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帆著
页数:284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07
ISBN:978710005448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该书以全新的视角勾勒出“行政”一词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轨迹。并以史为据,对目前学术界的争论热点提出了新的看法,反映了我国的行政研究在这一阶段的特点和趋势。
本书特色
本书整理归纳了“行政”一词从先秦到清代前期的传统含义及用法,考证了19世纪末“行政”一词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原因,并将主要研究集中于近现代之后,本书不是一般的行政学说史或行政学发展史,而是一部“行政”概念发展史。
目录
节选
bsp; 序
张帆的硕士论文《“行政”史话》,经过两年多的修改,即将由商
务印书馆正式出版,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
行政学在中国已经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国内学术界在行政
学研究的许多领域已经取得了卓著的成果,而这些成果对完善现
实层面的政府管理也起到了实质性的推动作用。然而,在行政学
研究中却存在着某些基础性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梳理与总结。例
如,对于行政学科的基础概念——汉语“行政”一词的起源及变迁,
国内尚没有系统翔实的研究。目前,同是研究行政现象及行政规
律的学问,国内却有“行政学”、“行政管理学”、“公共行政学”、“公
共行政管理学”及“公共管理学”等多个称谓与之对应,由此造成了
很多理解上及交流上的不便。一直以来,“Public Administration”在
我国都被译成“公共行政(学)”。但是,上世纪末我国引入的
MPA,即“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位”(Master 0f Public Administration),
却将”Administration”译成了“管理”。随着“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
设置,“公共管理学”与“行政学”、“行政管理学”或“公共行政学”的
关系问题,更是成为学界新一轮的争论热点。目前,国内涉及
“Public Administration”的翻译问题或学科设置问题的研究虽多,但
往往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不能结合“行政”概念及学科的发展
历史进行分析,二是过分倚重国外研究而不能结合本国实际。
张帆自本科至博士,一直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就读,于政
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方面有着相当扎实的基本功。而辅修德语,留
学日本东京大学的经历,又使她精于英语、德语和日语,能够很好
地掌握并运用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及第一手材料。张帆撰写硕士论
文时,学界就“公共管理”的翻译问题与学科设置问题正展开激烈
争论,为了寻找新的论据,她决定以历史的眼光,逐步理顺“行政”
概念在中国的发展脉络,并从历史的角度重新界定“行政”及相关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重新阐释这些概念之间的关联。
由春秋战国至21世纪,“行政”这一概念,在中国已存在将近
三千年。《“行政”史话》一文整理归纳了“行政”一词从先秦到清代
前期的传统含义及用法,考证了19世纪末“行政”一词从传统到现
代的转变原因,并将主要研究集中于近现代之后,这与我国行政学
科的发展是基本一致的。虽然该论文不是一般的行政学说史或行
政学发展史,而是一部“行政”概念发展史,但是无论在哪个历史阶
段,“行政”概念的变迁与我国行政学科的发展都是彼此交织的,
“行政”一词含义及用法的变化,总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行政学在
学科定位、学科边界以及学科内容上的发展。也正是在这个意义
上,该论文所涉及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目前我国行政学界
所面临的难题,甚至在某些方面,反映了整个中国社会所面临的
“传统”与“创新”问题。
该论文对“行”、“政”的传统含义和用法,“行政”一词从传统含
义到现代含义的转变,“行政”一词在日本的使用及传人中国等资
料的梳理,大概是至今有关“行政”研究中最为详尽的。而从“行
政”概念人手,对“行政学”与“行政管理学”的兴起与发展进行分析
和评论,在目前的“行政学”研究中也是较为新颖的。此外,该论文
以史为据,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行政”概念的争论,尤其是
世纪之交由“公共管理”的翻译问题所引发的争论,提出了自己独
特的见解,这对消弭学界就“公共行政”、“公共管理”等概念在理解
及使用上的混乱,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当然,描述历史是较为容易的,从历史中汲取经验,用以指导
将来的行动则是十分困难的。张帆的这篇论文(现在应该说是一
部专著了),对于“行政学”这一门学科来讲,只是一个基础性的研
究工作。希望张帆在本书出版之后,能虚心听取各方专家的意见,
并以此研究为基础,继续深入挖掘材料,提升理论高度,把自己的
研究推向更高更深的层次。
陈庆云
2007年2月27日
第三章 “行政”一词在日本的
情况及其传入中国
既然具有现代含义的“行政”一词,极有可能是由日本输人中
国的,那么考察“行政”一词在日本的出现背景及演变过程就显得
十分必要。
第一节 日语“行政”一词的出现
(一)日本的西学研究
西(洋)学在日本江户时代后期的学术中占有特殊地位。①至
19世纪中期,日本已经积累了约一百年的兰学历史。所谓兰学,
是指江户中期至幕末开国以前关于西方学问、技术或西欧形势的
知识及其研究。②由于当时的学习主要以荷兰语为媒介,所以统
称“兰学”。1853年美国以军舰叩开日本国门。幕府开始全力扶
植以西方近代军事科学及相关学科为主要内容的洋学。诸藩也纷
纷招聘兰学家从事兰书翻译及兵制、装备的改革。①随着与西方
接触的扩大及深入,兰学逐渐扩展到以西方社会科学为主的幕末
洋学。幕末洋学的知识来源亦从荷兰语书籍逐渐扩展到英、法、
德、俄等多种语言的著述。②
1856年幕府启用国内洋学家创立洋学基地,成立了综合研习
洋学的机构“蕃书调所”。1863年“蕃书调所”改称开成所。③开成
所是当时日本规模最大的洋书收藏中心,仅1953年在东京上野图
书馆发现的盖有“蕃书调所”、“开成所”等印记的洋书就达3500
册。④与此同时,幕府还聘请大批欧美专家讲学。自1855年开办
海军讲习所到1868年,全国包括各藩延聘的外国专家共212人。⑤
不仅如此,幕府还将国人送往欧美,实地考察。自1860年幕府首
次派出赴美使节团至1867年仅8年时间内,遣往欧美各国的使节
团共有6个,加上1862年派往荷兰的留学生15名,派出总人数约
300人。⑥作为幕府最早留学生的津田真道(1829—1903)和西周
(1829—1897)等人,在荷兰莱顿大学学习法理、国际法、国法学、经
济学、统计学、哲学等课程。⑦留学归国后,即在开成所开设了社
会科学各科,包括法理、国际公法、经济、统计等,使开成所成为人
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心。①
1861年,担任“蕃书调所”助教的加藤弘之(1836—1916)撰写
了《郑卿》(《邻草》)一书。该书假借邻邦中国(清)改革论之名,用
问答体的形式介绍了世界上的四种政体,即君主专制、君主立宪、
贵族专权和共和制,②提出了“上下分权之政体”③即君主立宪政
体。在当时的书籍中,这本书最正确地记载了欧美的制度、宪法、
国会、王权及其相互关系。④1866年福囗谕吉(1834—1901)撰写
了《西洋事情》,全面介绍欧洲各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此书
发行15万册,深受读者欢迎。⑤1873年(明治六年)6月,福囗谕
吉、津田真道、西周、加藤弘之等启蒙思想家组织了日本第一个学
术团体“明六社”,为了“以卓识高论唤醒愚民”⑥,而开始全面、深
入地介绍西方社会的近代思想与政治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