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曾肖
页数:315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02013695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文人社团,复社在中国学术与文化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该书通过多视角的分析与阐述,详细探讨了复社的结社过程、文学主张、创作特色、在明末清初文坛的地位影响以及它与其他文学流派之间的关系。
作者简介
曾肖,女,1976年生,广东南海人。文学博士。现为暨南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汉魏六朝文学、明清文献与文学、文人群体与文学流派、古代诗学等方向。
本书特色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目录
序 曹虹
绪 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
第一章 复社兴起的基础
第一节 社会文化背景考察
一、启祯政治与士人心态
二、日渐卑下的世风与士风
三、文人结社与八股取士
第二节 张溥的个人才能及对复社兴起的作用
第三节 统合于复社的各地文社
一、江以南的分社
二、江以北的分社
第二章 复社的演变历程
第一节 发展历程与社团活动
一、兴盛期及三次大型集会
二、分化期与社团斗争
三、衰亡期
第二节 组织与性质
一、组织形态与运行机制
二、性质特征
第三章 复社的批评理念与实践
第一节 尊经重史的学术思想
一、兼容并包的经学思想
二、以资世用的史学思想
三、门类齐全的子学
第二节 复古与经世的文学思想
一、复古:重视雅正文风
二、经世:倡导有用之文
三、性情与才学的统一
四、制义的评选
第三节 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的理念与方法
一、“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法的结合
二、对“文如其人”命题的个人见解
三、对易代文人与文学的评判
四、推崇才智忠勇兼具之士
五、对文士才命观的阐释
六、对作品文与情关系的理解
第四章 复社的文学创作与成就
第一节 散文:功用与多样
一、序跋体
二、传、记、行状、祭文、墓志铭等记述体
三、书、议、策、论、说等议论体
四、小品、忆语及制义
第二节 诗歌:感时与多变
一、早期诗作:以酬唱、赠别为主
二、中期诗作:内容与风格的多样
三、后期诗作:国变世迁的悲音
第三节 词作:创新与多元
一、婉约幽深的几社词作
二、深重悲慨的遗民词作
三、痛悔难言的仕清成员词作
第五章 复社与明末清初文坛
第一节 后期竟陵派的文学活动与影响
一、两派结合的因素
二、竟陵派与各地复社成员的交游
三、竟陵派对明末清初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 几社的文学活动与影响
一、复社与几社在立社宗旨的同与异
二、几社的文学活动
三、几社在明末清初的变局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节 艾南英与复社的关系
一、艾周之争:文章作法的讨论
二、艾陈之争:复古路径的争辩
三、豫章之争:豫章文派的分化
四、艾张之争:制义选本的学术论辩
结 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复社成员及相关人物的活动年表
附录二 “黄牡丹状元”黎遂球的复社社盟交游考论
后 记
节选
绪 论
一、选题缘起
晚明是一个特别引人注意的时代,那“是一个动荡时代,是一个斑驳陆离的过渡时代。……你尽可以说它‘杂’,却决不能说它‘庸’;尽可以说它‘嚣张’,却决不能说它‘死板’;尽可以说它是‘乱世之音’,却决不能说它是‘衰世之音’。它把一个旧时代送终,却又使一个新时代开始。它在超现实主义的云雾中,透露出了现实主义的曙光” 。这个时代的政治、制度、风俗、习惯、道德、舆论等历史背景,孕育了“明末清初的时候,学术思想的发达,人才的茂盛”,“在清初的时候,很是一个批评时代。政治的批评,文章的批评,思想的批评……” 而站在明末清初这个时代浪尖的弄潮儿,当属广大复社成员。
