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园林美学

封面

作者:冯荭

页数:148 页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

ISBN:978750294385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美的概念
第二节 美与美感的特征
第三节 美学和园林美学

第二章 园林美概说
第一节 园林美的概念及内容
第二节 园林美的时空性和综合性

第三章 园林的形式美
第一节 美的形式与形式美
第二节 园林的形式美要素

第四章 园林的形态美
第一节 雄伟与崇高
第二节 秀丽与幽雅
第三节 旷奥

第五章 园林的审美类型、风格与流派
第一节 园林审美类型概述
第二节 园林的风格
第三节 园林的流派

第六章 园林审美
第一节 园林审美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第二节 审美的基础理论
第三节 中国园林的审美特色
第四节 园林的审美过程

第七章 中国园林单体审美
第一节 园林建筑
第二节 假山叠石审美
第三节 园林水体美
第四节 花草树木美

第八章 中西方园林的文化与审美
第一节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第二节 中西方园林审美的差异
第三节 日本园林审美
参考文献
编后感言

节选

    我国园林文化源远流长,对世界园林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我国的园林文
化中积淀了深沉而厚重的生存意识和审美情趣。由于我国是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民
族,所以在我国园林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以贯之、独树一帜的审美文化。吸收与容纳外
来文化基因是我中华民族之长,对于园林也无例外。
    编写本书的目的有三:一是本书对于美的产生与发展的内容有所增加,因为不少
园林专业没有设置哲学与美学课程,往往是直接进入园林美学课程的讲授。“美”与人
的生存息息相关,园林的美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更是紧密相连,本书对于基本理论加
大了实物论证与讲解的篇幅,期望学生对于园林美及其审美有较为深刻的理性认识;
二是加入了“巴蜀园林”等内容,巴蜀园林既没有北方皇家园林和达官贵胄园林的雕梁
画栋、富丽堂皇,也有别于江南私家文人园林的拟山模水、意境深邃,而足以古朴自然、
粗犷大方、顺然雅秀为其独特的审美风格,正如曾宇等先生所说:巴蜀园林“更接近民
间、更直接、更真切地面对普通人生,具有一种质朴之美”,是我国园林大体系中非常重
要的一支;三是许多优秀园林著作的内容,有的就一方面讲解得很细致但不够全面,有
的讲解得很全面但篇幅又过长,作为本科学生的教材有些不妥。
    园林美学是智慧之美在人类生存环境中的理论性实践,是人的智慧本质的感性显
现。运用我们的智慧去思考、去行动,去亲吻与拥抱我们的母亲吧!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书中不当之处,还望园林界同仁不吝指教。
    冯  荭
    2007年9月17日

