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财政与税收

封面

作者:李克红张爽刘东赵艳立

页数:221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30251217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财政与税收》根据国家近年出台的一系列有关财税改革的新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规定,结合财政与税收活动的基本过程和规律、系统介绍:财政政策、财政税收、国家预算及其管理体制、税收征收管理及税收筹划等知识;并结合案例分析,教方法、讲思路,通过加强实践训练、突出应用操作技能培养。

本书特色

《财政与税收》具有知识系统、理论适中、深入浅出、案例经典、注重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等特点;因而本书既可作为应用型大学本科工商管理、财经管理等专业学生的必修教材,同时兼顾高职高专院校和成人高教经管、财税等专业的教学,也可以用于各类企事业员工的在职培训,并为广大中小微企业、大学生创业提供学习指导。

下载课件、获取课件密码、各种资源包以及人工客服,请关注清华社官方微信服务号qhdxcbs_js,一站式帮您解决各种图书问题。

目录

第一章财政概论

第一节财政概述

第二节市场、政府与财政

第三节财政的职能

第二章财政支出

第一节财政支出概述

第二节购买性支出

第三节转移性支出

第四节财政支出的效益分析

第三章财政收入

第一节财政收入概述

第二节政府收费收入

第三节国有资产收入

第四节国债

第四章国家预算及其管理体制

第一节国家预算的体系与原则

第二节国家预算制度与国家预算法

第三节国家预算管理体制

第五章财政政策

第一节财政政策概述

第二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第六章税收原理

第一节税收与税法

第二节税法的构成要素

第三节我国现行税制

第七章流转税

第一节流转税原理

第二节增值税

第三节消费税

第四节关税

第八章所得税

第一节所得税原理

第二节企业所得税

第三节个人所得税

第九章财产行为税

第一节财产行为税概述

第二节房产税

第三节契税

第四节车船税

第五节印花税

第六节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第十章税收筹划

第一节税收筹划的含义

第二节税收筹划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税收筹划的分类

第四节税收筹划的效应

参考文献

节选

第一章

财 政 概 论

【学习目标】
1. 了解现实中的财政现象;
2. 理解财政的含义;
3. 掌握财政的特征和本质;
4. 掌握公共财政的内容和财政的基本职能。
【技能要求】
1. 能对财政研究的对象、任务及财政经济工作特点有正确认识;
2. 能正确把握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与政府的相互关系;
3. 运用所学知识对相关财政问题进行基本分析。

财政与百姓生活

农业部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1月至7月,全国西瓜整体价格呈高开低走态势。1月和2月,西瓜价格最高上涨到每斤2.8元,为2015年以来最高月度价,之后一路走低。6月下旬以来,全国西瓜价格快速下跌,从6月中下旬每斤1.5元快速跌至7月中旬0.9元。7月均价比去年同期低了12.3%。
6月以来,全国西瓜价格为何持续大跌呢?
每年夏季是露地西瓜上市期,去年露地西瓜供应偏紧,导致6月底到7月上旬价格偏高。不少瓜农以为露地西瓜行情不错,今年大幅增加了种植面积。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露地西瓜种植面积比去年增加了10%以上。加上天气条件基本适宜,上半年全国西瓜普遍增产,山东、东北、河南西瓜单产提高了10%~15%。6月底以来,各主产区集中上市,短时间内西瓜供给迅速增加,导致价格下跌。
瓜贱伤农,令人痛心。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政府进行干预,及时准确掌握西瓜面积、产量、上市期、销售等信息,尽可能建立产销信息发布的权威渠道,为生产、流通、营销、消费各方提供可靠的全方位信息,帮助瓜农避免盲目扩种。另外,有关部门要帮助瓜农拓宽销售渠道,积极利用电商平台扩大销售半径,推进产销对接和订单种植。
(资料来源: 经济日报)
第一节财 政 概 述
就家庭和个人而言,生老病死,从摇篮到坟墓,都同政府和财政息息相关。
一、 财政的产生与发展
(一) 财政的产生

财政是个分配问题,属于经济范畴。同时,它又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作为国家作用于经济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财政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最基本的条件: 一个是经济条件,另一个是政治条件。

