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杨建军等
页数:244页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10515359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海外回族华人文学研究》笔者提出的海外回族华人文学的概念,意指海外华人中具有中国回族血统的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这里所用的华人概念是宽泛意义上的华人,包括华人、华侨、华裔的含义,在研究中统称为华人。之所以采用宽泛意义上的海外华人含义其原因在于:一,从研究对象的身份构成看,包括严格意义上的华人、华侨、华裔三种身份,为了研究的顺利展开需要有统一的命名。二,从词义学的角度看,2002年版的《辞海》中,华人的定义是中国人的统称,有中国血统的外国人是外籍华人;华侨的定义是侨居国外的中国公民;华裔的定义是外籍华人。采用宽泛意义上的海外华人的命名基本能囊括华人、华侨、华裔三个概念的内涵。三,从学科研究惯例看,海外华侨、海外华人、海外华裔的研究,常被统称为海外华人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因为作家使用的语种不仅限于汉语,也有学者提出了海外华人文学的提法。因此,笔者采用宽泛意义的海外华人定义研究对象。学界目前关于海外华人的研究,还有汉族华人和少数民族华人的区分,为了突出研究对象的身份特征,笔者将研究对象命名为海外回族华人。 海外回族华人文学研究是海外华人文学研究的一支,主要研究20世纪以来的海外回族华人作家的书面文学作品。海外回族华人文学的研究意义主要有三:首先,海外回族华人文学是隐伏于海外华人文学大河内,尚未引起学界注意的一条资源丰富的支流。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海外回族华人文学主要分布于中亚、东南亚及美国等地区,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家:吉尔吉斯斯坦的亚瑟儿·十娃子、马来西亚的戴小华、美国的白先勇,有代表性的中亚回族华人作家群。海外回族华人文学拥有较丰富的文学资源,具备了深入研究的可能。其次,海外回族华人文学中蕴含着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伊儒对话”。美国著名学者杜维民就曾多次谈到,伊斯兰和儒学的对话是中国提供给世界文明的一种重要精神资源。明清时期的中国回民学者刘智等人在中国大地上构建了“伊儒对话”的知识体系,海外回族华人把“伊儒对话”的精神带到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研究海外回族华人文学有助于我们在全球化的今天深入思考“伊儒对话”的精神价值。再次,海外回族华人文学所反映的海外华人与伊斯兰教的问题,具有跨族际的普遍性。伊斯兰教对海外华人文学创作的影响,不仅显现在中亚等地的回族华人身上,也显现在东南亚等地的汉族华人身上。印度尼西亚就有不少汉族华人信仰伊斯兰教,出现了描写华人改宗伊斯兰教的《黄西的故事》等一批作品。海外华人的文学创作与伊斯兰教的关系,是一个跨族际跨地域的问题,需要引起学界的重视。 海外回族华人文学研究的突出特点是多学科交叉,主要涉及民族学的海外少数民族华人研究,文学的海外华人文学研究,回族学的回族文化研究等。国内外学界在这三个领域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少数民族华人研究领域,中国学者李安山的《中国少数民族华侨华人:一项研究报告》、赵曼和的《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研究》等;海外华人文学研究领域,美国学者夏志清的《白先勇论》、中国学者袁良俊的《白先勇小说艺术论》、中国学者常文昌的《世界华语文学的新大陆》等;回族文化研究领域,俄罗斯学者李福清的《东干民间故事传说集》、吉尔吉斯斯坦学者苏三洛的《中亚东干人的历史与文化》、中国学者胡振华的《中亚东干学研究》、中国学者王国杰的《东干族形成发展史——中亚陕甘回族移民研究》、中国学者丁宏的《东干文化研究》等。上述成果为本研究的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但上述成果尚未明确提出海外回族华人文学的概念,缺少对海外回族华人文学整体分布格局的宏观把握,缺少在多学科交叉视野下对海外回族华人文学发展历程的系统研究,缺少对海外回族华人文学整体诗学特质的深入分析。
作者简介
杨建军,回族,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为北京大学艺术管理与文化产业学访问学者,两次受邀前往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进修。主持参与国家社科项目及省部级项目多项,在A&HCI期刊及CSSCI期刊发表论文多篇,研究成果获多项省级以上奖项。兼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文化发展学会副秘书长。
目录
第一章 海外回族华人文学概述
第一节 中亚回族华人文学概述
第二节 东南亚回族华人文学概述
第三节 美国回族华人文学概述
第二章 海外回族华人文学与中国文化
第一节 中亚回族华人文学与中国文化
