齐桓公和大臣们觉得管仲的话很有道理,于是暂时打消了对楚国发动进攻的念头,等待管仲拿出好的主意来。 那时候,楚国盛产鹿,而齐国却视鹿为珍稀动物。管仲便以此为谋,用计使楚人相信齐王好鹿,愿重金购之。于是楚人上上下下皆开始弃田捕鹿,后来连军队里的士兵也开始参与其中。一年之后,楚国的老百姓个个腰缠万贯,家里有的是铜币。但是,楚国的大片良田却荒芜了,颗粒无收。老百姓拿钱买不到粮食,这时,管仲又下令各诸侯国不得将粮食运往楚国,楚国的老百姓饿死的饿死,逃荒的逃荒,最后连军饷也没有了,楚国上下一片混乱。 这时,管仲见时机已成熟,率领大军向楚国进攻,楚国内外交困,无力招架,楚成王只好派大臣到齐国去求和。从此,楚国被齐国征服了,齐国便称霸天下。后来,人们把管仲的这种计谋称为“鹿之谋”。 齐桓公是怎么死的? 易牙,春秋时代一位著名的厨师,也有写成狄牙的。他是齐桓公宠幸的近臣,用为雍人,即专管料理齐桓公饮食的厨师。 一次桓公对易牙说:“山珍海味我都吃腻了,只是没吃过人肉,你如此会做菜,可知道怎么烹制人肉吗?味道又是如何?”桓公此言本是无心的戏言,而易牙却把这话牢记在心。后来他就把儿子杀了给桓公做人肉宴。桓公在一次午膳上,吃到一盘鲜嫩无比、从未吃过的肉菜,便询问易牙:“此系何肉?”易牙哭着说:“乃臣子之肉,献于大王尝鲜。”桓公听后,内心很是不舒服,却被易牙杀子给自己吃的行为所感动,认为易牙爱他胜过亲骨肉,从此对他越发宠信。 后齐桓公得重病,易牙与竖刁作乱,填塞宫门,筑起高墙,内外不通。最后令齐桓公饥饿而死。 齐桓公死后为何久久未下葬? 齐桓公一生显赫,是一位有治国才干和雄图大略的统治者,也是春秋列国中的第一个霸主。但是他的晚年却有点悲惨,其死后很长时间都没有下葬,这是何故呢? 管仲在世的时候,齐桓公把公子姜昭立为太子,并把他托付给宋国国君宋襄公照顾。管仲死后,齐桓公的儿子们开始互相钩心斗角,都想继承王位。齐桓公生病的时候,他的儿子们就开始拉帮结派争夺君位。等到齐桓公去世,更是互相攻打,闹得不可开交。因此宫中无人,齐桓公尸体也没有人敢装入棺材。结果,尸体在床上竟停放了67天,以致腐烂生蛆,蛆虫甚至爬出了门外。直到姜无诡登位,才将齐桓公装尸入棺,发出报丧的讣告,举行追悼仪式。就这样,由于政局混乱的缘故,齐桓公的尸体在他死后第十个月才得以安葬。 “管鲍之交”有何典故? “管鲍”,是指公元前7世纪中国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鲍叔牙,二人交好。管仲比较穷,鲍叔牙比较富有,但是他们之间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管仲和鲍叔牙早年合伙做生意,管仲出很少的本钱,分红的时候却拿很多钱,鲍叔牙毫不计较。管仲参军作战,临阵却逃跑了,鲍叔牙也没有嘲笑管仲怕死,他知道管仲是因为牵挂家里年老的母亲。 后来二人开始从政。当时齐国朝政很乱,王子们为了避祸,纷纷逃到别的国家等待机会。管仲辅佐在鲁国居住的公子纠,而鲍叔牙则在莒国侍奉另一个齐国公子小白。不久,齐国发生暴乱,国君被杀死。公子纠和小白听到消息,急忙动身往齐国赶,想抢夺君位。两支队伍正好在路上相遇,管仲为了让纠当上国君,就向小白射了一箭,但没有伤到小白。后来,小白当上了国君,历史上称为“齐桓公”。 齐桓公一当上国君,就让鲁国把公子纠杀死,把管仲囚禁起来。齐桓公欲拜鲍叔牙为相,而鲍叔牙则劝其拜管仲为相,后齐桓公被说服,将管仲接回齐国。管仲回到齐国,当了丞相,而鲍叔牙却甘心做管仲的助手。在管仲和鲍叔牙的合力治理下,齐国成为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齐桓公成为诸侯中的霸主。 