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世界历史上的那些女人-经典典藏

封面

作者:张卉妍

页数:440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

ISBN:978751135276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展示人物的基本信息,引导读者正确把握人物身份以及所处的社会背景,从而为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打下基础。然后选取人物一生中的重要经历作为主要内容,分阶段进行编写,有助于读者摸清脉络,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同时在适当的地方对人物所处的大环境进行补充介绍,增加内容的可理解性。全书语言通俗、生动,内容翔实,对世界著名女性人物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选本书进行具有了解性、趣味性的阅读。有志于深入了解或者研究女性这一社会群体的朋友亦可将本书作为参考。

本书特色

张卉妍编著的《世界历史上的那些女人》首先展示人物的基本信息,引导读者正确把握人物身份以及所处的社会背景,从而为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打下基础。然后选取人物一生中的重要经历作为主要内容,分阶段进行编写,有助于读者摸清脉络,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同时在适当的地方对人物所处的大环境进行补充介绍,增加内容的可理解性。全书语言通俗、生动,内容翔实,对世界著名女性人物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选本书进行具有了解性、趣味性的阅读。有志于深入了解或者研究女性这一社会群体的朋友亦可将本书作为参考。

目录

第一章 历史上最有个性的女人

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充满哲学味道的女权主义者

乔治娅奥吉弗——倔强的天才艺术家

萨冈——半个世纪,她握着忧愁的手

埃莱娜——以狼为图腾的钢琴天才

波伏娃——放逐自由是爱的最高形式

乔治桑——为表达个性而写作

茨维塔耶娃——渴求死亡的少女

莎乐美——与天才们共舞

弗里达卡罗——以自我为中心的创作

杰奎琳——有梦想的女人

第二章 那些征服世界英雄的女人

海伦——引发夺美之战

克娄巴特拉——埃及艳后,以色争权

莉薇娅——征服奥古斯都的女人

狄奥多拉——降伏罗马帝国

埃莉诺——风流多情的王后

约瑟芬——令拿破仑神魂颠倒的传奇女子

曼特农夫人——博得太阳王的青睐

第三章 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女性

贞德——拯救法国的圣女

恩津加——坚持抗葡 年的“非洲贞德 ”

斯托夫人——写了一部书,酿成一场大战的小妇人

玛格丽特米切尔——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戴安娜——永远的英格兰玫瑰

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英伦三岛的“铁娘子”

第四章 历史上的第一位女统治者

哈特谢普苏特——留下千古之谜的女法老

推古天皇——东亚最早的女性君主

托米丽司——马萨革泰人的第一位女首领

玛格丽特一世——庞大的北欧帝国之主

维多利亚女王——“日不落”帝国的缔造者

维格迪丝芬博阿多蒂尔——世界上首位全民选出的女总统

宣太后——后妃掌政的鼻祖

武则天——中国唯一一位女皇帝

第五章 历史上最著名的女间谍

玛塔哈丽——叛国者还是爱国者

辛西娅——美丽的月亮女神

南希韦克——“灵鼠艳谍”排名纳粹“黑名单”第一

川岛芳子——臭名昭著的东方魔女

马尔塔里舍——翱翔谍海的“云雀”

贝格史妮芬——谍报之花

玛加丽塔科涅库娃——色诱爱因斯坦的魅力女谍

约瑟芬芭特勒——丘吉尔最信赖的女间谍

勃洛恩——无声寂寞的谍海冤魂

奥尔加契诃夫娃——希特勒身边深藏不露的女谍

艾伦蓓薇——战斗在中国的苏联“百灵鸟”

内山智美子——东洋来的丑女人

艾林格里菲斯——“铁砧行动”中脱颖而出

荷恩蒂——元首身边的“小白狐”

郑苹如——《色戒》中的“王佳芝”

克里斯蒂娜——真实谍战里的“邦德女郎”

“红玫瑰”——东京街头的谍影

第六章 成功男人背后最默默无闻的女人

夏洛特——能理解歌德的夫人

克拉拉——激发舒曼创作灵感的女人

约翰娜冯俾斯麦——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夫人

欧仁妮——拿破仑三世之后

克鲁普斯卡娅——列宁的亲密助手

玛丽白恩士、莉希白恩士两姊妹——整个心灵爱着恩格斯

林肯的继母莎腊——“天使一样的母亲”

索菲亚安德列耶芙娜——在托尔斯泰作品的字里行间,渗透着她的汗水

钱学森的母亲章兰娟——用言行影响孩子

爱迪生的母亲南希——让“白痴”成为发明家

第七章 世界史上创造“第一”的女性

居里夫人——两次获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

亚历山德拉米哈伊洛夫娜柯伦泰——世界上第一位女大使

阿梅莉亚埃尔哈特——第一位驾驶飞机飞越大西洋的女性

玛格丽特米德——致力于野外考察的人类学家

巴巴拉麦克林托克——移动的基因控制学说创始人

玛格丽特伯克怀特——“二战”期间第一位女性战事通讯员

捷列什科娃——世界上第一个女宇航员

克里斯塔麦考利夫——世界上第一位殉身太空的女教师

艾琳柯林斯——第一位航天飞行女指令长

艾伦麦克阿瑟——保持世界纪录第一的单人女航海家

第八章 那些走在最前沿的文艺女性

玛丽卡萨特——在法国成名的美国画家

赫莲娜鲁宾斯坦——时尚王国的皇后

香奈儿——叛逆出一个时尚王国

瑙玛希拉——“好莱坞第一夫人”

