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洛阳伽蓝记-净土上的烽烟

封面

作者:王文进

页数:208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1087389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在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里,你会发现,北魏鲜卑族不但将荒废已久的洛阳城,重新建造成一座中国有史以来规模很大的都城,并且在城里的各项活动中,更展现着极为缤纷生动的人文色彩。地志的正确、历史的批判和文学的优美,帮助我们掌握北朝文化的真相,进而了解南北文化透过怎样的基础来完成一次伟大的融合。

作者简介

王文进,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台湾东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治学以魏晋南北朝文学为主,兼以六朝的历史感,抒写现代散文。论著有《仕隐与中国文学——六朝篇》《南朝边塞诗新论》《南朝山水与长城想象》,散文集《丰田笔记》等。

本书特色

北魏帝国的辉煌与衰落, 一部幸存人间的传奇巨著。 读懂中国历史的十本书,名师大家的解读 畅销台湾四十年,一家人共读的经典

目录

导读】北魏帝国的辉煌与衰落

第一章 导论篇

第一节 序曲

第二节 《洛阳伽蓝记》写作的时空背景

第三节 《洛阳伽蓝记》特殊的笔法与体例

第四节 《洛阳伽蓝记》作者生平事迹之谜

第二章 地学篇

第一节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第二节 北魏以前洛阳建都之经略

第三节 中国传统都城规划与洛阳城

第四节 北魏洛阳城

第三章 史学篇

第一节 杨衒之的史家精神

第二节 北魏帝国兴亡录

第三节 杨衒之笔下的洛阳社会

第四章 文学篇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空间与时间的切割

第三节 冷笔与热笔的变换

第四节 真实与虚幻的交错

第五章 赏鉴篇

第一节 永宁寺

第二节 建阳里

第三节 平等寺

第四节 宣忠寺

第五节 法云寺

附录 原典精选

节选

北魏洛阳城的寺院  杨衒之在《洛阳伽蓝记》中,虽然费尽心力地想保存洛阳城各方面的形貌和数据,但是全书最醒目的仍然是佛寺建筑。一方面由于:书名既为“伽蓝记”,即使是借此为幌子转而叙史存真,也必然要由佛寺的描写开始;另一方面由于:北魏的洛阳城的确是个佛教王国,这种浓厚的宗教色彩,也使得杨衒之在构思一部帝国兴亡史时,自然而然地选择佛寺为全书的骨架。  据杨衒之的说法:洛阳兴建佛教寺塔,从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68)才开始有白马寺,到晋怀帝永嘉年间(307—312)也才只有四十二所。结果到了北魏迁都洛阳以后,最多的时候竟多达一千三百六十七所,即使在孝静帝天平元年(524)京师迁邺城,洛城残破之后,仍留有四百二十一寺。由此可以进一步想象出北魏当时佛教信仰的盛况。杨衒之在武定五年回洛阳时,就在这四百多所寺院中,选择了六十几所加以描写。选择的标准则以“大伽蓝”为主,像永宁寺、景明寺等,杨衒之往往用力陈其构造之美。