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周日新
页数:183
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
ISBN:978781124156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作者简介
p> 周日新,编审。1940年2月24日生于沈阳。1959
午起在沈阳飞机工业公司工作,1980年调航空工业部,
历任副处长、处长、航空航天工业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
《中国航空报》总编辑。现任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
司科技委专职委员,《航空档案》总编辑。主要著作:《航
空人》、《未来的交通》、《科海奇观:交通纵横)》、《长空
之吻——百年飞行大观》、飞行探险系列丛书《(极地探险》
等4册;合著《当代中国的航空工业》(中英文版)、《当
代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航空春秋》、《航空人物志》、
《e时代N个为什么·交通》、《(中国航空史》(第二版);
主编《中国航空工业要览》、《中国航空工业40年》以
及《百年航空系列科普丛书》(10册);制片、撰稿电视
片《中国航空工业巡礼》3集;撰稿电影《中国航空工业)》
1部。在中央、省部级报刊发表各类新闻、杂文作品合
计约150万字、摄影作品200余幅。
倪先平,湖南祁阳人,1956年3月5日出生。工学博
士,自然科学研究员,国防科技工业突出贡献专家,国
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现任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
公司副总工程师,十国航空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航空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副主任,直升机专业委员会
和可靠性专业委员会副
节选
蓝天去放飞想象
王直华
在航空界,我有一批朋友。这些朋友,有年老的,有年轻的,有
航空工程师,有航空科普作家,有航空人文学者。航空界的书事,他们做了
不少。这一次,是甘立伟做主编,周日新、倪先平、王钟强、李成智执笔,
出了一套科普书《直升机的世界》,共有三册,分别为《岁月之旅》、《扶摇
直上》和《中国足音》。他们知道我是爱看书的人,就送来彩样给我欣赏。读
着朋友们的新作,一些强烈的感想油然而生。
纵深是一种美。为什么哲人说“凝视月亮,你会生发灵感”?原
因之一就是,月亮与我们有距离,从地球到月亮有令人遐想的纵深美。
月亮在太空遥远的深处,加上玉盘、玉兔的优美形象,她便成了诗人灵
感的源泉。
再说我们头顶上的蓝天。蓝天有莫测高远的纵深,又有鸟儿们翱翔蓝
天的启迪,于是她就成了人类放飞想象的理想空间。看吧,“飞天”,那是中
国古人的“天使”形象;天使,那是欧洲古人的“飞天”想象;中国古代的
竹蜻蜒,是百姓手里的飞天玩具;达·芬奇在1 5世纪末设计的直升机草图,
是艺术科学家笔下的天使翅膀。环顾世界航空历史,我们内心惊叹人类想
象力的火光何其璀璨,人类直上蓝天的理想殊途同归——我们要飞上蓝天,
我们要直升蓝天 环顾世界航空历史,我们分明看到,人类的科学大旗上写
着“同一个蓝天,同一个想象”。这与今天五环标志上“同一个世界,同一
个梦想”的口号何其相似乃尔环顾世界历史,我们为人类的智慧欢呼:多
么可爱,这“和而不同”的人类!
纵深就是想象力;想象就是创造力。《岁月之旅》让我邂逅了一位德国
科学家弗莱特纳,他是一个有思维纵深的人。他的想象之奇妙,他的思维之
放射,让我在阅读时想为他叫好。
事情得从大家熟悉的体育运动说起。在排球和乒乓球赛场上,许多
球手会打出“飘球”。这时,球会向一个方向旋转,它的运动轨迹就
画出了一条弧线。在足球场上,极具观赏性的香蕉球,也是这样踢出来
的。19世纪中期,德国科学家马格努斯对飘球做出了解释。他指出,球
的旋转导致球的上下两侧气流的气压不同,使球飘忽不定。
20世纪20年代,弗菜特纳沉醉于船舶推进的研究。他想到那飘忽
的球。他决定把马格努斯效应用到船上。他设想,在船上竖直安装一个
巨大的圆柱体,当圆柱体高速旋转的时候,侧向风在柱体前后形成气压
差,船舶就会被推动,就会向前进!
