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鶄著
页数:209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2033378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信息化环境下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研究》结合信息技术支持环境下的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结构和教学模式的变化,提出了整合信息技术的音乐教师培养的音乐知识框架,回应了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培养音乐师范生在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系统设计和学习环境设计等方面进行创新的问题,对如何在信息化环境下制订适合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方案、开展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汪月波,女,1969年11月出生,文学硕士,副教授,浙江传媒学院电视艺术学院录音系教师 ,录音艺术专业负责人;讲授:音乐传播、音乐编辑、音乐产业、影视音乐等相关课程;英国利物浦大学访问学者,中国传媒大学访问学者;出版专著一部《音乐编辑与音乐传播》,论文20余篇。
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一)音乐师范生培养的新要求
(二)信息化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二基本概念界定
(一)教学能力
(二)音乐教师教学能力
(三)信息化环境下音乐教师教学能力
三研究综述
(一)教师教学能力研究
(二)信息技术介入的教学能力研究
(三)信息化环境下音乐师范生培养研究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信息化对音乐师范生教育的挑战与机遇
一信息化对音乐师范生教育的挑战
(一)信息化对传统音乐教育理念的挑战
(二)信息化对传统音乐教学形态的挑战
(三)信息化对传统音乐教学内容的挑战
(四)信息化对传统音乐教学方法的挑战
二信息化环境下音乐师范生教育发展的机遇
(一)信息化环境下音乐客体形态的转变
(二)信息化环境下音乐教学理念的转变
(三)信息化环境下音乐教学内容的更新
(四)信息化环境下音乐教学方式的革新
第二章 基于信息技术的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结构
一传统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及其在信息化时代
遭遇的挑战
(一)传统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结构分析
(二)信息化对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的挑战
二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活动的互动
(一)教学技术化
(二)技术教学化
三教学能力重塑:信息技术力量引发的改变
(一)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能力
(二)TPMuK模型下的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
第三章 信息化环境下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模式创新
一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模式创新
(一)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模式重塑的必要性
(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学模式创新带来的教学
方法创新
(一)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方法革新的必要性
(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音乐师范生教学方法
第四章 信息技术支持的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的
教学过程设计
一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设计指向
(一)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二)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设计新趋向
二信息技术支持的音乐师范生培养的教学设计内容
(一)学习环境设计
(二)学习工具设计
(三)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第五章 信息技术支持的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的
实践与效果评析
一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应用
(一)传统型的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二)技术整合型学习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二效果分析:两种教学实践的比较
(一)学习绩效的多元评估
(二)音乐师范生学习方式的偏好及原因分析
(三)技术整合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第六章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教学相融:一种新方案的提出
(一)从教学相依到教学相长:信息技术的融入
(二)从教学相长到教学相融:技术平台的整合
(三)教学融通: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新方案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节选
《信息化环境下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研究》: (四)信息化对传统音乐教学方法的挑战 在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下,教育在考试的“指挥”下,通常只注重基础性的训练,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应试技巧等。就音乐教育而言,多年来的教育实践形成了以考试(级)、竞赛为中心和目的的音乐人才培养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往往是以考试(级)内容和竞赛标准为指导,来进行音乐教学和人才培养。比如,考试内容侧重于音乐理论的考查,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就会重视基础知识和音乐史方面的教学;若侧重于多种唱法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则过多地强调美声与民族、流行唱法的结合。因此,当“青歌赛”强调原生态的时候,原生态唱法就会风靡全国。在这种人才培养导向下,音乐教育更多的着重点在于基础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技术和技巧的训练,以及对社会流行唱法、音乐消费需求的追捧。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就是忽视了音乐作品背后丰富的音乐文化、艺术品质和价值功能,也导致学生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出现被动学和厌学等情况。信息化环境对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表现在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 一方面,在信息化情境下,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提出了挑战。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学生获取音乐知识的途径和方式越来越广泛。通过信息化平台.技术类的知识很容易被学生获取,而学生真正缺乏的则是对音乐艺术的领悟、音乐文化修养的提高。据笔者对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对音乐课态度的随机调查数据来看,审美教育的缺失是音乐教育中学生普遍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音乐的学习、体验、领悟和创造都充满了强烈的个性特征和魅力。试想,一个功利化明显、千篇一律、满堂灌式的音乐课堂有几个学生愿意前往?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首先要认识到自己作为自主的个体的角色定位,即主动的知识吸纳者和建构者,一方面不盲目迷信教师的权威,依赖教师的权威;另一方面就是变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为主动的自主学习者。借助这种转变,学生需要进一步在音乐知识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追求与教师的平等身份,这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的音乐观点和想法能自由展现出来,也有助于师生在音乐的精神、情感和价值上实现共享式共鸣,从而锻造学生的音乐审美感。 另一方面,信息化环境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改变了音乐教师的权威形态,也迫使教师变“灌输”教育为“沟通”教育,即通过音乐与学生沟通交流进而转变为精神引导的权威。教师要抛弃以往“独白”“演讲”式的教学方式,致力于在音乐课堂中建构一种对话式的师生交往和交互关系,并以此来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的音乐体验。在音乐的“对话”中,应该以音乐为中介和学生进行精神上的双向交流、理解和沟通,互相诉说在聆听中的体验,进而引导学生与自己和音乐本身产生思想上的碰撞、情感上的共鸣和经验上的共识。同时,在信息化环境下,每个学生既是独立的个体,也构成了音乐体验的“多元”。多元的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和品位也呈现多元化,这就需要教师去倾听和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通过音乐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在聆听音乐中与学生沟通,在互动中向学生传授知识,提高其技能、审美情趣,进而实现价值功能上的引导。总之,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不再通过对音乐教学知识的垄断而获取权威,而必须与学生在音乐上实现共鸣并达成知识对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