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西南联大文学社团研究(精)

封面

作者:李光荣著

页数:435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10113445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现代文学目前西南联大文学社团进行系统研究的首部专著。首章总论,历时性地评述西南联合大学早期、中期、后期的文学社团概况,后几章分别就南湖诗社、高原文艺社、南荒文艺社、冬青文艺社、文聚社、文艺社、新诗社等重要社团的产生、发展、创作实绩、影响地位等进行史料钩稽和深入探讨。

作者简介

李光荣,云南永胜人。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曾在复旦大学中文系进修一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跟随樊骏先生访学一年。先后任教于红河学院和云南师范大学,现为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多次获省部级优秀社科成果奖,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编著有《西南联大文学作品选》《西南联大名师书系·语言文学大师风采》《季节燃起的花朵——西南联大文学社团研究》等。

本书特色

1、本书致力于对现代文学史上西南联大文学社团进行系统研究,拓展了现代文学研究特别是抗战文学研究的领域,丰富了有关西南联大文学研究的内涵。
2、本书秉承“以史料说话”“尊重基本事实”的原则,作者搜集大量报刊乃至不易保存、散失严重的壁报,并对众多当事人进行了口述访谈,几乎穷尽掌握了所有相关史料,写作中认真考辨、小心推论,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
3、本书是作者在中华书局2011年版《季节燃起的花朵——西南联大文学社团研究》一书的增订本,作者用近十年时间对原书增补修订,扩充篇幅数万字,比原版更进一步。

