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立新
页数:226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6418018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理论篇和实践篇两部分。理论部分的第一、二章分析了文本层面隐喻的叙事构型,第三、四章从文体学出发对话语实践层面的隐喻互文性、互语性、对话性作出解释,第五章依据社会历史/文化文体学,从社会认知互动维度,依据文化隐喻模式,对外交话语的互动方式、互动变量、互动效果的定量研究建立范式。实践部分,第六至第八章,依据范式,对中美外交活动中涉及的政治、经济、人文交流、地区安全等热点问题,通过对中美文化社会域的“合作/竞争”、“交流”、“安全”、“身份”等隐喻的对比研究,分析两国外交领域的话语秩序、外交政策及其文化价值观。
作者简介
张立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主要从事认知语用学、话语分析、英语教育、国别与区域研究。先后在英国坎特布雷(Ch ristChu rch)大学语言学系、美国马里兰大学语言学系学习、访学,多次参加在波兰、俄罗斯、西班牙、瑞典等国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在外语类、教育类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3部,主持教育部、省厅级和学校社科多项研究项目,研究成果获得江苏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哲学社会科学奖,获省教育教学成果奖,是大学英语国家级精品课程主讲教师。
目录
第一章 外交话语中的隐喻认知叙事
1.1 隐喻与叙事
1.2 外交话语中的隐喻
1.3 外交话语中的隐喻叙事
1.4 外交话语中的叙事人物隐喻认知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外交话语的隐喻认知叙事构型
2.1 叙事的事件结构隐喻
2.2 叙事构型层级
2.3 叙事视角
2.4 叙事方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外交话语的隐喻互文式叙事
3.1 隐喻与互文性
3.2 互文式叙事
3.3 隐喻互文性类别与再语境化叙述
3.3.1 具体互文性
3.3.2 体裁互文性
3.4 多声性与对话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外交话语的隐喻认知叙事与语体
4.1 隐喻、叙事与语体
4.2 语体结构
4.3 语体特征
4.3.1 偏离、凸显
4.3.2 语体标识
4.4 语体风格、外交风格与隐喻变量
4.4.1 民族风格
4.4.2 时代风格
4.4.3 个体风格
4.4.4 性别风格
4.5 语体机理与语体效果
4.6 语体转换与链接
4.7 语体转换与主体位置
4.7.1 回应式语体转换
4.7.2 引发式语体转换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外交话语的文化间性、文化对话性与文化的隐喻认知叙事
5.1 文化间性、文化对话性
5.2 文化对话的层面和维度
5.2.1 文化对话的社会维度
5.2.2 文化对话的心理维度
5.2.3 文化对话的社会认知互动
5.3 社会认知互动的隐喻模式
5.3.1 语言学隐喻、文体学隐喻与文化隐喻
5.3.2 批评隐喻分析/积极隐喻分析、文化隐喻分析
5.3.3 互动的隐喻变量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美“关系”隐喻的“共现互文性”叙事比较研究
6.1 引言
1.1 隐喻与叙事
1.2 外交话语中的隐喻
1.3 外交话语中的隐喻叙事
1.4 外交话语中的叙事人物隐喻认知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外交话语的隐喻认知叙事构型
2.1 叙事的事件结构隐喻
2.2 叙事构型层级
2.3 叙事视角
2.4 叙事方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外交话语的隐喻互文式叙事
3.1 隐喻与互文性
3.2 互文式叙事
3.3 隐喻互文性类别与再语境化叙述
3.3.1 具体互文性
3.3.2 体裁互文性
3.4 多声性与对话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外交话语的隐喻认知叙事与语体
4.1 隐喻、叙事与语体
4.2 语体结构
4.3 语体特征
4.3.1 偏离、凸显
4.3.2 语体标识
4.4 语体风格、外交风格与隐喻变量
4.4.1 民族风格
4.4.2 时代风格
4.4.3 个体风格
4.4.4 性别风格
4.5 语体机理与语体效果
4.6 语体转换与链接
4.7 语体转换与主体位置
4.7.1 回应式语体转换
4.7.2 引发式语体转换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外交话语的文化间性、文化对话性与文化的隐喻认知叙事
5.1 文化间性、文化对话性
5.2 文化对话的层面和维度
5.2.1 文化对话的社会维度
5.2.2 文化对话的心理维度
5.2.3 文化对话的社会认知互动
5.3 社会认知互动的隐喻模式
5.3.1 语言学隐喻、文体学隐喻与文化隐喻
5.3.2 批评隐喻分析/积极隐喻分析、文化隐喻分析
5.3.3 互动的隐喻变量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美“关系”隐喻的“共现互文性”叙事比较研究
6.1 引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