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贺文瑾 崔景贵主编
页数:392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1305725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职教教师教育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职教教师教育,要认清职教教师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完善很好职教教师培养专业标准,创新职教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强化职教教师企业实践工作机制,优化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工作体系,健全“双师型”职教教师管理制度,开发职教教师教育优质资源。全面深化新时代职教教师教育改革,必须着力把握职教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展望职教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新征程、新趋势,构建职教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的新格局、新范式。本书基于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的研究视角,深入分析我国职教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的历程和特征,系统总结职教教师教育质量提升与内涵建设的经验与模式,阐述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发展的新理念、新路径,提出协同创新职教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体制机制的新实践、新策略,主张科学建构和完善发展质量高、贡献度高、社会认可度高、富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现代职教教师教育体系。
作者简介
贺文瑾,江苏理工学院职教研究院研究员,教育学博士,江苏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主要从事职教教师教育研究和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主持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教育学国家青年基金课题《三元共生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研究》等多项课题研究,现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的研究》。在《教育发展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黑龙江高教研究》等杂志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教材、论著7部。科研成果获得江苏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青年学者专场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大会教育学、社会学专场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等。曾获得江苏省职教科研先进个人、常州市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
崔景贵,1968年12月生,江苏海安人,现任江苏理工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心理教育研究所所长,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二级)、博士后、博导(兼)。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2016年),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省重点(培育建设)一级学科教育学学科带头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职业教育心理学”主持人,省高校精品课程“心理教育学”主持人,莱比锡大学(德国)高级访问学者。
在《教育研究》等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20余部,主编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丛书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教育学一般课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等20多项。30多项教学、科研成果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省教育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受聘担任中国职教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江苏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基地主任、首席专家,省职教学会副会长、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省终身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常州市社科院积极教育学研究中心主任等。荣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高校教学名师”“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省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省优秀团干部”“省新长征突击手”“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个人”“省科协首席专家”等称号。
本书特色
职教教师的培养培训一体化研究为我国的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具有填补空白的作用。
本书对职业教育领域的教师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为教育领域的专业研究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职教教师教育体系的问题与改革
第一节 理性审视职教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科学构建现代职教教师教育体系
第三节 全面深化职教教师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第二章 现代职教教师教育的意蕴与架构
第一节 现代职教教师教育的基本意蕴
第二节 现代职教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向
第三节 现代职教教师教育的理想架构
第三章 现代职教师资队伍的治理与建设
第一节 现代职教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第二节 现代职教师资队伍的法治化建设
第三节 现代职教师资队伍的制度化建设
第四章 职教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范式与模型
第一节 职教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挑战
第二节 职教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范式融合
第三节 职教教师专业素质的模型建构
第五章 职教教师教育专业标准的现状与开发
第一节 职教教师教育相关标准的辨析
第二节 职教教师教育专业标准的现状分析
第三节 职教教师教育专业标准的开发策略
第六章 职教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反思与标准
第一节 职教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职教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问题反思
第三节 基于专业标准的职教教师专业发展
第七章 中职软件类专业教师标准研制的实践
第一节 中职软件类专业教师标准的制定背景
第二节 中职软件类专业教师标准的制定依据
第三节 中职软件类专业教师的培养标准与质量评价
第八章 中职应用化学类专业教师标准研制的实践
第一节 中职应用化学类专业教师标准的研制