目录

原版序言

第一章 西南联大文学社团综论

第一节 西南联大对于社团的管理

第二节 西南联大的前期文学社团

第三节 西南联大的中期文学社团

第四节 西南联大的后期文学社团

第五节 西南联大文学社团的特点

第二章 南湖诗社

第一节 南湖诗社的组成与活动

第二节 南湖诗社的诗歌成就

第三节 南湖诗社的历史评价

第三章 高原文艺社

第一节 高原文艺社始末

第二节 高原文艺社的文学创作

第三节 高原文艺社的地位和意义

第四章 南荒文艺社

第一节 南荒文艺社的组成与活动

第二节 穆旦的诗歌

第三节 林蒲的诗歌和报告文学

第四节 辛代的散文和小说

第五节 向意的创作

第六节 祖文、王佐良的小说

第五章 冬青文艺社

第一节 冬青文艺社的前期

第二节 冬青文艺社的中期

第三节 冬青文艺社的后期

第四节 冬青文艺社的诗歌创作

第五节 冬青文艺社的小说创作

第六节 冬青文艺社的散文创作

第六章 文聚社

第一节 文聚社的形成

第二节 文聚社的追求

第三节 文聚社的刊物

第四节 文聚社的特点

第五节 文聚社刊物上的诗歌

第六节 文聚社刊物上的小说

第七节 文聚社刊物上的散文

第七章 文艺社

第一节 文艺社的组成与活动

第二节 文艺社的出版物

第三节 文艺社的主要创作

第四节 文艺社的特点

第八章 新诗社

第一节 新诗社的成立与活动

第二节 新诗社朗诵诗目标的确立

第三节 新诗社的出版物

第四节 新诗社社员的诗作

第五节 何达的朗诵诗

第六节 新诗社的特点与贡献

尾 论 西南联大文学社团的历史地位

引用文献

原版跋语

新版后记

节选

西南联大文学社团的名家

文学社团的另一功能是培养人才。学生社团的育才功能尤其突出,新潮社出了杨振声、傅斯年、顾颉刚等而有地位,湖畔诗社因汪静之、应修人、冯雪峰等而著名,西南联大的学生文学社团亦走出了一批批作家和文学研究家,成为我们今天仍要关注的对象。
说穆旦是西南联大培养出来的诗人,不会有异议,说穆旦是西南联大文学社团培养出来的诗人,恐怕就有人说“不”了。的确,人才的养成需要各方面的条件,教育居其首位,西南联大的文学教育与文学环境养育了穆旦的诗人素质,再加穆旦的努力追求,才有穆旦的诗名。但如果我们注意到西南联大文学环境里的社团成分,再考察穆旦在文学社团里的活动情况,就不会说“不”了。其他从西南联大文学社团出来的作家亦当作如是观。
穆旦是南湖、高原、南荒、冬青、文聚社的“五朝元老”。他参与发起了这五个社团,并在社团中积极工作,出谋划策、参加活动、努力创作,既得到社团的养育,又丰富了社团的成就,可以毫无悬念地说,穆旦在哪个社团,就是哪个社团的创作旗手和代表诗人。我们可以通过社团梳理出穆旦的诗歌道路。在南湖诗社,他带着“湘黔滇旅行”的豪气,感受到南国天地的空阔宏大,胸中充满豪迈刚劲的情愫,表现在诗歌里,就是一种宽广雄阔的浪漫气息。这时,他的诗友林蒲已经开始用现代主义方法处理题材与情感了,他还沉醉在对春的歌咏、美景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之中。离开蒙自进入高原社,现代主义开始出现在他的诗作中,但浪漫主义仍然是他的主调。南荒、冬青社时,现代主义占据主位,把他那种复杂、矛盾、紧张、焦灼、痛楚的内心表达出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诗歌成就,成为著名的现代主义诗人。因此,穆旦是在文学社团里探索、发展、成熟的,社团给予他的甚多,创新的氛围、师友的鼓励、发表的园地等都是催生诗人的条件,到文聚社,他已走出了自己的诗歌道路,成为独领风骚的诗人,之后他没再参加别的社团了。几经风雨灾难,“文革”后他复出,又把他在西南联大时期的诗风带给诗坛,引起诗坛的震动。
论成才与文学社团的关系,汪曾祺比穆旦更为典型。他是冬青社的首批成员,在社友的鼓励下,一篇篇作品刊登出来,创作动力大增。他初期的作品带有模仿的痕迹,随着课堂所获的增多,他探索各种写法,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方法并举,无论诗歌、小说还是散文都呈现多种风格,成为冬青社的优秀作家。汪曾祺参与发起文聚社前后,创作成绩突飞猛进。由于两社并存,这时的作品分不出哪篇属于冬青社,哪篇属于文聚社。由于他很少参加后期冬青社在校园的活动,可以把他离开西南联大前后的作品归为文聚社。这就出现了这样的轨迹:通过冬青社的培育,到文聚社他已经显示出成熟的气象。他的成熟并非《邂逅》时期突然的飞跃,而是在文聚社时期就实现了的。笔者访问西南联大校友时,他们不约而同地说汪曾祺是西南联大的著名作家。1946年他返归故里路过香港时,报纸刊登“年青作家汪曾祺近日抵达香港”。所以,汪曾祺是西南联大文学社团培养出来的作家。上世纪70年代末,他把40年代的创作链接起来,捧出《受戒》《大淖纪事》等作品,赢得文学界一片赞誉。
作为冬青社的发起人和负责人之一,杜运燮付出甚多,收获也很大。最大的收获就是他结识了穆旦及王佐良、杨周翰等一帮现代主义诗人。他没有听过燕卜荪的课,难以走近艾略特,却随诗友靠近了奥登,最终成为西南联大诗人中奥登的第一传人。他当然注重现实内容,但在处理题材时,往往采用幽默诙谐的口吻表达,增添了冬青社作品的现代主义成分。他的成名作同时又是代表作是提供文聚社的第一首诗歌《滇缅公路》。这时他已从军而暂时离开西南联大,虽然是文聚社的发起人之一但无法参与文聚社的工作。他带着冬青社的诗歌技艺在“飞虎队”和印缅战场创作了现代文学中特有的作品,其中一些刊登在《文聚》上,履行一个社员的职责。当他毕业离开昆明时,已经是一个著名诗人了。纵观他的创作,他的代表作都是在冬青·文聚社时写成的。上世纪80年代他以朦胧诗重出诗坛,刮起一股现代派诗歌的旋风,开拓了新时期诗歌的发展道路。究其实质,这是他在西南联大文学社团里的素养之释放。