鲍叔牙死后,管仲在他的墓前大哭不止,想起鲍叔牙对他的理解和支持,他感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是什么意思? 公元前662年,鲁庄公死去。在庄公同母弟弟公子友的支持下,公子般当了国君,在位不到两个月,便被庆父派人杀死,支持公子般的公子友逃往陈国。庆父另立阂公当国君,我行我素,制造内乱,企图浑水摸鱼,把鲁国闹得很不太平。 齐桓公便派大夫仲孙湫到鲁国去了解情况。不久,仲孙湫把了解到的鲁国情况向齐桓公做了报告,并下结论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事实果然如此。过了一年,庆父又杀死了鲁阂公。两年之内鲁国两个国君被杀,使鲁国的局势陷入了严重的混乱之中,百姓们对庆父恨之入骨。庆父见在鲁国实在无法再待下去了,便逃往莒国。鲁僖公继位后,知道庆父如果继续存在,对鲁国是个严重的威胁,便请求莒国把庆父送回鲁国。庆父自知罪孽深重,回到鲁国没有好下场,便在途中自杀了。 息夫人为何导致两国败亡? 息夫人,春秋时期息国国君的夫人,出生于陈国(今河南淮阳县)的妫姓世家,因嫁于息国又称息妫,后楚文王以武力得之。因容颜绝代,脸似桃花,又称为“桃花夫人”。 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息妫出嫁路过蔡国,蔡侯款待时行为轻佻,息侯闻之大怒,设计报复。先怂恿楚文王出兵假攻息国,息再向蔡国求救,诱其出兵。九月,楚兵于莘地(今汝南县境)战胜蔡国,俘虏蔡侯。蔡侯不甘心,便向楚文王称赞息妫容貌极美。楚文王假借巡方为名来至息国,因见息妫美色果然人间罕见而夜不能寐。次日就以武力俘虏息侯,抢走了息妫。 息妫入楚宫3年,生了两个儿子,即堵敖和成王,但一直不愿说话。楚文王问她是什么缘故,她回答说:“我一个女人,伺候两个丈夫,又有什么话可说的?”楚文王道:“这都是蔡侯的过错,我当为夫人报仇。”于是又兴兵攻打蔡国。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有何来由?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由“欲加之罪,其无辞乎”演变而来,是说想要给人强加上个罪名,何愁找不到借口。那么这句话有何来由呢? 春秋时期,晋献公在位时,最宠信一个叫骊姬的妃子。骊姬想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当国君,于是她千方百计地陷害太子申生,最终申生自杀身亡,他的两个哥哥重耳和夷吾逃亡国外。 后来,晋献公病重,他把最信任的大夫荀息叫到床前,嘱咐他好好辅佐奚齐当国君,荀息答应了。有一个名叫里克的大夫,他原来是太子申生的副将,一心想为申生报仇。晋献公死后,奚齐登上君位不久,里克就找机会把奚齐给杀了。荀息只好又立了奚齐的弟弟卓子当国君,但里克又把卓子杀了,荀息也被逼自杀。这时候,流亡秦国的夷吾回国当上了国君,这就是晋惠公。晋惠公刚当上国君,就对里克说:“你杀掉了两个国君和一个大夫,我如果不杀你,别人就不会服我。”里克冷笑着说:“如果我不杀他们,能轮到你来当这个国君吗?你既然已经打定主意把罪名加到我头上,还怕找不到理由吗?”(原话是:“欲加之罪,其无辞乎?”)于是他自己扑到剑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骊姬倾晋是怎么回事? 骊姬(??前650年),山西人,本是骊戎首领的女儿。公元前672年,被晋献公虏入晋国成为献公的妃子,她使计离间了献公与申生、重耳、夷吾父子兄弟之间的感情,并设计杀死了太子申生,制造了“骊姬倾晋”“骊姬乱晋”。 嫁给晋献公之后,骊姬生子奚齐。