复社是以张溥、张采为首的文人社团组织,其成员遍布大江南北,人数之多,无法确切计算 。这一组织在当时及后世都影响甚巨,其规模与实绩堪称前所未有。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与社会原因,直接受到明代文人浓厚的结社风气影响。文人结社最初只是以文会友,单纯的文学活动,至明末,有的社团兼文学创作与政治斗争于一身,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复社。一方面,复社是一个以科举考试为主要目的的文社,日常活动多是揣摩八股,刊刻文稿,切磋学问,砥砺品行。另一方面,复社又带有浓烈的政治色彩,以东林后继自任,大力表彰遭受残酷迫害的东林党人,而对魏忠贤为首的逆党大加挞伐。
复社既是一个八股文社,也是一个学术与文学流派。他们在经学、史学、文学等方面均取得了辉煌的成绩。针对当时士人学无根柢、“剽耳绘目”的习气,复社主张“兴复古学,将使异日者务为有用” ,提出尊经重史,经世致用,对清初学术新风的兴起有一定的导源作用。为了扭转当时文坛上浅率浮泛的文风,复社继承前后七子的旗帜,主张学习秦汉唐代文学,提倡雅正文风,再次掀起了复古主义思潮。复社成员在散文、制义、诗歌、词赋等方面都卓有成就,影响了清初诗文创作的发展趋势。处于明末清初这个特定时段中,复社在学术、文化、文学上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的思想主张有别于万历以来盛行的左派王学思潮,影响了众多处在这个历史阶段的士人的思想、心态与各方面表现。探讨这个论题,有助于更清晰地把握这段历史,了解相关文士的生存状态与具体行动。
随着复社成员在科考上的成功,越来越多的士人争相入社,社集的盛况空前,如虎丘大会,四方奔赴者多达数千人,声势浩大,影响广泛。而踏上仕途的复社成员积极参政,不由自主地卷入了周延儒与温体仁相互倾轧的政治漩涡。后来,复社成员又与阮大铖为首的逆党展开了新一轮政治斗争。清兵入关之际,除了少数人有投降劣迹之外,绝大多数成为江南抗清力量的骨干。有的在斗争失败后英勇牺牲,不屈而死;有的遁迹山林,或削发为僧,隐居不出,过着遗民的生活。大多数成员坚决不与清廷合作,是复社倡导气节所长期熏陶的结果。而这种抗争精神与民族气节直至今天仍然熠熠生辉,激励人心。这也是研究复社的价值与意义之一。
二、研究现状
关于文人结社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初。朱倓、谢国桢、郭绍虞等学者主要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明代的诗社、文社。明代文人社团名目繁多,经谢国桢、郭绍虞、李圣华、何宗美等学者的勾稽,已搜罗整理出三百多家可考的社团,有关明代文人结社的概况基本清晰。
迄今为止,学界对明人结社的研究,侧重于对几社及其成员的研究。在这里,我主要梳理有关复社的研究成果。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学人的研究偏重于历史层面的分析,注重分析复社与政治的关系。其一是考证复社的组成及分社,分布于地方的社团组织及其活动,如陆树楠考证了江苏省近三百年来的几个著名的结社运动的史实,重点分析了复社、几社的活动。 朱倓辨析了杭州读书社、南应社的成员生平及社事活动。 其二是叙述复社发展演变及主要活动,基本上是在明清两代记载复社社事的史料上展开讨论,以谢国桢、郭绍虞两位学者的研究为代表。谢国桢的《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主要抓住复社前期与艾南英的争执、后期与阮大铖的斗争这两大事件展开讨论。 郭绍虞的《明代文人结社年表》分列有明一代各个社团人物的主要活动;《明代的文人集团》考证了统合于复社的各地文社名称及主要人物,并简述复社发展的始末。 日本学者小野和子的《明季党社考》专门讨论了复社的成立、组织、宗旨及政治上的主要活动,包括与阮大铖的斗争、与周延儒的合作、抵抗清兵等,重点放在复社与党争、政治的关系。 其三是讨论复社及明末清初的学术思潮。陈鼓应等人主编的《明清实学思潮史》论述了张溥及复社“兴复古学,务为有用”的经世思想。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开始重视复社与文学的关系,以及复社的综合研究。以复社为研究对象的著述有丁国祥的《复社研究》,讨论了复社的历次大会与社集,复社的学术与性质,明亡前后的演化与灾难,以及重要人物的文学成就。涉及到复社与文学的论著,有廖可斌的《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在明代复古运动的历程中分析复社、几社的复古主张,指出复社、几社是明代第三次复古高潮,有其思想史上的意义。 孙立的《明末清初诗论研究》从文学批评的角度考察了明末清初文社的社集与选文活动,涉及到有关制义的选本,并对陈子龙、艾南英、钱谦益等人的诗论作了个案研究。 李圣华的《晚明诗歌研究》以一章的篇幅探讨东林、复社、几社的诗歌,指明复社与几社“复兴绝学”的结社活动及诗歌理论,简明分析了几个主要诗人的诗歌特色。 下力较深的是何宗美,他以明代文人结社为专题的系列著作在国内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对复社的文学活动与文学地位, 及其《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续编》对复社与竟陵派关系的梳理,颇多精辟之见。 《文人结社与明代文学的演进》一书纵观整个明代文人的现象,考证出大量文社,并结合明代文学思潮的演进来讨论。 以上论著对于明代文人结社的情况有较为全面的考察,但在单个具体的文学社团的纵深研究尚有开拓空间,对于复社的文学批评、文学创作皆有未及之处。