1. 经济条件
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原始公社时期,人们共同参加劳动,共同占用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在成员之间平均分配,以维持成员最低限度的生活需要。这个时期没有剩余产品,不存在社会公共需要,很明显也不会产生私有制,也就没有产生阶级的基础,更不会产生国家,没有国家也就不会出现依靠国家的政治权力而参加社会产品的财政分配活动。
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相应产生了必须由剩余产品予以满足的社会共同需要。所以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是财政产生的首要条件。
2. 政治条件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制,人类社会分裂为奴隶和奴隶主两个根本对立的阶级。由于两个阶级之间经济利益不可调和,客观上需要一种日益同社会脱离又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政治力量,把阶级冲突保持在“秩序”许可的范围以内,这个力量就是国家,国家权力一经产生,便不仅仅行使阶级统治的职能,同时也行使有关的社会职能,满足某些社会公共需要,如文化教育、公共工程及社会公共设施等。
国家是从社会产生,但又自居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这个庞然大物要行使它的权力,实现其职能,就需要消费相当数量的物质资料。而国家机器本身并不是创造社会财富的生产组织,不能为自身提供任何物质资料,它所需要消费的物质资料就只能依靠国家的权力,采取强制无偿的手段将物质领域生产的一部分物质产品转化为国家所有,以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与此同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提供了满足这种需要的剩余产品。这样,就在整个社会产品分配中,出现了以国家为主体的依靠权力进行的分配现象,即财政分配。
综上所述,对于财政产生的条件可以归纳为: 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为财政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使财政的产生成为可能; 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剩余产品的规模达到相当程度后,公共权力——国家的产生,为财政产生奠定了政治基础。

财政是由国家权力创造的吗

虽然财政的产生与国家的出现相联系,但这绝不意味着财政是由国家权力创造的。财政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是指国家是财政分配从一般经济分配中独立出来的原因,但其根本的、首要的原因还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
财政产生后,决定财政的根本原因还是经济条件,而不是国家权力。正如恩格斯所说: “在一无所有的地方,皇帝也和其他暴力一样,丧失了自己的权力。”

(二) 财政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变更,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变化过程。与不同形态国家的发展、更迭相适应,财政也经历了奴隶制国家财政、封建制国家财政、资本主义国家财政和社会主义国家财政的发展变化过程。
1. 奴隶制国家财政
奴隶制国家财政是建立在奴隶制生产关系基础上,并为奴隶主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和奴隶,奴隶的剩余产品全部归奴隶主所有。这时财政关系与一般分配过程没有完全分开,奴隶制国家财政的特征如下。
(1) 直接占有。奴隶主主要以直接占有奴隶及其劳动成果的方式取得财政收入,包括王室土地收入、来自战败国贡赋收入和捐税收入。
(2) 收支混合。财政收支与王室的收支混在一起,没有严格的界限。国王统治范围内的土地和臣民百姓如同国王个人的财产,国家的公共支出与国王个人的收支无法明确划分。
(3) 财政形式。财政形式主要采取实物和徭役的形式。这主要是由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商品经济不发达所决定的。
2. 封建制国家财政
封建制国家财政是建立在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基础上,并为封建主(贵族和地主)利益服务的。进入封建社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增长,国家财政收入与一般分配关系逐渐分开。这时财政的特点如下。
(1) 税收形式。在封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土地或人口为课征依据的税收形式。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赋税成为封建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形式。
(2) 衍生变化。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除原有的财政范畴外,又出现了许多新的财政收入方式和形式,如专卖收入、国债、国家预算等。
(3) 收支分离。国家财政收支与国王个人收支逐渐分离,形成单独的收支渠道,并设独立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
(4) 形式变化。财政收支形式,由以实物形式为主逐步向以货币形式为主转化。
3. 资本主义国家财政
资本主义国家财政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基础上,并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资本主义打破了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商品经济关系得到充分发展,社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也提高了剩余产品在社会总产品中的比重,从而为财政关系的扩大奠定了物质基础。相应的财政关系得到空前发展。这时财政的特点如下。
(1) 形成完整的体系。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经过多年的调整、完善,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征收体系。
(2) 以货币方式体现。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国家财政全部货币化。
(3) 多样性。国家财政不仅依靠税收形式取得财政收入,而且通过举借大量内外债、财政发行、通货膨胀等手段取得财政收入。
(4) 宏观调控手段。财政职能不断增加,收支范围相应扩大,不仅要给政府管理国家提供经费,而且要保证不断增长的社会福利的资金需要,并直接涉足经济领域,成为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4. 社会主义国家财政
社会主义国家财政是建立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财政的性质及特点如下。
1) 兼顾各方利益
社会主义财政以国家为主体,凭借国家的政府权力和生产资料所有者的代表身份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分配。财政凭借国家的政治权力参与分配,保持了财政分配强制无偿的共性; 财政以生产资料所有者代表身份参与分配,表现了社会主义财政分配的特殊性。它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凭借拥有的生产资料对劳动者的剥夺和对产品的占有,社会主义财政站在全体人民利益的基础上,以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为原则,对公有产品进行合理分配。
2) 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
社会主义财政的收入来源除凭借国家权力、以税收形式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外,还有相当部分的财政收入来自以资产所有者身份参与社会产品分配从国有企业取得的经营利润。因此,社会主义财政本身又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社会主义财政关系的物质内容要按再生产的客观要求在全社会范围内分配剩余产品,保证整个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服从于财政关系这种本质规定,社会主义国家的财政分配中,经济建设的比重一般高于资本主义国家财政。
3) 具有两重性
社会主义国家的双重职能,决定了国家财政由两部分,即公共财政和国有资产财政组成,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职能和任务。与此相适应,国家财政预算分为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财政与税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52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