弗莱特纳绝不是学院里的书生,只会论证。他是手脑并用的人,他
是工厂里的实践者,他是大西洋里的搏浪者。1 926年,弗莱特纳设计的
“巴登巴登”下水了,此行的目的地是纽约。它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
船上那两根50英尺高的“烟囱”。“烟囱”高速旋转起来,“巴登巴登”启动
了。就是靠着马格努斯效应,5月9日,“巴登巴登”到达了纽约。
奇特的动力,使这艘船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航空大师冯·卡门和物理
学大师爱因斯坦都对“巴登巴登”表示称赞。虽然这种旋转柱体推进效率不
高,并不实用,但是我们不能不感叹,弗莱特纳的思路何其高妙,他的想象
力何其精彩1 20世纪30年代,弗莱特纳开始研制直升机。他的著名作品是
“蜂鸟”,它是第一种在设计时就有明显军事目的的直升机。
阅读《直升机的世界》,我激情地欣赏着人类的想象力。那些直升机的
发明家、设计者,都跟弗莱特纳相似,有着动人的头脑风暴故事。这三册书
各有主题,又有一个相同点——述说创新的历程。这是一套歌颂想象力、启
发想象力的书。
1907年,法国人保罗·科尔尼研制出“飞行自行车”。它靠自身动力垂
直升空,并在空中连续飞行20秒钟。—飞行自行车”是人类第一架直升机,是
1903年之后,在载人飞行器方面取得的又一突破。到今年,直升机已经走过
了百年征程。
我国的直升机事业,也已经“年过半百”。1957年,西北工业大学决定
开设直升机专业。我国直升机事业元老级人物王适存,那时正在莫斯科航空
学院直升机专业留学。1 961年,他在副博士学位论文中,提出直升机旋翼在
前进状态飞行时涡流的算法。这个算法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被称为“王
适存涡流理论”。
王适存现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他曾经这样说:“每年,我都对考
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直升机专业的新生说两句话:直升机,第一,它是‘万
用’的机种;第二,它是‘万岁’的交通工具。”朴实无华的一席话,令人过
目不忘。直升机事业是老教授终身无悔的选择。
在我的记忆中,类似的感人故事还有一个。北京大学中文系一位教
授,每年秋天开学时,都对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新生说这样一句话:大家
对自己献身的中文专业,要怀着敬畏之情。“万用”是社会上、空间上的全方位,“万岁”是时间上的全方位。面对驰骋于全时空全社会的直升机事业,
谁能不敬不畏!王适存的“万用”、“万岁”表达的就是对事业的敬畏之情。
直升机领域无数的拓荒者,都与王适存一样,拥有科学与人文和谐一体
的魅力。此刻,我们忆起爱因斯坦的教育观念:“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
标:学生离开学校的时候,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
三
我发现,这一群作者有一个特点:明白读者的“不明白”。
《岁月之旅》分册中的《直升机旋翼产生升力的奥妙》这一节讲述的是
读者最感兴趣的问题。作者层层设问,层层释疑,不仅说理清楚,而且读来
畅顺。看得出来,作者很了解青少年或者外行读者,知道他们的疑惑之处。
读这一节的时候,我想起了一句有趣的话:“明白不明白的人为什么不明白
才是真明白。”
人们常常把“直升机”说成“直升飞机”。这可能是千千万万国人在直
升机领域最大的“不明白”。文章首先告诉读者,飞机与直升机的区别是,飞
机用的是“固定的机翼”,直升机用的是“旋转的机翼”。看到这样的解释,
我想称颂:“传播是一种艺术”。大家很困惑的一些事物,比如怎么区分新石
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怎么区分大理石与花岗岩,都可以用一句话说明白。
“旋翼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不把旋翼设计成一个大圆
盘?”“旋翼的桨叶是不是越多越好?”这接踵而来的什么、怎么、为什么,
调动起了读者的阅读动机,让你欲罢不能。坐过飞机的人很多,乘过直升机
的人就少得多,人们很希望了解直升机的速度、高度、续航时间的世界纪
录。这些问题或内容设计得非常好,因为它是读者自己曾经想过、不明白又
急于知道的问题。这让我想起余秋雨的一件往事。一次,记者问他:“你的
书为什么总是很畅销?”余秋雨用一句很富哲理的话回答:“我写每一封信
的时候,都深知这信是写给谁的。”读着《直升机的世界》里许许多多趣味
盎然的问题,我萌生了一个感想:这些作者太了解他们的读者了。
有人说“我的设计,是为你做的。”科学是我们;艺术是我;设计是我,
更是你。为读者写科普,是不是跟设计有点像?
四
在这个写作团队里,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碰撞”。气象专家戏言
“天气预报是讨论出来的”,作家戏言“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如今甘立伟他们戏言《直升机的世界》是碰撞出来的。他们碰撞出的一个理念,
是“写故事”。《直升机的世界》的作者,为我们讲述了那么多动人心
弦的故事。许多故事,我看过一遍之后,便能够再讲给别人听。故事把
读者带进发明、探索的过程,使读者领略发明、探索的快乐,正所谓“人
生如旅程,情趣在路上”。
甘立伟先生对我说:“丛书名、书名都是碰撞出来的。”大家对第
2册的书名一直不满意,这事让一位编委知道了。他想起《庄子·逍遥
游》句“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想起李白的诗句“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就用“扶摇直上”!我听了高呼:“精彩,精彩!”
为什么? “扶摇”指“盘旋而上的旋风”,在这里比作直升机非常贴
切。另外,丛书第2册讲的是五花八门的直升机应用,用“扶摇直上”,
给人强烈的动感:执行任务的直升机升天了!其三,标题“扶摇直上”
展示了丛书的创作理念:在科学普及中感受深厚璀璨的中华文明,感受先
人的丰富想象力。
《直升机的世界》的主编与作者,深谙学术,了解读者,长于表达。特
别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还习惯于“碰撞火花”。《直升机的世界》的概念精准、
问题引人、故事感人,正是得力于作者团队的综合素养。
五
阅读科普图书,我们获得了许多新的知识,那无疑是宝贵的。如果
你能从阅读中获得艺术的感染、人文的熏陶,那就更值得祝贺。爱因斯
坦说:“伟大的科学家和伟大的作曲家在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他们都是伟
大的诗人。”我们的职业五花八门,我们绝大多数人不是诗人,但是有
一点是相同的,我们都应该拥有诗人那般的直觉、灵感和想象力。达.