凯瑟琳赫本——好莱坞的常青树

费雯丽——名垂影史的佳人

奥黛丽赫本——坠落人间的天使

格蕾丝凯利——影后兼王妃

玛丽奎恩特——迷你裙之母

索菲亚罗兰——影坛的美丽兰花

简方达——世界的宠儿

奥普拉温弗瑞——美国第一位黑人亿万富翁

金雅妹——中国第一个女留学生

第九章 那些用知识改变世界的女人

塞尔玛拉格洛芙——让想象插上翅膀

格拉齐亚黛莱达——开放在撒丁岛上的玫瑰

莉泽迈特纳—— 号元素给了她

埃米诺特——抽象代数之母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用纯净的心灵感动世界

赛珍珠——游走在东西方文化河流中的女性

蕾切尔卡逊——一个勇敢的生态斗士

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破解了青霉素结构

吴健雄——物理学笫一夫人

罗莎琳德埃尔西富兰克林——DNA 研究的奠基者

维斯瓦娃辛波丝卡——敲开石头之门

纳丁戈迪默——让自由洗涤人的心灵

托尼莫里森——让人们倾听黑人的呼声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书写女性最真实的体验

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发现艾滋病病毒

赫塔米勒——敢于直面人生

第十章 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坏”女人

叶卡捷琳娜一世——像伏特加一样的女子

叶卡捷琳娜二世——激情俄罗斯的欲望君主

邓肯——让生命如跳舞般燃烧

杜拉斯——让道德臣服于欲望脚下

萨福——同性之爱,还是异性之爱

梦露——掌控性感魔法的梦幻女神

麦当娜——另类出位的流行乐坛领袖

第十一章 致力于人道主义的慈善家

苏珊布朗奈尔安东尼——美国女权运动第一人

南丁格尔——“提灯天使”

埃米琳潘克赫斯特——一生为女权而奔波

简亚当斯——“唯一的美国圣人”

玛格丽特桑格——妇女节育运动的先驱

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特蕾莎修女——仁爱传教

珍妮古道尔——森林公主

节选

波伏娃
——放逐自由是爱的最高形式
中文名:西蒙娜德波伏娃
外文名:Simone de Beauvoir
别名:波伏娃
国籍:法国
出生地:法国巴黎
出生时间:1908 年01 月09 日
逝世时间:1986 年04 月14 日
职业:存在主义学者、文学家
代表作品:《第二性》、《名士风流》、《女宾》、《他人的血》、《人不免一死》、《一个循规蹈矩的少女回忆》、《年富力强》、《时势的力量》、《了结一切》等

她坚持女性与男性是平等的,并且还发表过个人“独立宣言”,宣称“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她就是西蒙娜德波伏娃——20 世纪法国最有影响力的女性之一。
波伏娃精力充沛,在许多领域都取得过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仅从那不胜枚举的头衔中,就不难看出波伏娃的赫赫威名:现代存在主义思潮的发起者之一、现代女权运动最早的权威理论家、龚古尔文学大奖获得者、圣西门式的传记家、激进的左派人士、社会主义阵营的朋友……
尽管历史上从来都不乏出类拔萃的女性,但像波伏娃这样充满传奇色彩的却也并不多见。她的个人经历远比那些极尽虚构之能事的文学作品更复杂、精彩。