第二节 中职应用化学类专业教师标准的制定
第三节 中职应用化学类专业教师标准的基本内容
第九章 “双师型”职教教师培养培训的现状与提升
第一节 “双师型”职教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调查
第二节 “双师型”职教教师培养培训的技术学反思
第三节 “双师型”职教教师培养培训的技术学路径
第十章 “双师型”职教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的系统规划
第一节 “双师型”职教教师培养培训机制的一体化
第二节 “双师型”职教教师培养培训模式的一体化
第三节 “双师型”职教教师培养培训课程的一体化
第四节 “双师型”职教教师培养培训师资的一体化
第十一章 卓越职教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的教学设计
第一节 职教教师培养培训过程的教学问题
第二节 卓越职教教师培养培训的教学理念
第三节 卓越职教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的教学设计
第十二章 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的基地建设
第一节 国家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的概况
第二节 职教师资培养培训重点建设基地的案例探析
第三节 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的校外实践教学
第十三章 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的企业实践
第一节 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企业实践制度的变迁
第二节 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政策执行情况的调查
第三节 企业参与职教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实践的策略
第十四章 职技高师职教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的模式建构
第一节 职技高师职教师资服务能力的实证研究
第二节 职技高师职教教师教育实践的问题反思
第三节 职技高师职教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的模式建构
第十五章 综合性大学职教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的模式建构
第一节 综合性大学职教教师培养培训的发展现状
第二节 综合性大学职教教师培养培训的问题分析
第三节 综合性大学职教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的模式建构
第十六章 职业教育教师一体化培养机制的协同建构
第一节 职教教师一体化培养机制的内涵解读
第二节 职教教师一体化协同培养的价值诉求
第三节 职教教师一体化培养机制的协同建构
第十七章 职业教育教师一体化培训体系的实践建构
第一节 国家级职教师资培训工作的现状分析
第二节 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素养提升培训有效性研究
第三节 江苏职业院校教师培训一体化的实践探索
主要参考文献
节选
第二节 科学构建现代职教教师教育体系
专业化成为世界教师教育的共同追求,专业化取向是职教教师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职教教师教育发展取向面临着三大冲突:定向型与非定向型制度之分,学术性、师范性与技术性定位之争,职前培养、入职教育与职后培训体系之裂。而一体化的职教教师教育体系、整合化的职教教师教育结构、本土化的职教教师教育制度是专业化取向职教教师教育的基本架构(见本书第二章)。我们要科学认识当前职教教师教育发展大局和创新格局,深刻领会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新理念、新态势,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等的新要求,学习借鉴职教教师教育改革的先进经验,重点提升职教教师教育教学的质量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形成现代职教教师教育的操作体系和实施方案。
一、构建职教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范式
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一体化是基于职教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视角,对教师进行纵贯职前到职后的培养培训过程。它包括培养培训目标、内容、方式、路径的连贯性、递进性、整体性和系统性。我们要遵循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特点与规律,从系统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教师教育理论、终身教育理论等视角,以职教教师教育机构设置一体化、课程改革一体化、管理创新一体化等为要素,对职教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进行系统设计和范式建构,形成相对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与操作范式。从政策法规制定、责任分担机制、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系统管理制度等方面,探讨职教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的保障机制。从内涵、特征、功能定位与价值选择等角度,对职教教师培养培训体系进行理论探讨,突破固有的职前教师教育学科模式的传统,初步建立理论框架。在理论建构的基础上,用典型案例探索职教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的实践范式,既要形成有解释力、指导性的理论框架,又要提出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行动策略,为职教教师科学设计终身教育体系,创造职教教师培养培训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以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为目标,以完善教师培养制度和继续教育制度为重点,以创新教师培养培训校企合作机制为突破口,加快构建内容完备、特色鲜明、管理规范、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体系框架,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整体水平,更好地满足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需要,满足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
二、完善卓越职教教师培养专业标准
大力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成为当前职教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高校与行业企业、中等职业学校的协同培养机制,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一批素质全面、基础扎实、技能娴熟,能够胜任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卓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这为职教教师教育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今后一段时间,职教师范生培养的工作重点,应放在进一步优化调整全国职教师范教育结构,提高职教师范类专业准入门槛,加强培养质量管理,逐步实现全国职业师范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加强职教教师教育教师自身队伍建设。制订职教教师专业标准的学理性框架,探究职教教师培养模式建构的逻辑起点与理论基础,构建基于行动导向的职教教师培养模式,主要包括标准体系、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体系与组织结构模式等。可以选择机械、电子、汽车、财务管理和软件工程等职教师范类本科专业,就如何达成国家职教教师教育标准要求,实现“双师型”职教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提出解决方案。要高度重视职教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充分整合职教教师教育资源,正确处理应用型专业人才与职教专业师资培养的关系,针对职教教师培养的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深入研究职教师资专业成长规律和发展趋向,从模块化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变革、招生选拔改革、培养方案制定、教师共同体建设、考核评价机制完善等方面,以更加务实的创新举措,全面深化、分类推进职教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升职教教师教育的层次,建设互联网+卓越职教教师教育行动计划,建立健全现代职教教师教育的体制机制。
