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古文学史论(120年纪念版)(精装)

封面

作者:王瑶

页数:390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10015158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商务印书馆自1897年始创,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宗旨,于建馆翌年便出版了《马氏文通》,这部学术经典既是中国学术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也开启了商务印书馆百年学术出版的序幕。  其后,商务印书馆一直与中华现代学术相伴而行,出版了大批具有鲜明原创精神并富于学术建树的经典著作,诸多开山之著、奠基之作都是在本馆首次问世。这些学术经典的出版,使本馆得以第一现代学术发展,激动社会思想潮流,参与民族新文化的构筑,也分享中国学界的历史荣光。  1949年以后,本馆虽以迻译世界学术名著、编纂中外辞书为侧重,但原创学术著作的出版从未止步。2009年起,我馆陆续出版“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全面整理中华现代学术成果,深入探寻现代中国的百年学脉。  丛书收录上白晚清下至1980年代末中国原创学术名著(包括外文著作),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地理学、心理学、科学史等众多学科。意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收录各学科学派的名家名作,展现传统文化的新变,追溯现代文化的根基。丛书立足于精选、精编、精校,冀望无论多少年,皆能傲立于书架,更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共相辉映,昭示中华学术与世界学术于思想性和独创性上皆可等量齐观,为中国乃至东方学术在世界范围内赢得应有的地位。  2017年2月I1日,商务印书馆迎来了120岁的生日。为纪念本馆与中华现代学术风雨同行的这段历程,我们整体推出“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120年纪念版(200种),既有益于文化积累,也便于研读查考,同时向长期支持丛书出版的诸位学界通人致以感激和敬意。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两个甲子后的今天,商务印书馆义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上,传承前辈的出版精神,迎接时代的新使命,且行且思,我们责无旁贷。
《中古文学史论》为王瑶先生代表作,撰写于1942年秋。本书共十四章,起于汉末,讫于梁陈,大致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文学思想”,着重在文学思想本身以及它和当时一般社会思想的关系;第二部分是“文人生活”,着重在文人生活和文学作品的关系;第三部分是“文学风貌”,论述主要作家和作品内容。本书为文学史研究提供了一种“以史证文”、重视“阐释与批评”的经典范本。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文学研究者
新故相推 日生不滞
全面整理中华现代学术成果
深入探寻现代中国的百年学脉
2009年起,我馆陆续出版“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全面整理中华现代学术成果,深入探寻现代中国的百年学脉。
丛书收录上自晚请下至1980年代末中国原创学术名著(包括外文著作),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地理学、心理学、科学史等众多学科。意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收录各学科学派的名家名作,展现传统文化的新变,追溯现代文化的根基。
2017年2月11日,商务印书馆迎来了120岁的生日。为纪念本馆与中华现代学术风雨同行的这段历程,我们整体推出“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120年纪念版(200种),既有益于文化积累,也便于研读查考,同时向长期支持丛书出版的各位学界同仁致以感谢和敬意。

目录

重版题记

初版自序

政治社会情况与文土地位

玄学与清谈

文论的发展

文体辨析与总集的成立

小说与方术

文人与药

文人与酒

论希企隐逸之风

拟古与作伪

曹氏父子与建安七子

潘陆与西晋文士

玄言·山水·田园

——论东晋诗

隶事·声律·官体

——论齐梁诗

徐庾与骈体

初版后记

王瑶先生著述年表

王瑶的中国文学史研究方法论断想

——以《中古文学史论》为中心

节选

  《中古文学史论(120年纪念版)》:
  魏武《述志令》自称:“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倒是事实,他由一个豪右变成了一个军阀,而且逐渐地统一了中原,巩固了新的政权,设法恢复地方秩序的安宁,他确是有不少的贡献。他之所以能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在经济上有了解决的办法。远在建安初年,别的人正在没有办法解决军食问题的时候,他就用枣祗之议,实行了恢复生产,供给军粮的屯田制。《魏志·武帝纪》建安元年“用枣祗、韩浩等议,始兴屯田”下,裴注引《魏书》云:“自遭荒乱,率乏粮谷。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余,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赢。凡人相食,州里萧条。公(操)日:‘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前代之良式也。’是岁(建安元年)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服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晋书·食货志》云:“乃募良民屯田许下,又于州郡列置田官,岁有数千万斛,以充兵戎之用。及初平袁氏,以定邺都,令收田租亩粟四升,户绢二匹而绵二斤,余皆不得擅兴。”又云:“当黄初中,四方郡守垦田又加,以故国用不匮。”屯田制和田租户调的简化新税制是魏武政治上的最大成功;确立了他能统一中原的经济基础。又用卫觊之议,以为“‘盐者国之大宝,自丧乱以来放散,今宜如旧置使者监卖,以其直益市犁牛,百姓归者以供给之。勤耕积粟,以丰殖关中,远者闻之,必多竞还。’于是魏武遣谒者仆射监盐官,移司隶校尉居弘农。流人果还,关中丰实。”(《晋书·食货志》)各地方的恢复秩序,抚辑流亡,促进农业生产,都收了相当的效力;所以曹操的统一中原,绝不是偶然的成功。
  经过大规模人口流徙以后,再用政治军事的力量来竭力推行屯田制,其结果必定使原来的地主和农民丧失了土地所有权,而政府的公田数目则无限制地增加,于是政府便成了最大的地主了。《魏志·司马朗传》云:“大乱之后,民人分散,土业无主,皆为公田。”这对于政府的经济基础当然有好处,但和原来的地主们——实际上即是东汉以来的名门士族们,便有了经济上的冲突。汉末群雄角逐的结果,失败者也还分别附托于割据势力之下,不失为强家。各地的著姓郡望,即使一时迁徙,也还保持着地方上优越的特权。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文》中言“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这虽然是骂人话,但曹操出身浊流,起初不为一般名士所归,却是事实。所以魏武唯才是举的有名的“三诏令”,实在也是有他不得已的苦衷。他为了摧抑名门士族的反对势力,来巩固自己的新政权,不得不扩展他用人的标准。在这点上,曹操不愧为雄才大略,是颇有决心的。袁、杨是东汉以来最著的名族,曹操灭了二袁,且欲杀太尉杨彪,曾“榜楚参并,五毒备至”;孔融也是累世名族,当时曾云:“孔融鲁国男子,明日当拂衣而去,不复朝矣。”但孔融自己和彪子杨修,结果俱遭显戮。建安十五年下令云:“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九年令云:“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古文学史论(120年纪念版)(精装)》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58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