至于规模中小者,如果背后有重要事迹攀挂着,也会详加介绍,像宣忠寺、追先寺等,主要是借题发挥。我们若要对洛阳城佛寺作建筑上的考察,大致上还是以大伽蓝为主。  在《伽蓝记》一书中,最先出场的是城内卷一的“永宁寺”。永宁寺在洛阳诸寺中的兴建次序,根据服部克彦在续《北魏洛阳的社会与文化》一书中的考察,应该是排列第七,就单以城内诸寺算起,也还有一座宣武时期(500—515)的瑶光寺建造在前。而杨衒之特意以灵太后时期的永宁寺开首(516),系因永宁寺乃全洛阳建筑最高峻,装饰最华丽的佛寺。永宁寺的历史几乎象征着北魏洛阳城的兴盛衰亡。  全文中最撼人心魄的是:永宁寺中有一座高达一千尺的佛塔,换算成公制等于今278米,几乎要和法国塞纳-马恩省河上埃菲尔铁塔的312米媲美。就算我们采取《水经注》低标准的“四十九丈”来计算,也高达一百三十多米。在将近一千五百年前的中国,出现这么高的建筑物,确实是建筑史上的奇迹。  根据《伽蓝记》的记载,我们可以推测出:永宁寺的平面布局是采取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建筑的布局。前面有寺门和院墙,门内建塔,塔后建佛殿。可见这个时期,虽然已经有佛塔、佛殿的出现,但是在有些正式的寺院建筑中,佛塔仍然为全寺的中心。所以杨衒之在永宁寺中,最用力描写这座千尺的浮图。首先叙述灵太后“掘基至黄泉下”事,暗示其塔基之深。今配合《水经注》卷十六谷水注及1973年考古勘察所得,知道塔基面积方十四丈,深至地下水,塔基以上则为九层浮图,为四方立体形,共有四面,每面各三门六窗。门窗全部漆上红色,十二扇门上,又钉了五千四百枚金碧辉煌的五行金铃。在九层塔身上“有刹复高十丈”,刹是塔顶竿柱,直耸上天。塔顶上又有金宝瓶,宝瓶下有承露金盘三十重。金盘周匝垂满了金色铜铃,又有四道铁锁将刹系在塔顶的四个角上。不但这四道铁锁也各自悬有金色铜铃,其他九层塔的每一层屋檐四角也分别悬挂着这种金色铜铃,一共是一百二十个。所以一旦夜深人静,晚风袭来的时候,所有铜铃的声音可以响彻十里方外。  这么一座高峻华丽的浮图,由于塔身九层都是用木材做成的,所以只要碰上火灾,就毁成灰烬。果然在永熙三年(534)的时候,一场大火就结束了永宁浮图十九年光辉灿烂的生命。  王侯贵族逐华的金窟  北魏到了宣武孝明胡太后之世,政事日益混乱,百官生活奢烂,尤其一些王公领头竞相以丽宅美食相互夸示角逐,国力更因此而消耗殆尽。杨衒之在卷四法云寺条中写“王子坊”一段时,生动地反映出这种现象出来。  “王子坊”就是“寿丘里”,占地非常之广。自延酤以西,张方沟以东,南临洛水,北达芒山,这东西二里广,南北十五里长的地带,都是皇族所住的地方。据杨衒之所说,这里的王公外戚“擅山海之富,居山林之饶,争修园宅,互相夸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河间王琛。他成日只知大起宅院,广置妓乐,和城南的高阳王雍争衡。当他为秦州刺史时,并不注意政事,即一味热衷于西域的名马,甚至不惜远至波斯访求。终于得到一匹叫“追风赤骥”的千里马以及其他名马共十几匹。这些马娇贵得都是用银器作食槽,金器作锁环,就这样河间王琛终于把诸王折服了。他对自己这种行为非常自负,常常说:“晋朝的石崇只是平民,都敢于穿华美的衣服,住巧丽的室第,我身为堂堂魏室王族,岂能不过着豪华的生活?”于是又在后园中盖了一座“迎风馆”。“迎风馆”的规模更是令人目眩眼花。有一次令章武王看了以来,回家病倒卧床三天。因为章武王一直认为天下只有高阳王雍比他富有,没想到居然又多了一个河间王压在他前头。杨衒之这段文字生动地写出当时王侯争相逐华的心态。  再看卷三高阳王雍的情形。