复社成员众多,有相当一部分人物在政治、学术、文化与文学上具有重要的历史位置。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入清以后的复社成员,如吴伟业、侯方域、归庄等人的文学作品,顾炎武、黄宗羲等人的学术成就。对于复社前期主要人物的研究,除了陈子龙、张溥得到较多的关注,其他如张采、吴应箕、刘城、周钟、杨廷枢、章世纯、陈际泰、罗万藻、黄淳耀等人,学界则有所忽略。关于复社领袖张溥的生平、思想、创作、批评等方面的论著,蒋逸雪的《张溥年谱》,基本理清了张溥的生平、交游及重要活动。文学思想方面,钟涛、李江峰的论文都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为例,分析张溥的文学思想、批评方法。 文学创作方面,除郭预衡的《中国散文史》,其他文学史较少提及;现有论文集中在《五人墓碑记》的价值与特色。
新世纪以来,出现了多篇较有创新性的学位论文。有的从整体把握,对复社进行全方位的考察,2005年南京大学曾肖的博士论文《复社与文学新探》,探讨了复社的兴起原因、演变历程、批评理念、文学创作、复社与竟陵派的关系等五个方面,深入挖掘了复社的文学活动及对明末文坛的影响。有的从历史学的角度来讨论复社的形成、成员、活动,2007年东北师范大学王恩俊的博士论文《复社研究》(修改后出版为专著《复社与明末清初政治学术流变》,辽宁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台湾研究生论文刘莞莞的《复社与晚明学风》,主要讨论复社的成立及与晚明学风的关系,较少提及文学批评与创作。
有的以复社领袖及重要人物、重要作品为专题研究,2006年上海师范大学柯昌礼的硕士论文《中的人物批评》,探讨了张溥的批评倾向、方法和美学意义;2008年复旦大学陆岩军的博士论文《张溥研究》,从张溥的生平、思想、散文、诗歌、影响等几方面来进行详细的论述(修改后出版为同名专著,上海三联书店2016年版);2008年首都师范大学莫真宝的博士论文《张溥文学思想研究》,从其结社活动、参政活动与人格心态、著述活动与学术思想、文学批评与创作实践、历史地位等多方面来讨论张溥的文学思想。
综合来看,现有研究成果偏重于历史的分析,重心放在社会关系的梳理与外部因素的变化,忽略了文学视角。复社的成员以生员为主,以读书为治生之道,从学术、文学的角度来考察复社,更能准确把握其组织性质、特点与变化,及其主要的活动形式与各方面的表现、成就与历史贡献。
三、研究目的
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笔者从原始材料的辨析入手,选择从历史、政治、文化、文学等多种视角来阐述复社的兴衰演变,探究复社的社团理念、学术旨趣及其与文学批评、创作实践的扭结。在论证过程中,更多地引述复社成员的文集材料,注重复社的文学特征以及人物的内心世界。
联系晚明特有的时代背景,将复社的形成因素、发展过程进一步深化、细化。紧扣时代的变动,从纵的方面分析复社内部自身的演变,描述成员的心态变化;从横的方面挖掘复社与外部的联系,包括复社与政治、复社与其他文学流派的关系。笔者主要梳理了复社与艾南英的论争,与阮大铖的争斗,与谭元春为首的竟陵派之间的关系。
全面考察复社的学术思想、文学批评与创作,重点放在前期人物的思想主张。关于张溥、张采、吴应箕等人的经学、史学、文学方面的研究,以及复社的制义创作、选文定评上的研究。复社诸子的作品中有数量众多的应酬唱和诗文,以往的研究对于这类作品有所忽略,评价偏低。笔者注意挖掘其中关于当时社会、风俗、交游及思想方面的宝贵资料。
研究复社具有独特的思想、文化史意义。复社成员在政治、学术、文化、文学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以复社为个案,既是文学流派研究,也是思想史、学术史的研究。厘清复社的学术、文化与文学,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明末及清前期的士人心态,对于这一段历史有更清晰全面的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