骊姬以美色取得了晋献公的专宠,同时还想废去太子申生,立奚齐为太子。 骊姬买通晋大夫梁五和嬖五,此二人建议晋献公的公子重耳、夷吾去边关要塞防守,献公中计,只留下奚齐与卓子二人在身边,以伺机废立,史称“二五害晋”。之后骊姬再次密谋,她把太子申生从曲沃送来的一块祭肉放上鸩毒,然后献给晋献公,加罪于太子,又诬重耳、夷吾也参加申生的阴谋,把两位公子也逼到狄国和梁国去了。骊姬见时机已经成熟,就逼献公立奚齐为太子。 晋献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52年),献公死,奚齐继位,但被晋大夫里克等杀死,立公子夷吾为晋惠公,公元前650年,骊姬诬害太子罪迹暴露,被杀死。 荀息为何死君难? 晋献公在位时,荀息是奚齐的师傅。晋献公病重,召见荀息,对他说:“把这幼稚的孤儿托付给大夫,你会怎样对他?”荀息拱手对晋献公说:“我会竭尽全身之力,加上忠贞来辅佐他。如果这样不济事,那我就用死来继续自己的辅佐之责。” 鲁僖公九年九月,晋献公死,奚齐继位。但大夫里克想让重耳回国继承君位,于是发起动乱。等到里克快要杀奚齐的时候,就来告诉荀息,荀息说:“奚齐如果死了,我也将去死。”冬季十月,里克把奚齐杀死在晋献公临下葬的时候。《春秋》写道,“杀他的国君的儿子”,意思是晋献公还未下葬而儿子就被杀了。荀息将要为奚齐去死,有人建议他立卓子为国君,荀息立了卓子后才埋葬晋献公和奚齐。但一个月后,里克把公子卓子杀死在朝堂内,荀息随之自杀了。 为什么称百里奚为“五羖大夫”? 百里奚是秦穆公时贤臣,著名的政治家。 百里奚饱读诗书,才学过人,妻子鼓励百里奚出游列国求仕。百里奚历经宋国、齐国等国家,皆未被录用。在齐国郅地,遇见蹇叔,一番高谈阔论之后,二人结为知己。此后,在蹇叔的举荐下,百里奚到虞国当了大夫。 虞国国君爱财如命,因收了晋国之厚礼而应允晋国可以借路去征讨自己的邻国虢国。百里奚对虞国国君述说唇亡齿寒的道理,未果。后晋国灭虢国后,又灭虞国,百里奚逃回楚国。 楚国国君不知百里奚胸有大略,令其为自己养牛。而刚登王位的秦穆公知百里奚才能,便欲重金买之。谋臣子絷则言不可重金买之,否则一定会让楚国国君知道百里奚是难得一见的人才,应该贱买。最后,秦穆公用五张黑公羊皮换来了百里奚。到秦国后,秦穆公亲见百里奚,以礼相待,咨其以天下之事,拜其为上大夫。后百里奚又举荐自己的好友蹇叔当了上卿,共同辅佐秦穆公。 羖,就是黑公羊皮的意思,所以世人又称百里奚为“五羖大夫”。 弦高是怎么救国的? 公元前628年,秦穆公决定趁晋文公病死,晋国无暇他顾之时出兵讨伐郑国。他留在郑国的三个将军也送信给秦穆公说:“郑国北门的防守掌握在我们手里,要是秘密派兵来偷袭,保管成功。” 秦穆公召集大臣们商量怎样攻打郑国,百里奚和蹇叔皆反对。秦穆公不听,派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为大将,蹇叔的两个儿子西乞术、白乙丙为副将,率领300辆兵车,偷偷地去打郑国。 弦高是郑国的一个牛贩子。他赶了牛到洛邑去做买卖,正好碰到准备偷袭郑国的秦军。他看出了秦军的来意,要向郑国报告已经来不及。他急中生智,冒充郑国使臣将4张熟牛皮和12头肥牛送给了孟明视。孟明视见事已败露,便撤兵回国了。骗了孟明视之后,弦高急忙派人连夜赶回郑国向国君报告。郑国的国君接到弦高的信,急忙叫人到北门去观察秦军的动静。果然发现秦军把刀枪磨擦得雪亮,马匹喂得饱饱的,正在做打仗的准备。于是他就向秦国的三个将军下了逐客令,说:“各位在郑国住得太久,我们实在供应不起。听说你们就要离开,就请便吧。”三个将军知道已经泄露了机密,眼看待不下去,只好连夜把人马带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