芬奇、爱因斯坦、冯·卡门、弗莱特纳的故事,都诉说着这样的道理:
杰出科学家都是具有敏锐直觉、丰富想象的活生生的人。建设创新型国
家,需要具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新一代。培养具有直觉、灵感和想象
力的青少年,是教育家的使命,也是科学家、工程师、科学作家和科
普作家的责任。
仰望蓝天,我们思索那坚苦卓绝的岁月之旅;仰望蓝天,我们领悟
那惊天动地的扶摇直上;仰望蓝天,我们聆听那开拓创新的中国足音。
我愿意看到,众多的读者跟着《直升机的世界》,去仰望蓝天,去放飞想象,
去创诰明天。 1997年9月,在畅游于长江三峡的一艘游轮
的甲板上,出现了不少金发碧眼的“游客”,他们
观赏三峡两岸的美丽风光,指指点点,兴致勃勃。
但是他们并不是外国旅游者,而是参加我国直升
机领域第一次大型国际研讨会——97’中国直升
机国际研讨会的代表。他们最感兴趣的并不是三
峡美丽动人的风光,而是中国直升机事业的美好
前景带给他们的巨大商机。
1997年9月l 5日一l 9日,由中国直升机公
司和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国际贸易局组织策划,
经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简称国防科工委)批
准,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了
97’中国直升机国际研讨会。中国航空工业总公
司、湖北省、武汉市政府主要领导出席开幕式并
讲话。美国西科斯基公司、波音直升机公司和贝
尔直升机公司,法国欧洲直升机公司,意大利阿
古斯特公司,美国联邦航空局(FAA)驻京代表及
我国军民口用户、领导机关和直升机主机厂所等,
共计29个单位的74名代表出席了研讨会。研讨会
的主要议题是:世界直升机技术发展的历史及趋
向;世界先进国家直升机空域管理状况及经验;直
升机适航管理与研究;世界直升机市场演变及走
向;培育和推动中国直升机市场发展的建议和措
施。18位代表作了大会报告,14位代表在讨论中
发言。这次会议,除开幕式在武汉召开外,其他议
程都是在长江游轮上进行的,因此有了本文开头
那一幕情景。
世界最大的直升机公司之一——美国西科斯
基公司副总裁马隆先生的发言颇有代表性,他说:“近10年来,中国一词同航空业的发展如同义语,
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两位数的增长,伴之以经济繁
荣而产生的对运输通信的需求以及巨大的人口,
都使中国成为航空市场上的热点,中国各航空公
司的营运载客干米(RPK)在过去的l 0年里以20%
的速率增长,飞机的实际拥有数量增长了3倍。与
此同时,随着陈旧过时的俄国设备为越来越多的
西方现代化设备所取代,中国的机队也变得更加
有效率,也更加安全。尽管今后几年内,这样高的
增长率会或多或少地有所降低,但即便是这样的
增长率,也仍然会令整个世界嫉妒。”
出席研讨会的有许多西方国家公司的代表表
示,如果他们对中国市场没有信心,就不会专程
前来与会,他们将支持并积极协助中国的直升机
行业。
中国直升机工业自1956年10月16日建立至
今已有50余年,50年的历史是一部自力更生、艰
苦奋斗的历史,也是一部以我为主、大胆吸取国外
技术、积极刨新为我所用的历史。同时,中国直升
机工业的多种国际合作模式亦给自身带来更为广
阔的发展空间。
首先,引进生产专利是中国直升机工业最初
的一种合作模式。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引进了
苏联米-4直升机生产技术,直5直升机的仿制成
功,建立了中国直升机工业的基础。20世纪80年
代初期,中国直升机工业为了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再次以引进生产专利的形式对外合作,从法国引
进了“海豚”直升机生产专利,制造出了直9直升
机,打造了中国直升机工业新的技术基础。在直9
直升机的平台上,又研制了多种型号的军民用直
升机。
其次,是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和转包生产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中国通过国际项目,
学习到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以这
种方式进行的合作项目有ECl20B直升机、S-92
直升客车”直升机和A109E直升机对意合作项目
哈飞公司与加拿大贝尔直升机有限公司于
2003年9月18日在北京签署了“贝尔M430直升
机机身和大部件供应商的合同。
再次,是风险合作模式,通过参与国外共同
研制型号的全过程,并参与市场营销工作,全面
提升中国直升机研制、营销和市场运作能力。国
际合作的锤炼,拓宽了直升机工业参与国际合作
的领域。2005年12月5日中法双方在法国戏剧片
签订先进中型多用途直升机研制合作合同、中国
总理温家宝、法国总理德维潘出席签字仪式,中
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总经理张洪飚代表中方
在合同上签了字。这是中国在直升机国际合作中首次拥有50%的合同份额,进入完全平等合作研制的新阶段。
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