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小平著
页数:372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2033465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众神狂欢:后现代美学语境中的大众文化》是对重要的几种大众文化形式,如电影、电视、网络的后现代美学语境研究。 《众神狂欢:后现代美学语境中的大众文化》导论部分概述电影、电视、网络的发展历程和电视娱乐节目的兴起,分析悲剧终结、喜剧登场的社会、历史、文化、哲学根源,研究“文艺的娱乐化”与感性解放的潮流的关系,考察巴赫金诗学对20世纪“狂欢文化”的影响;第一章分析研究尼采哲学对西方传统哲学的颠覆性革命,以及与后现代思潮和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二章研究巴赫金的“狂欢诗学对西方传统等级制文化的改变,对人的肉身感性的重新认识和重视,狂欢文化对20世纪大众文化的产生的作用;第三章论述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的缺陷;第四章分析研究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的电影理论的局限性;第五章揭示早期西方文化理论的精英、贵族化倾向;第六章研究分析西方后现代美学的特征以及与大众文化的关系;第七章研究后现代美学对新时期以后中国电影的影响;第八章分析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在后现代语境中的几种“叙事模式”;第九章研究网络时代的文化“民主化”和“大众化”问题;第十章分析研究“微时代”的后现代美学征候以及它与现代性美学之间的巨大鸿沟;第十一章研究“微信传播”与当代青年的文化景观。
作者简介
王小平,男,重庆开州区人。郑州大学文艺学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四川大学文艺美学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与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华美学学会会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员。2016年被聘为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996年以来发表文艺美学、文艺理论方面的学术论文、电影评论数十篇。
目录
第一章 分裂与阵痛:20世纪文化的后现代转型
第一节 西方大众文化的兴起
第二节 中国大众文化的流行
第三节 大众文化的主要特征
第四节 中国内地大众文化的历史文化语境
第五节 遭遇抵制的西方大众文化
第六节 大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章 尼采哲学与后现代思潮和大众文化崛起
第一节 尼采“反本质主义”的哲学精神
第二节 尼采:“哲学应该从身体出发”
第三节 20世纪“身体美学”的建构
第四节 尼采与后现代主义和大众文化
第三章 巴赫金的“狂欢诗学”与西方当代文化理论
第一节 狂欢诗学与“文化政治”的改写
第二节 狂欢文化与20世纪美学的“身体政治”
第三节 狂欢诗学与西方当代文化理论
第四节 巴赫金狂欢诗学的后现代意义
第四章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的片面性
第一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法兰克福学派
第二节 卢卡奇“总体性哲学”的影响
第三节 法兰克福学派与西方理性哲学
第四节 法兰克福学派“对极权主义”的反抗
第五节 法兰克福学派的“精英主义情结”
第六节 法兰克福学派“意识形态操纵”理论
第七节 法兰克福学派“论大众文化的娱乐功能”
第八节 法兰克福学派批判大众文化的商品属性
第九节 法兰克福学派的“虚假需要”理论
第十节 法兰克福学派“美学偏见”溯源
第五章 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的电影理论
第一节 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的电影观念
第二节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电影理论
第六章 早期西方文化理论的缺陷
第一节 阿诺德和利维斯主义文化理论的保守性
第二节 麦克唐纳大众文化理论的偏见
第三节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的专断
第七章 后现代美学与大众文化的感性回归
第一节 德国古典美学的诞生和影响
第二节 康德美学的理性主义特征
第三节 后现代:告别康德的“非功利非欲望美学”
第四节 20世纪电影与美学的感性回归
……
第八章 后现代美学与中国影视文化
第九章 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电影叙事
第十章 网络时代的文化“大众化”和“民主化”
第十一章 “微时代”的后现代美学征候
第十二章 后现代“微信传播”与当代青年文化景观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众神狂欢:后现代美学语境中的大众文化》: 哲学是智慧的学问,它支配人类一切文化活动的行为,哲学的进步依赖于对固有观念的反思、怀疑、批判。尼采在19世纪20世纪之交,不满于现代西方哲学僵化、停滞不前的局面,以“重估一切价值的勇气”,反思了19世纪之前基督教思想对世界文化的影响、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对基督教观念的继承,颠覆了世界存在“永恒不变真理”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摧毁了“理性主义”哲学的圣殿,开启了20世纪世界哲学和文化“告别现代性”文化的崭新面貌。尼采对“西方本质主义哲学”的反叛,对“身体”和“欲望”的重视,关于审美和艺术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认识,都开启了后现代思潮的大门,推动了大众文化在20世纪的崛起。 尼采对于西方哲学来说,是一个在破坏中创造的先锋。他不满意哲学上被认为是不可改变的定论,怀疑一切,重估一切价值,他的这种气质在很大程度上与20世纪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相吻合,所以人们经常将他视为后现代哲学的开拓者。尼采曾说:“整个现代哲学思考,都是政治性的和警察式的,都被政府、教会、学院、习俗、时尚以及人的怯懦束缚在学术的表面,始终停留在叹息‘但愿如何如何’或者认识‘从前如何如何’上。哲学不具备其本身的权利,所以,现代人只要有点儿勇气和良心,就应当扬弃它,用类似于柏拉图把悲剧诗人驱逐出他的理想国时所使用的寓言放逐它。”更为重要的是,尼采认为在这种故步自封哲学的误导下,西方哲学几千年来不是在进步,而是在走下坡路,对人的生命力来说不是增强,而是在使其削弱。尼采信奉“万物在自身中时刻包含着对立面”,生成与毁灭、运动与停止、正确与错误,无不如此,一切都在向自己相反的方向流转轮回,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因此,在古希腊哲学中,尼采最推崇的哲学家是阿那克西曼德,因为他曾经说过:“事物生于何处,则必按照必然性毁于何处。”他认为,“哲学和文化并不是稀有高尚的追求,而是不同力量与动力之间不断竞争的表现。其次,他认为,人们普遍认为的哲学,是对主流概念和思想进行全面的、抽象的概括,这是完全错误的;相反,哲学的任务应该是找出并促进那些历史力量(historical forces),它们使‘强劲’(strong)且具有创造性的生命活动得以体现,还应在现实中再造这些力量”。他对哲学的定义强调了改变哲学观念的“历史力量”,认为这种力量有助于催生“强劲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活动”。尼采哲学开始于对基督教思想观念的不满,他批判了“西方本质主义哲学”“基督教的奴隶道德观”以及“对身体的敌视”的立场,建构了以激发生命活力的狄奥尼索斯精神为主、强调审美艺术对人生的重要性的哲学观,所有这一切都为20世纪后现代思潮和大众文化的兴起做了奠基性工作。西方学界认为,,“尼采实际上很早就和后现代这个词语发生关系,无论是从肯定的意义上说,还是从否定的意义上说,他被人们尊奉为后现代之父”。正如国内著名的尼采研究专家周国平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评论尼采对20世纪的贡献时所说:“当弗洛伊德正在酝酿他的精神分析学的时候,他吃惊地发现,尼采早已道出了他的基本思想。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和一切存在主义都把尼采看做为他们开拓了道路的人。许多西方作家一接触尼采的作品,便终身成为尼采迷。而尼采的‘重估一切价值’的号召,预示了西方社会价值观念根本变化的一个时代。不了解尼采,就不可能了解我们这个世纪的西方思潮、文艺思潮和社会思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