新诗社的组织与领导者何达,原先是文艺社的诗歌骨干,他拜闻一多为师,在闻一多的指导下探索朗诵诗的创作,取得了非凡的成绩。新诗社的道路就是他的道路,新诗社的发展就是他的发展。在新诗社之初,他的诗虽然可以朗诵,但带有浓厚的知识分子气息,不能贴近大众。新诗社逐步走向朗诵诗创作后,他尽量采用大众语言,自觉创作平易通俗、入耳即懂的诗,在每次诗歌朗诵会上发表,引起强烈的反响。“一二·一”运动爆发,他用诗歌发出高亢的呐喊,成为广大群众的代言人,使反动派胆颤,还把那段历史“镌刻”在诗歌史上,是今天了解西南联大反内战民主运动的史料。他还把新诗社的诗风带到北平,推动了上世纪40年代下半期中国的朗诵诗运动。他是新诗社的创作旗帜,他的诗是新诗社的招牌。他的诗集《我们开会》代表着上世纪40年代朗诵诗的最高成就,是闻一多朗诵诗观念的最佳体现、朱自清朗诵诗理论的有力证据。何达与新诗社紧密相联:假若没有新诗社,就没有何达的朗诵诗成就,而没有何达朗诵诗的成就,就不能说明西南联大朗诵诗运动的巨大功绩,新诗社的文学地位也会降低许多。新中国成立后,何达定居香港,1979年应邀回大陆参加中国第四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以上几位都是成就一种文体,开一代文风,代表中国现代文学一个方面或一个时期文学创作的西南联大作家,他们一生的事业都跟文学联系在一起,尽管历史与个人的原因使其创作有过中断,但他们始终从事文学创作,且在不同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文学史不能不写入的作家。
像他们一样或断或续,后来或晚年仍在创作且成绩不菲的作家还有刘北汜、秦泥、于产、巫宁坤、赵瑞蕻、林蒲、叶华、闻山等,他们的主业也许并不是文学,但他们仍坚持业余创作。刘北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过《人的道路》《山谷》《荒原雨》等作品。秦泥,中国作协会员,发表中篇小说《两对旅伴》、出版诗集《晨歌与晚唱》等。于产,中国作协会员,短篇小说《芙瑞达》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报告文学《一九四六年在上海周公馆》(合作)获第一届蓝盾文学奖。巫宁坤退休后移居美国,创作了许多英文的散文和小说,自传体小说《一滴泪》享誉西方,翻译过《了不起的盖茨比》《白求恩传》等著作。赵瑞蕻,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译有《红与黑》《梅里美短篇小说选》等,出版诗集《梅雨潭的新绿》、散文集《离乱弦歌忆旧游》、著作《诗歌与浪漫主义》等。林蒲是美国南方路易斯安那大学教授,出版《暗草集》《埋沙集》等,被称为“一位默默地耕耘在诗坛上的爱国诗人”于建一:《我所知道的诗人艾山》,《人物》,1996年第3期。。叶华旅居国外,笔耕不辍,有《叶华诗集》出版。闻山,中国作协会员,诗书画俱佳,散文创作颇丰,有《闻山全集》行世。
从事文学研究和翻译的专家有:武汉大学教授刘绶松,中山大学教授吴宏聪,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杨凤仪,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康伣,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王景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袁可嘉,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刘重德,河南大学教授李敬亭,美国南方大学教授陈三苏,广西大学教授贺祥麟,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王佐良,北京大学教授杨周翰,西南大学教授刘兆吉,北京市戏曲研究所向长清,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刘治中,上海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家程应镠,云南师范大学蒙元史专家方龄贵,扬州师范学院地方史、西南联大史专家张源潜等。
从事与新闻出版相关工作的专家有:商务印书馆郭良夫、文艺研究杂志社林元、羊城晚报社萧荻、收获杂志社萧珊、中国语言杂志社周定一、香港画家李典、新华社刘晶雯、人民中国杂志社秦泥。
还有从事政治工作的王汉斌、彭佩云、马杏垣、田堃、何扬、程法伋、彭国涛、马如瑛、陈盛年、黄平、刘波,甚至还有化学家邹承鲁等。
以上所列仅为一鳞半爪,并非统计结果,而且一个人的工作与单位是变化的,可能有多个,将其固化为某个单位、从事某项工作并不科学。前举各例,是为了说明西南联大文学社团推出了一大批人才,他们为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西南联大文学社团研究(精)》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53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