情窦初开的灵魂
波伏娃出生在巴黎一个比较保守的富裕家庭,她的父母都是天主教徒。从小就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波伏娃,对趋炎附势、人云亦云的众生常态深恶痛绝。她从不像同龄人那样对父母言听计从,当父母对她的婚姻与事业进行干预的时候,她总是毫不退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父亲的律师工作受到影响,全家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战争的阴云与经济的拮据,令波伏娃的父母整日忧心忡忡、愁眉不展。波伏娃就是在这种物质匮乏、阴郁古板的家庭环境中度过了自己的少女时代。
波伏娃的父亲原本希望能有一个儿子,并且还想把他培养成一名杰出的理工科学生。有趣的是,波伏娃的父亲曾不止一次地对她说:“你有一个男人的脑子。”这些带有心理暗示成分的话语,或多或少都对波伏娃的身心成长造成了影响。
波伏娃的父亲曾上过戏剧课,并一直迷恋于此。他的这一兴趣以及对文学的热爱都深刻地影响着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在他的眼中,世间再没有比当一名作家更美丽的职业了。同他的妻子一样,他们都认为只有通过学习,才可以将自己的女儿从生活的困境中解放出来。
5 岁时,波伏娃就被送进学校接受教育,那时,虽然她年纪不大,但她超群的才智却让她在众多年长的同学中脱颖而出。在学校里,波伏娃常与一位名叫伊丽莎白·拉柯恩(波伏娃在其自传中称她为“扎扎”)的女生走在一起。拉柯恩与波伏娃一样聪明,她们二人的成绩常常并列第一,因此,两人也顺理成章地成了要好的朋友。并怀着与表兄杰克缔结一个布尔乔亚式的家庭的美好愿景时,或许我会想要小孩。可是我与萨特的关系并非建立在婚姻或家庭的基础上,主要是建立在一种介于感性、理性之间的
一种情感状态上。因此我没有生小孩的渴望,我对制造一个小萨特出来这样的事情毫无
兴趣。”
波伏娃性格沉着稳重,酷爱读书。14 岁那年,她突然失去了对神的虔诚信仰。也许正是此时那异于常人的反叛性成了她日后生活和创作的核心。在15 岁时,波伏娃暗暗下定决心要成为一位著名的作家。19 岁时,她发表了一项“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的个人 “独立宣言 ”。
中学会考之后,波伏娃开始了自己的大学学业,她在法国巴黎天主教大学学习数学,并在巴黎郊区的纳伊圣玛丽学院学习文科。大学第一年她便获得了巴黎大学涵盖数学、文学和拉丁语专业的一系列学位证书。第二年,她开始学习哲学。
1927 年6 月,波伏娃获得了哲学学士学位,之后,她又获得了伦理学和心理学学士。
1928 年春天,波伏娃再接再厉,拿到了哲学文科学士学位。与此同时,她开始着手撰写一篇有关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的毕业论文。值得一提的是,她在巴黎大学的文学院里遇到众多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学者,其中包括让保罗萨特、梅洛庞蒂、列维斯特劳斯等这些影响了二战后整个思想界的才子。
1929 年,波伏娃以仅次于萨特的成绩在高中教师招聘会考中名列第二。时年,波伏娃
21 岁,萨特24 岁。那个时候,他们之间还没有产生爱情,只是因彼此突出的才智而相互倾慕。萨特与波伏娃在考试结束后的那个夏天来往逐渐密切,他们的关系也开始有了某些质的改变。
波伏娃后来回忆道:“那个夏季,我好像被闪电击中,‘一见倾心’这句成语突然有了特别罗曼蒂克的含义。”“当我在8 月初向他告别时,我就已经预知到他再也无法从我的生命中走出了。”从此以后,一种匪夷所思的感情缠绕于两人之间,直至入土而终。萨特对波伏娃说她是他的“必然的爱情”,而他也需要其他的“偶然的爱情”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彼此。
即便是在热恋时期,波伏娃也没有中断她的写作。她一直铭记着成为一位有名望的作家的梦想,并一直不懈努力着。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波伏娃最终成为20 世纪思想界的一颗耀眼的星辰。

契约式的婚姻
波伏娃和萨特相识后,因为有着对书本的共同的爱好,以及共同的志向,二人顺理成章地成为彼此理想中的生活伴侣。但是,令人们不解的是,他们自始至终都没有办理结婚手续。后来,他们这种不被一纸婚约所束缚的相处模式也被人们称为伴侣的最高境界,因为真情实感比婚姻来得更为真实。
虽然波伏娃与萨特约定互不干涉彼此的私人生活,但由于二人的爱情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以及共同信仰基础上,因此又是非常炽热强烈的。波伏娃在萨特去世后写了《永别的仪式》,这本书是对她与萨特共同生活的最后日子的深切缅怀,字里行间流淌着浓浓的爱意。
1931 年,波伏娃在马赛教书,萨特则到勒哈佛尔任教。此间,一个名叫奥尔嘉的女子无意间走进了他们的生活。虽然这段三角关系在他们的爱情旅途中只是昙花一现,但波伏娃却从中找到足够的灵感与题材,并完成了自己的处女作——《不速之客》。1939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萨特奔赴前线。在炮火轰鸣的间隙,萨特每天都给他“亲爱的迷人的河狸”写情书(“河狸”是波伏娃的昵称)。
当然,波伏娃与萨特的特殊关系,也引来了许多非议。在普通人的眼里,他们的相处之道是令人难以接受的。比如,当有记者问他们为什么选择不生孩子时,波伏娃说:“对我而言,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我对养育小孩这件事本身并没有感到厌烦。倘若我很年轻,并怀着与表兄杰克缔结一个布尔乔亚式的家庭的美好愿景时,或许我会想要小孩。可是我与萨特的关系并非建立在婚姻或家庭的基础上,主要是建立在一种介于感性、理性之间的一种情感状态上。因此我没有生小孩的渴望,我对制造一个小萨特出来这样的事情毫无兴趣。”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世界历史上的那些女人-经典典藏》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57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