三、创新职教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是职教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职教教师教育理论应用于职教教师教育实践的中介环节和桥梁。职教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系统,具有丰富的实践内涵,正在走向多元分化。职业技术高师和综合大学中的教育学院或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可以在本科阶段试行“3+1”模式,并向“4+1”的双学位,或“4+2”的本硕连读,“4+3”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发展。一般认为,经过“4+2”或“4+3”模式毕业的学生,将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师理念与技能比较到位的复合型、研究型和比较有发展后劲的职业教育专业人才。我们应该从变革培养对象、培养体制、培养主体与培养过程等模式要素入手,建构多元共生与开放互动的职教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实现职教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更需要创新高层分段的职教教师教育培养制度,创优实践应用的职教教师教育教学过程,创建职能独立的职教教师教育专业机构。
四、强化职教教师企业实践工作机制
参加企业实践,是职业院校教师完善其知识能力结构,促进其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积极探索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规律、特点和路径,厘清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内涵、职责与功能,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理论依据等基本理论问题。借鉴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国际经验,区别分析中职和高职,从政府、职业院校和企业三个层面,提出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设计框架和若干政策法律。如制定促进企业参与职校教师企业实践的政策法规,出台落实职校教师企业实践政策法规的实施办法,为职校教师开展跨区域的企业实践提供基本条件,完善职校教师企业实践的考核监管机制等举措。
五、构建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工作体系
根据高职院校教师培训体系构建这一目标,按照“资料采集→实证分析→问题评价→原因分析→理论创新→完善结论”的技术路线开展探索实践。结合国内外高职教师培训的实践经验与效果,分析高职教师培训市场需求、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影响高职教师培训效果的各个因素,提出高职教师培训工作体系构建的原则,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制度、基地建设、项目实施与经费保障等。在“十三五”期间要探索高职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在全国遴选一批高职教师培训重点建设基地。积极探索培训项目模块化和培训学分制,培训项目由不同模块组成,教师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适合自己需要模块参加培训;不同培训项目或模块对应相应学分,完成规定学分即完成培训任务。改变培训方式,将集中面授和网络培训相结合(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相结合);到承担培训任务学校培训和送培上门相结合。加强培训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使得部分未能参加培训的教师也能获得相关培训的电子稿资料,如培训课程的授课课件、网络课程内容等。按照精细化、个性化、专业化和主动性的原则,在完善培训制度、优化培训项目和加强培训过程管理上做出更积极的改进。
六、健全“双师型”职教教师教育制度
按照“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求,全面总结并推广各地先进经验,为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提供决策咨询,从而整体推进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我们认为,“双师型”职教教师的专业化标准是“一全”(全面的职业素质)、“二师”(“经师”和“人师”的有机统一)、“三能”(能够进行教育教学,能够指导专业技能训练,能够进行科学研究和课程开发)和“四证”(毕业证、技术技能等级证、教师资格证和继续教育证)。借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的经验,着眼于整体推进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教育体系改革,分别从政府、职业院校、企业和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等视角,完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教育制度的若干政策。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依托高水平职业院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一批“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和高职院校教师“访问工程师”进修制度,推进职业院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到2020年,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比分别达75%、85%以上,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均达25%左右。全面推进职教教师教育制度的创新,其核心目标就是:建立以职教教师专业化为导向,以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和培训证书制度为核心,体系开放灵活,培养培训一体化,教师发展终身化,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多元竞争,社会监督与行业自律相结合,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保障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教教师教育制度。
职教教师存在的诸多问题引领着职教教师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发展方向,要求创新职教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创新职教教师教育学位制度,创新职教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创新职教教师教育职后教育体系等。应该强调的是,职教教师教育的变革与创新绝不仅仅在于形式或名称上的改变,其实质应该着眼于整个教师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着眼于实现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着眼于更好地为社会培养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并最终实现“让每个教室都拥有最优秀、更专业的教师”的职业教育理想。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关键,不是单纯的内容、技术或者程式改变,而是更深层次的理念变革与发展路径的抉择,对于现代职业教育和教师教育发展的影响必定是深刻且久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