第二节 东南亚回族华人文学与中国文化
第三节 美国回族华人文学与中国文化
第三章 海外回族华人文学与宗教文化
第一节 中亚回族华人文学与伊斯兰文化
第二节 东南亚回族华人文学与伊斯兰文化
第三节 美国回族华人文学的宗教文化色彩
第四章 海外回族华人文学的家园意识
第一节 中亚回族华人文学的家园意识
……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海外回族华人文学研究》: 中国农民常具有儒家文化的道德伦理观念,中亚回族华人也传承了儒家的文化心态,重视群体关系和睦是中亚回族华人文学中常见的主题。中亚回族华人文学中有许多以家庭生活为主题的小说,以阿尔里·阿尔布都的《瓷瓶》为例来看,小说写兄妹两人为了争夺一对价值不菲的瓷瓶而反目,两个家庭间几十年不来往,后辈人相互达成谅解修护了破裂的亲情关系,他们不再去争夺宝贵的瓷瓶,而是用力摔碎了这个导致亲情关系破裂的“祸根”,显然小说在倡导重血亲人伦、轻物质财富的儒家文化观念。尔里·张的小说《俩妯娌》也以家庭中兄弟关系和睦为主题,兄弟两人的媳妇俩妯娌间存在争夺家庭财产的矛盾,父亲为了维持家庭的“和”而种下了一颗果树,贪财的媳妇祖哈尔因为钱丢失砍倒了果树,最终祖哈尔受到了惩罚,象征兄弟关系和睦的果树被重新种下,显然维护儒家倡导的家庭和睦关系也是小说的主旨所在。类似的还有提倡男女间“发乎情,止乎礼”的小说《在山里》和《萨尼娅》,提倡要恪守信誉的小说《礼仪当先》等。 中国儒家式的文化心态在中亚回族华人文学中也存在变异现象。我们以小说《结婚》为例来看,舍富尔和麦婕子两人没有见过面,但应父母之命定下了婚事,第二日即将举办婚礼。准新郎舍富尔听人传言麦婕子是瘸腿,前来女方家验证,舍富尔扬言如果麦婕子是瘸腿他就解除婚约。麦婕子的父亲被逼无奈准许两人见面,见面后麦婕子的美貌深深打动了舍富尔的心,但是不甘受辱的麦婕子却提出她没有看上舍富尔要解除婚约。这件事在农庄里引起了轩然大波,恪守婚姻是父母之命观念的老辈人对麦婕子纷纷指责,最后为自己婚姻做主的麦婕子得到了农庄主席的支持,应父母之命定下的婚约也被解除。小说反映了儒家传统式的婚姻观念在中亚回族中的变革,婚姻不再是父母之命,青年人应该为自己的婚姻做主,儒家传统文化中地位低下的妇女也应主动去决定自己的命运。我们知道,中亚回族人秉承的是中国清朝以前的儒家传统伦理观念,由于跨国迁居,近现代中国道德伦理观念的变革与中亚回族人近乎隔绝,但是中亚地区苏联的新道德观念影响了中亚回族人,儒家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正是在苏联新道德观念的影响下产生了变革。 整体来看中亚回族华人文学中的中国文化传承与变异,笔者认为产生变异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汉字失传后的民间口传文学引起了中国文化的变异。汉字失传没有了确保文化传承准确性的文字原典,口传形态的文化由于传承中的语音变异,易引起语意的变异,由于不同传承者不同的叙述风格,也易引起语意的变异,这最终导致了中国文化在中亚回族华人中的变异。其二,中亚的新文化观念的影响引起了中国文化的变异。移居中亚地区后身处中亚的新文化语境,中亚文化对回族华人的影响密布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特别是以亚瑟尔·十娃子为代表的中亚回族华人作家都属于出生并成长于中亚的华人,他们成长在中亚文化语境中,靠父辈口传维系的中国文化对他们的影响力有限,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自然会在回族华人作家笔下产生变异。其三,中亚回族华人作家的有意改写引起了中国文化的变异。中国文化是中亚回族华人作家文学创作的重要资源,但是中亚回族华人作家的创作除采用东干文外,还常采用俄文、吉尔吉斯文及哈萨克文,他们作品的读者来源于中亚地区的多个民族,只有根据读者接受心理有意改写中国文化才能保证作品在多民族读者中顺利传播,正是这种作家的有意改写导致了中国文化的变异。 虽然中国文化在中亚回族华人中传承时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但中国文化还是显示了自身颇具韧性的生命活力。我们知道,中亚回族华人先民来自西亚、中亚地区,这些地区的文明是一种具有游牧经济特征的文明,来到中国转变为中国回族后,他们的文明形态转变为中国的农耕文明,以农耕文明为依托的中国文化因之对中国回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中国回族迁居中亚后,他们重新进入了先祖曾生息的游牧文明中,中国回族人并没有恢复祖先的游牧生活方式,而是继续农耕生活并把中国文化传播到了中亚地区。由中亚回族华人文学中富含的中国文化信息我们还可以发现,中国文化在失去了传播的文字载体的情况下,其口传形态也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学者杨义先生认为,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融合,是解释中国文化生命力的一个关键。①中亚回族华人身处先祖所生息的游牧文明中却坚守以农业文明为根基的中国文化,即使在文字失传后也能以口传形态传承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由之可见中国文化拥有颇具韧性的生命活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