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影响与接受

封面

作者:曾利君

页数:252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

ISBN:978750046463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文探讨了与魔幻现实主义相关的一些问题,考察了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结缘的复杂原因和条件,以及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等内容。

作者简介

曾利君,1965年生,重庆合

川人,1986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

学中文系,获文学学上学位,同

年留校任教。2001年毕业于西南

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

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05年

6月毕业于四川大学比较文学与

世界文学专业,获文学博上学位。

现为西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

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

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已出版

学术专著一部,参编高等院校现

当代文学教材多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

第二章 魔幻现实主义进入中国的契机与热的根源

第三章 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新时期文学

第四章 中国作家的魔幻小说创作实践

第五章 中国作家接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的复杂性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nbsp; 三  章

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新时期文学

    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关系,集中体现在它与新时期以来的

中国文学的关系上。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之深广,之持久,

是同时期进人中国的其他外国文学所难以企及的。从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潮

流、小说样态和作家群体来看,与魔幻现实主义联系最为紧密、受魔幻现

实主义影响最为明显的是寻根文学、新笔记小说与西藏作家群的小说创作。

    寻根文学思潮的兴起一方面是中国文学自身运行轨迹的必然,另一方

面也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刺激有关。魔幻现实主义还对寻根作家的小说

创作产生直接的影响,一些寻根文学的代表性作品如《爸爸爸》、《异乡异

闻》、《商州世事》等也都带有魔幻现实主义的印记。“寻根热,,消退后,

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在寻根作家的作品中仍不时可以见到,如韩少功的

《马桥词典》,贾平凹的《怀念狼》等小说都或多或少带有‘‘魔幻’,色彩。

除了寻根文学,新笔记小说也受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新笔记小说是

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带有古代笔记小说神韵的作品。新笔记小说不

仅有着古代笔记小说的流风余韵,还受到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尤其是志

怪一类的新笔记小说,所受的影响极为明显。而从作家群体来看,深受魔

幻现实主义影响的还有以扎西达娃为代表的西藏作家群的小说创作,西藏

魔幻小说从诞生到获得一定创作实绩,都与魔幻现实主义有关联。

    第一节魔幻现实主义与寻根文学

    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寻根文学’’的影响,主要体

 现在:魔幻现实主义不仅使中国作家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自身的文化传

统,并开始注重中国人自己的思维向度、文化品位和精神意向,而且为中

国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经验与写作技巧,在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下,中

国文学开始由“写什么”转向“怎么写”。

    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作家所接纳选择的拉美当代作家主要是

加西亚马尔克斯和豪·路·博尔赫斯。与此相对,拉美当代小说在当代

中国施以影响的文学潮流则主要是寻根文学和先锋小说。其中,寻根文学

较多地受到了以马尔克斯为代表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先锋小说则

主要受到了博尔赫斯的虚构幻想小说的影响。

    寻根文学是在1985年前后兴起的一股“以向民族文化和历史积淀开

掘为特征,以建树民族的新人格、新心态、新精神、新思维和审美体系为

宗旨”①的文学潮流。其主将有韩少功、阿城、李杭育、郑万隆等,王安

忆、扎西达娃、乌热尔图、贾平凹、李锐、郑义等作家也曾加入“寻根”

的行列。寻根文学从寻根理念的产生、寻根目标的确定,到寻根的创作实

践都受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启发,寻根作家

试图将文学植根于传统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生活的土壤中,去挖掘民族文化

的根,并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生活进行重新认识和观照,进而重建民族自

我,同时还希望由此找到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方式和艺术表达方式,为新

时期的小说创作开辟出别一条道路。

    寻根文学的源起与寻根理念的产生有内外因素的影响。从内因来看,

  寻根文学的源起与寻根理念的产生可说是中国文学自身运行轨迹的必然。

    20世纪80年代的寻根潮流看似突如其来,仿佛是一夜之间就从地平

  线上冒出来了,但实际上,“寻根”并不是突兀而至的文学现象和心血来

  潮的产物。从新时期之初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再到

  其后的“寻根文学”,体现了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自身发展的历史轨迹。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们情不自禁要宣泄控诉,要书写梦魇与悲

  剧遭遇,要呈示种种苦难与伤痕,于是出现了满含血泪、大放悲声的伤痕

文学。但在控诉与宣泄之余,人们又逐渐认识到,仅仅抚摸着伤痕呻吟流

泪是不行的,还必须进行深入的思考:造成这一系列灾难和痛苦不幸的根

源究竟是什么?有哪些值得记取的经验教训?文学的回顾历史、反思历史

因此变得十分迫切和必要,于是以反思历史,探究造成政治曲折和人间悲

剧的原因为特征的反思文学应运而生。反思文学并不仅仅着眼于对“文化

大革命”的政治批判和对历史的反思,还进而推进到对民族自我的反省,

并由社会政治的反思走向对文化的反思,试图从我们民族的文化根子上去

找到一些问题的答案,“寻根”的理念由此开始萌生。与此同时,在现实

的改革浪潮的影响之下,改革文学也风起云涌,但随着改革进程的推进,

种种弊病也暴露出来,改革文学逐渐由最初单纯的呼唤改革、歌颂改革走

向对改革的艰难性的反映与揭示,作家们也开始有意识地去思考探讨:究

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国的改革困难重重,举步维艰?最终,后期的改革文

学和反思文学一样,也指向了对民族文化心理积淀的揭示与思考,也有了

走向“根”的企图。在这样的文学背景下,新时期文学走向文化寻根可以

说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

    从另一个层面上讲,中国文学走向“寻根”,也是文学自身的变革要

求使然。新时期文学从“伤痕”、“反思”走到“改革文学”这一步,也应

该有所改变了。在新时期的最初几年间,文学总是和政治情绪与社会现实

牵扯在一起,难分难解,其“社会学”意义得到凸显和强化,其审美追求

则被忽略和淡化,这对文学自身的发展而言是不利的。文学除了社会学意

义上的使命与功能外,还应该有其他的追求;文学的根本意义不是做历史

学、社会学的代言人,而是向读者提供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立足于民族

文化的土壤中去开掘寻根,无疑也是将文学从政治情绪的宣泄中和现实功

利目的的纠缠中摆脱出来的一个办法与路径。对此,作家们已有所自觉,

正如韩少功所描述的:“作者们写过住房问题,特权问题,写过很多牢骚

和激动,目光开始投向更深的层次,希望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

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谜。”①走向寻根,无

疑也是文学复归自身品格的一次努力。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影响与接受》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6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