第二章  园林美概说
第一节  园林美的概念及内容
    一、园林美的涵义
    关于“园林美”的概念,不同的专家学者有不同的定义。余树勋先生在《园林美与
园林艺术》一书中定义为:“所谓园林美是指自然美加以‘人化’和人工模拟的自然美,
其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艺术加工。”周武忠先生所著的《园林美学》一书中定义为:“园林
美是园林师对生活(包括自然)的审美意识(思想感情、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和优美
的园林形式的有机统一,是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高度融合。”张承安先生主编的
《中国园林艺术词典》中定义为:“园林美指在特定的环境中,由部分自然美、社会美和
艺术美相互渗透所构成的一种整体美。”
    通过上述各位专家学者对“园林美”的定义,可以看出园林美的涵义应包括:(1)人
化自然,(2)自然美,(3)社会美,(4)艺术美,(5)整体美。然而正如周武忠先生在他的
《园林美学》中所说的:“园林美不是各种造园素材单体美的简单拼凑,更不能理解为自
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累加,而是一个综合的美的体系。”另外园林美应符合自然生
态的规律,使园林美的概念更加完善。
    因此,我们将“园林美”定义为:园林美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对自然事物和社会事
物进行艺术加工后,创造出来的人化生态环境。
    二、园林美的内容
    园林美是通过物质实体表现出来的人化生态环境美,它主要包括了自然美内容和
社会美内容。
    (一)园林自然美的内容与特征
    自然美是指客观自然界中自然事物之美。园林的自然美是指人化生态环境中具
备形式美的自然事物。是自然界原有的感性形式引起的美感。
    1.园林自然美的内容
    纵观古今、横览中外,大多数园林都离不开由自然物质所构筑的自然美。自然美
 又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未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自然美,如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柔和的月
光、温暖的太阳,还有高耸的山峰、无际的大海、莽莽的草原、静谧的森林等等。像湖南
的张家界、四川的九寨沟,美国国家公园、日本自然公园等,它们虽然未经过人类加工
改造过,但都是通过人的选择、提炼和重新组织的大自然风景。这类自然美和社会生
活的联系是以形式美为中介的,以它所特有的自然风貌,使人得到愉悦并获得美的享
受。我国现在比较注重这类自然美的开发,如庐山的瀑布、黄山的奇峰、华山的险峻等
自然景观都属于自然美的范畴。
    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自然美,它又可分为一般加工和艺术加工两种。
属于一般加工的自然美,如我国西部沙漠的绿化、长江黄河的治理等;属于艺术加工的
自然美包括园林艺术、插花艺术等。我国传统园林的自然美,遵循“虽由人作,宛白天
开”的审美标准,使人感到自然原形的美貌。
    2.园林自然美的特征
    (1)多面性  由于自然物的属性是多方面的,人们通过联想使自然美具有了多面
性。例如古代士大夫多以竹为美,居必有竹。晋有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
阮咸、向秀和王戎),唐有竹溪六逸(李白、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但竹子
的特性是多方面的,可以引起多方面的联想,它的美也就具有多方面性。唐代裴说的
《春日山中竹》有:“数竿苍翠拟龙形,峭拔须教此地生。无限野花开不得,半山寒色与
春争。”赞美竹子先于野花争春斗翠的强大生命力。宋代文同的《咏竹》:”心虚异众草,
节劲逾万木。”由竹的内里虚空的形象联想到人的虚怀若谷的品质,由竹的节节分明联
想到人的气节,而讴歌其美。清代郑燮的咏《竹》诗:“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
不开花,免撩蜂与蝶。”是赞颂竹的不媚不谀,朴实无华;另一首《竹石》诗:“咬定青山不
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则是赞颂竹的坚韧、坚
定、坚强的精神。可见竹之美的丰富性。由于自然物同人类生活的联系是不确定的,
这使自然物不仅具有美的不确定性,还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美、丑两重性。同是杜甫,有
时珍爱竹子,写诗道:“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但令无翦伐,会见拂云长。”有时却
把竹当做丑的象征咒骂:“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可见人们通过联想使一
根竹子的美具有了多面性,甚至走向反面一丑。
    (2)变异性  自然美常常在发生明显的或微妙的变化,处于不稳定状态。时问上
的朝夕、四时,空间上的旷奥,人的文化素质与情绪,都直接影响对自然美的评价。苏
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是同一座IJJ岩,由于观照的
距离、角度不同,它所呈现的景观和美也就不同。同一自然物,由于人们的欣赏角度不
同,获得了不同的自然美感。黄山“耕云峰”上有块奇石,如从皮蓬一带观看像鞋子,而
 在“玉屏楼”前右侧去欣赏,却像一只松鼠面对“天都峰”仿佛正要跳过去,因而又称“松
鼠跳天都”。我国古代画家从不同季节观察山、水、云、木的变化,总结出不同的自然
美。例如,山景四时是“春LU淡冶而如笑,夏LU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
而如睡”;水色是“春绿、夏碧、秋青、冬黑”;云气四时是“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暗
淡”;林木四时是“春英、夏荫、秋毛、冬骨”。
    (3)两重性  自然美具有美、丑两重性。这是由于自然属性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不同,从而产生截然不同的审美评价。如:桃花以它艳美的芳姿为人所爱,人们常用她
比喻美貌的少女。崔护的名句“人面桃花相映红”便是以桃花之美,烘托少女之美。但
桃花的易于凋零,又会让人想到不坚贞,李白在《古风》中斥责桃花“岂无佳人色?但恐
花不实。宛转龙火飞,零落早相失。讵知南山松,独立自萧瑟。”有的人甚至把桃花比
做轻薄女子的无情:“开时不记春有性,落时偏道春风恶。东风吹树无休日,自是桃花
太轻薄。”另外,一些通常当做丑的代表的自然物,有时也可以被作为美的对象来歌颂。
如狼总被人认为是凶残和狡诈的象征,但在奴隶出身的古罗马寓言诗人菲德鲁斯笔
下,却成为追求自由的勇士的象征而被赞美。后来裴多菲也写过《狼之歌》,尽情歌颂。
即使是同一自然物的同一属性在不同条件下也可以成为美的或丑的审美对象。老虎
有凶猛吃人的属性,人们常常把老虎与贪婪凶残联系在一起,成为丑与恶的对象,如人
们把“笑里藏刀”的恶棍称为“笑面虎”,称狠毒的女性为“母老虎”等。但另一方面,老
虎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威武雄壮的特性,于是人们又把它作为审美对象,如:称赞体
魄高大健壮的男子为“虎背熊腰”,形容圆脸庞浓眉大眼的男孩子“虎头虎脑”,描述有
朝气的年轻人为“生龙活虎”等。
    (二)园林社会美的内容与特征
,  社会美是指人类社会事物、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中的美。园林的社会美是指园林
艺术的内涵美。
    1.园林社会美的内容
    园林社会美的内涵美源于生活,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标准和高尚情操,寓人园林景
物中,使人触景生情。这是园林特有的感性的、直观的效应,在人的感觉中发生作用。
中国社会在千百年的发展中,人们通过园林审美而实现自我人格完善的事例不胜枚
举。至今仍可从一些传世园林作品中,见到诸如“养真”、“求志”、“寄傲”、“抱冰”等等
标举人格的园林题额;甚至皇家苑囿和官府私园也常以“澹泊敬诚”、“澡身浴德”一类
的警句作为景区、景点之命名。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园林美学》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6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