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乔衍琯
页数:320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1087383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文史通义》是清代乾嘉时期一部开风气的巨著。作者章学诚是乾嘉间的学者,一代史学大家,他一生穷困交迫却力学不倦,看到当时学风的流弊,想加以挽救。 《文史通义》主要内容是讨论史学、辞章、整理图书文献的方法以及如何撰写成功的地方史。其中涉及很多学术方法和学说,“六经皆史”,“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良史必工于文”,等等,章氏立说,多很深入。 这部改写本采用灵活的体例,就某一章节,以一两篇原著为主,撷取其主要内容,叙述其大意,而参照有关的篇章,加以补充,从而管窥《文史通义》这部史学巨著的精髓。
作者简介
乔衍琯:1929年生,台湾省立师范学院国文系毕业。先后服务于台南高工、中央图书馆特藏组,任教于政治大学中文系,著有《陈振孙学记》《宋代书目考》《古籍整理自选集》等,编有《书目丛编》。
本书特色
史学家钱穆对章学诚极为推崇,说“章氏论文,正见他的学养深处”,认为胡适、梁启超在学术史上的造诣,都不足以和章氏相比。 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为章学诚做《章实斋年谱》,开创“章学”。 胡适亦为章学诚做《年谱》。
目录
第一章穷困的一生
第一节章学诚的生平
第二节贫困交迫
第二章论经说史
第一节六经皆史
第二节群经大义
第三节通古今之变
第四节史料和著作
第五节慎辨天人之际
第三章文学
第一节文、文辞、文学
第二节文辞是天下的公器
第三节文辞的作者和真伪
第四节援引和改易前人文字
第五节文辞和志识
第六节对各家文辞的评论
第七节诸子衰微而文集兴起
第八节论抒情文学
第九节如何学做古文
第十节怎样的古文才算好
第四章怎样写好地方史
第一节方志是地方史
第二节设立专门机构
第三节修方志的十种方法
第四节方志的结构
第五节方志的范例
第六节前人所修方志的批评
第七节结语
第五章搜集资料的方法
第一节采辑亡佚的史料
第二节经部中的史料
第三节子部中的史料
第四节文集中的史料
第五节史部中数量特多的资料
第六节史料中的序论题跋
第七节余论
第六章整理资料的方法
第一节互著
第二节别裁
第三节索引
第四节编目法
第五节余论
第七章章学诚的影响
第一节章学诚所受的影响
第二节章学诚对后代的影响
第八章后人对章学诚的批评
第一节张尔田
第二节钱穆
第三节李慈铭
第四节余嘉锡
附录原典精选
易教上
原道上
原道中
原道下
原学上
原学中
浙东学术
辨似
史释
天喻
节选
第一节 六经皆史 《文史通义·内篇·卷一·易教上》,一开头便提出了这一说法,略云: 六经皆史也。古人不着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或曰:《诗》《书》《礼》《乐》《春秋》,则既闻命矣。《易》以道阴阳,愿闻所以为政典而与史料同科之义焉。曰:“闻诸先子之言矣,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知来藏往,吉凶与民同患。”其道盖包政教典章之所不及矣。象天法地,“是兴神物,以为民用”。其教盖出政教典章之先矣。 从字面上说,“六经皆史”并不新颖。自宋以降,刘恕、王阳明、王世贞、胡应麟、顾炎武、马骕等,皆有类似的说法,近人钱钟书的《谈艺录》曾加详述。然章氏六经皆史之说,实有其新的意义,而在清代学术史上实是具有突破性的创见。 钱穆先生阐明六经皆史的意义,大略说: 六经只是古代在政治一切实际作为上所遗下的一些东西,并不是几部空言义理的书。我们也可以改说:六经都是“官书”。也可说:六经都是当时衙门里的档案。或说是当时各衙门官吏的必读书。这几句话,也就是《汉书艺文志》所谓的“王官之学”。《六艺略》是王官之学,也即可称是贵族之学。这些学问,后来慢慢流到民间,才有诸子百家。 所以他认为胡适既写过《诸子不出于王官论》,又写《章实斋年谱》,则“六经皆史”一语,就无法讲。 又认为梁启超曾说:猪肉铺柜上的账簿也可作为史料,用来研究当时社会经济或其他情况,这不是章氏立说的原义。钱穆先生说: 六经都是古代的“官司掌故”,如我们说现在教育部、外交部都存有许多档案,有些是教育部、外交部的职员必须时时翻阅的,此等档案叫作史,掌管这些档案的人也就叫作史官。 那么我们真要懂得经学,也要懂得从自身现代政府的官司掌故中去求,不要专在古经书的文字训诂故纸堆中去求。这是章实斋一番大理论。清代人讲经学却都是讲错了路,避去现实政治不讲,专在考据古经典上作工夫,与自己身世渺不相涉,那岂得谓是经学。 钱先生所论章氏的经学,层次很高,而钱门高弟余英时,在他的《论戴震与章学诚》一书的《章实斋的六经皆史说》中,则逐步分析章氏的六经皆史说: (一)首先要打破六经载道的见解。 (二)六经中所可见者,只是三代官师未分那一阶段中道的进程,三代以后的道,则不可能向六经中去寻找。 (三)六经已不足以尽道,而经学家从事考证训诂复不足以通经,则其去道之远,可以想见。 (四)六经既不足以尽道,遂进而有“文史不在道外”之说。 (五)六经既只是古史,则最多只能透露一些道在古代发展的消息。至于“事变之出于后者,六经不能言”,三代以下之道,便只有求之于三代以后之史了。把“六经皆史”说的含义推拓至极,便会得到“贵时王制度”的结论,因为时代越近,便越可见道的最新面貌,而时王的政典也必然成为后世的“六经”。 (六)对实斋而言,经学考证可说是一条走不通的路。通过方志和《史籍考》的编纂,他逐渐建立了“以史概经”“以今代古”的理论根据,最后凝聚在“六经皆史”这一中心命题中。故“六经皆史”是整个清代学术史上,继“经学即理学”(顾炎武语)以后一项最大的突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