高阳王宅第之华美,杨衒之称为“自汉晋以来,诸王豪奢,未之有也”。尤其是他对饮食的考究,更是惊人。“一食必以数万钱为限,海陆珍馐,方丈于前。”难怪洛阳诸王争相以他为角逐的对手。  整个洛阳城就是笼罩在这种挥霍无度的风气中,北魏之亡和这个因素当然不无关系,所以杨衒之在叙述这些奢华景象时,笔端时常流露谴责之意。像写王子坊一段,在极力描写诸王争奇斗妍之后,收尾之处杨衒之突然提起河阴之役的惨剧,来和前面场景两相对照,今昔相比。河阴之役是洛阳由盛入衰的大浩劫,是北方边塞军士对洛阳萎靡生活最严厉的谴责。杨衒之把这件事重新提醒,其心境可想而知。  经济活络的市集  中国北方自永嘉之乱后,分裂的政治形势使得商业活动也陷入低潮。在两汉时期,中国经济虽然是以黄河流域为据点,但是经济网的范围,则随着国势的强大与统一而笼罩整个中国。汉末三国以来,帝国分裂为三,中间虽有西晋短暂的统一,无奈根基未固,旋又进入五胡十六国的割据之局。  前秦苻坚将混乱了半世纪的北方理出一个小康局面。史称“关陇清晏,百姓丰乐,自长安至于诸州,皆大路树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贸易于道”。也就在这种情况下,才会造出像赵掇、丁妃这一些家累千金,车服之盛拟则王侯的富商来。可惜前秦的安定也是昙花一现,随着淝水之役北方再度是风起云涌兵戈曳地,一直到北魏灭凉,北方才真正有统一的安宁。  北魏虽然统一了北方,但是长江流域已进入刘宋的朝代,南北双方的贸易活动仍然只能分别在各自的国境内进行。中间偶尔有边界设市、交易的情形出现,但那是在双方政府监督下进行的活动。并且经过北魏入侵瓜步(今江苏六合县东南)之役后,这项活动也自元嘉二十七年(450)以后撤销。剩下的是南北使者利用报骋的机会,偶尔作些珍奇异物的交换与小型的贸易,以及民间商贩冒险越境鬻货。  所以北魏的商业活动,事实上只有两大宗。其一是和西域东方诸国的贸易,其二是北魏国境内本身的贸易。这些活动在迁都洛阳之后,正式蓬勃地发展起来。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开始铸“太和五铢钱”,庄帝接着在永安年间续铸“永安五铢”的措施,充分显示洛阳城当时经济的活络,急需货币制度的支持。  杨衒之对于洛阳城的经济性格,也有极生动的描写。  中原文化的重镇  (1)历史掌故的追溯  首先我们注意到:杨衒之特别喜欢强调历史文物的存在。从序文一开始,就详切地介绍某门汉时叫某门,魏晋时叫某门,再来就是高祖沿承门名的情形。似乎有意开门见山地将北魏和汉魏晋历朝紧紧相连。在叙述洛城各地景物时,凡是涉有历史掌故的东西,杨衒之大都不轻易放过,像卷二明悬尼寺条,提及石桥建造历史时,杨衒之特别根据实物指出此桥建于汉阳嘉四年,然后趁机严厉指责东晋戴延之及南齐刘澄之的错误。因为戴、刘二人分别在《西征记》及《山川古今记》中,误认石桥建于晋太康年。杨衒之接下去则笑二人系因“生在江表,未游中土”,言下之意,对于自己能生在中原亲览古物极为自负。其次杨衒之对于现有建筑物的“前身”也极喜欢重加挖掘指认。像赵逸这个人物的功能,大部分是用来指认前朝旧物的。他第一次在卷一昭仪尼寺中,就断言寺旁的水池是石崇的家池,池南就是绿珠楼,引起时人遥想昔年绿珠之容。第二次在卷二龙华寺中,又指出建阳里的土台是西晋时的旗亭,令人想起当年击鼓罢市的场景。第三次则是在卷二建阳里条中,指出杜子休宅乃是西晋时的太康寺,并且是龙骧将军王浚平吴之后所立的。第四次则是在卷二秦太上君寺条中,指出晖文里是晋时的马道里;延实宅是蜀主刘禅之宅,延实宅东的修和里是吴主皓之宅;李韶宅是晋朝张华之宅。