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林方直著
页数:518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10013254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从“奇文”、“史笔”两个方面来分析《红楼梦》当中隐藏的深层次含义。作者认为“奇文”是把“真事”“真味”巧妙地“隐”在文字里面,诸如:补天弃石的幻化历世,“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虎兔相逢大梦归”,凤意象,暖香坞春灯谜……都是具有深刻内涵的意象,而作者所做的是挖掘出其中令人惊异的奥义,从其绝妙的艺术编码中破译出意想不到的隐赜,将书中重大的思想意义和独特艺术价值展示出来。“史笔”是指《红楼梦》绝不是历史,不是“自叙传”,但也不排除有自传成分。不管是写实还是虚构,因它与史“参行”而来,势必多少传承写史的史笔性质。作者就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本着贬恶褒善的基本精神,从真假、善恶、美丑等方面进行评判,展现他独特的褒贬、爱憎、美刺和劝惩。
作者简介
林方直(1936-),籍贯辽宁省沈阳市。1962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1983年起指导硕士研究生,1988年晋升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曾为中国古代文学学会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要学术著作《红楼梦符号解读》,发表学术论文六十多篇,2000年退休。
本书特色
《红楼梦》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作者以“史笔”评《红楼梦》,给它以全新的定位。“假语村言”如何去“假”?“满纸荒唐言”到底说了什么?作者林方直于他人熟视无睹处求深意,在平淡无奇处看峥嵘。《奇文史笔红楼梦》通过破译符码(即“奇文”),破解了《红楼梦》思想的核心。
本书从奇文、史笔、文化、意象、映象、小说新理论、批评方法角度人手对小说进行总体把握,目标在于揭示《红楼梦》总体内容和言说方式。本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读者可以从其发微联类中感觉到迂回婉转、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之趣。
目录
第一节 《石头记》:全息集合
第二节 石头的奇缘
第三节 弃石未补天
第四节 书名《红楼梦》
第二章 谶语朕兆,隐喻身世
第一节 谶语:隐喻结局的艺术符号
第二节 多种形式的谶语
第三节 预兆:“艳质将亡,槛外海棠预老”
第四节 谐音寓意的人名符号
第三章 假象见义,取譬托讽
第一节 取譬动物
第二节 取譬植物矿物意象
第三节 取譬鬼判,雨村断案
第四章 假象代言,微词讥砭
第一节 鹊鸽香念珠——刺雍正
第二节 零棱香——蕙香——蕙草
第三节 省亲眷无言相对泣
第四节 刘姥姥泻肚——亵渎皇恩
第五节 牵三挂四鸳鸯骂嫂
第六节 芳官薙发——寄托甲申之痛
第七节 绛石戒指——刺王夫人、宝钗
第八节 贾雨村趋热
第九节 娈童趋热
第五章 以史证谜,严于斧钺——暖香坞春灯谜
第一节 观音未有世家传——虽善无征
第二节 一池青草草何名——蒲芦也
第三节 水向石边流出冷——山涛
第四节 萤——草
第六章 破解“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第一节 “一从二令三人木”的多家解说
第二节 整体考察王熙凤的册子画及判词
第三节 孔子是“从政”之凤,即“一从”
第四节 曹家的“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第七章 以中国花文化确认“绛洞花主”
第一节 “花王”与“花主”之争
第二节 “花王”专属牡丹,牡丹独配宝钗
第三节 《红楼梦》承袭的中国花文化固有精神
第四节 宝玉是护花主人
第五节 鲁迅的强音
第八章 贾宝玉的“痴”文化人格
第九章 假语医言,婚事隐去
第一节 冷香丸与宝钗性格
第二节 假语医言,婚事隐去——黛、钗的婚事
第三节 药方表婚方的前鉴
第十章 生殖崇拜、血亲文化
第一节 卍儿与茗烟体现的生殖崇拜
第二节 烘托巧姐儿与板儿的生殖意象群
第三节 血亲文化
第十一章 人物互补与作者分身
第一节 自然科学的互补原理
第二节 文学人物互补
第三节 分身
第四节 《红楼梦》创立的人物互补与作者分身的典则
第十二章 全形人物与补形人物
第一节 林黛玉的补形人物
第二节 宝玉的补形人物
第三节 宝钗的补形人物
第四节 史湘云的补形人物
第五节 王熙凤的补形人物
第六节 贾珍的补形人物
第七节 王夫人的补形人物
第十三章 原型意象、意象化人物
第一节 原型与意象
第二节 三生石意象——宝玉、黛玉木石之恋
第三节 灯意象——灯姑娘儿
第四节 蕉鹿意象——蕉下客——探春
第五节 宝钗意象——薛宝钗
第六节 芙蓉花神意象、海棠之兆意象——晴雯
第七节 桂花意象——花袭人
第八节 别鹤意象——史湘云、卫若兰
第十四章 借象、映象
第一节 金钏儿以及秦氏的映象群
第二节 黛玉的映象群
第三节 贾宝玉的映象群
第四节 史湘云与卫若兰的映象群
第五节 薛宝钗的映象群
第十五章 实境与借境
第一节 叙事文学的艺术境界
第二节 心摹前构为借境
第三节 暗借前构造新境
第四节 借境叠加
第五节 《祝福》以《红楼梦》为借境
第十六章 《红楼棼>与苏东坡的文化因缘,
第一节 曹雪芹的苏东坡情结——东坡、雪芹的深意
第二节 东坡与雪芹的石头情结——补天弃石传奇
第三节 从东坡的意象到雪芹的人物形象
第四节 宁死于酒肉,不死于谏战
第五节 宝玉高议晴雯撕扇
第十七章 时空结构——兴衰历程
第一节 月亮:圆缺、盈亏——盛衰
第二节 凸碧堂——凹晶馆
第三节 铁槛寺——馒头庵
第四节 潇湘馆——蘅芜苑——怡红院——稻香村
第五节 戏目系统
第十八章 《周易》变迁观与贾府盛衰史
第一节 阴阳对立观
第二节 变动转化观
第三节 天人揆一观
第十九章 曹雪芹的反理学思想
第一节 “秉气”说与“理气”说的对立
第二节 道器变化论与神学目的论的对立
弟三节 “人欲”与“大理”的对立
第四节 “情”和“性”的对立
第五节 “利”和“义”的对立
附录一 师友红缘
附录二 纪念吴恩裕先生逝世三十周年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