第五次是在卷四宝光寺条,指出宝光寺系晋朝石塔寺。杨衒之如此不厌其烦驱使赵逸来引古证今,就是为了加强北魏建筑的历史感,进一步让人相信北魏确实是继承了传统的一切。  (2)南人窘态的揭露  表面上,北魏朝廷对于投奔的南人甚为礼遇。像萧宝寅在景明三年奔魏,尚南阳公主,封会稽王,后进爵为齐王;萧综来降,尚庄帝之姐寿阳公主,授齐州刺史,均宠渥有加。事实上民间对这些南人并不尊重,动辄呼来奔的南人为“吴儿”,甚至将其所居之地称为鱼鳖市,就连萧宝寅也不愿意与“夷人同列”,急着想搬离归正里。由此可以看出北魏人士在对待南人的态度上必然有极傲慢处。另外像王导的后人王肃在北奔后,虽然深受高祖宠爱,但是在一次宴会中,仍然不得不把南方的鱼食比喻成邾小国,而将北方肉酪奉承为齐鲁大邦,将南方的茗饮折辱成“酪奴”。由此可以看出北朝社会必然弥漫着一种自我陶醉的气氛,才会对王肃造成这心理上的委屈。  (3)南北正统的辩论  杨衒之除了用以上两种方式来暗示北方的绝对优势之外,更在景宁寺条中,让南北人士当面举行一次争辩,以判定孰优孰劣。这次辩论的缘起,是由跟随萧宝寅一起北奔的张景仁引起的。张景仁和萧衍底下的主书陈庆之在南朝时就有交情。永安二年,陈庆之奉命送北海王元颢入洛即位。张景仁于是在家中宴请陈庆之。同座的还有北魏司农萧彪、尚书右丞张嵩。由于彪也是南方人,当中唯有杨元慎和是中原人士,陈庆之于是借着酒意鼓吹众人南奔说:“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秦皇玉玺,今在梁朝。”意思是说北魏国势虽强,终究是胡族,若要谈正统的传续,还在江左的南方。因为从秦朝时候就移承下来的玉玺,现在就在梁朝手中。杨元慎听后,立刻义正词严地反驳说:“江左假息,僻居一隅。地多湿垫,攒育虫蚁,疆土瘴疠,蛙黾共穴,人鸟同群。短发之君,无杼首之貌;文身之民,禀蕞陋之质。浮于三江,棹于五湖,礼乐所不沾,宪章弗能革。虽复秦余汉罪,杂以华音,复闽、楚难言,不可改变。虽立君臣,上慢下暴。是以刘劭杀父于前,休龙淫母于后,见逆人伦,禽兽不异。加以山阴请婿卖夫,朋淫于家,不顾讥笑。卿沐其遗风,未沾礼化,所谓阳翟之民,不知瘿之为丑。我魏膺箓受图,定鼎嵩洛,五山为镇,四海为家。移风易俗之典,与五帝而并迹;礼乐宪章之盛,凌百王而独高。岂卿鱼鳖之徒,慕义来朝,饮我池水,啄我稻粱;何为不逊,以至于此?”  这一段文字是史书中南北之争的经典之作。杨元慎的意思是说你们江左只是在一个角落里苟延残喘而已,不但土质不好,又潮湿又多虫蚁,更可怕的是人鸟也混杂在一起,再加上浮沉在南方三江五湖的偏僻之处,完全受不到中原礼乐制度的熏陶。虽然表面上你们也有君臣的制度,但是一些用途都没有,还不是时常发生以下逆上的事情。像刘劭就弑杀他的父亲宋文帝;宋武帝更发生和其母乱伦的丑事。还有更不堪的是身为公主之尊,居然敢开口要求面首服侍。你在那里待太久了,对那些伤风败俗的事看多了,反而不知道个中的丑陋。像我们北魏才是受天命而定都嵩洛的,周围有五座名山镇护着,又能德化天下。哪像你们这些南方人,既然仰望德义前来,喝我们的水,又吃我们的粮,却说出这么不明体统的话来。  陈庆之听了这席话回到江南后,从此对北方人士钦佩异常。透过这场辩论,杨衒之的确把北魏的地位跃升为中原文化唯一的重镇。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洛阳伽蓝记-净土上的烽烟》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53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