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熊贤君著
页数:608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10724557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国近代教育专题史论丛》既是学术著作,又可作为高等学校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使用。其编辑出版的宗旨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我国近代教育发展史进行专题的、个案的深入探讨,以促进教育史学科研究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为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丰富的思想源泉,并为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以科学性、前沿性的标准,从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视角,着重探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社会教育、乡村教育等创建和发展的基础和背景,考察其发展的历史轨迹与脉络,评析产生重要影响的事件、活动、社团和著作,总结代表人物的思想与贡献,并联系当前实际,从近代教育发展趋势中吸取经验教训,得到有益的启示。
作者简介
熊贤君,1957年生,湖北麻城人。1978年春考入华中师范大学,先后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历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现任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和学前教育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第四、第五届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常务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个人专著有《中国教育管理史》、《雕龙刻凤盼成器——皇子教育》、《中国女子教育史》、《深圳教育史》、《近现代中国科教兴园启思录》、《俞庆棠教育思想研究》、《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二人合著有《中国教育发展史》、《晏阳初教育思想研究》,主编有《湖北教育史》(上下卷),二人联合主编有《香港教育史》(内地简体字和香港繁体字版)、《从湖北看中国教育近代化》等。多部著作获省部级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奖。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杂志上发表教育学术论文百余篇。
本书特色
《中国近代教育专题史论丛》既是学术著作,又可作为高等学校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使用。其编辑出版的宗旨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我国近代教育发展史进行专题的、个案的深入探讨,以促进教育史学科研究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为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丰富的思想源泉,并为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以科学性、前沿性的标准,从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视角,着重探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社会教育、乡村教育等创建和发展的基础和背景,考察其发展的历史轨迹与脉络,评析产生重要影响的事件、活动、社团和著作,总结代表人物的思想与贡献,并联系当前实际,从近代教育发展趋势中吸取经验教训,得到有益的启示。
目录
第一章 中国传统的教育行政
第一节 古代中央教育行政
一、汉魏时期中央的教育行政
二、隋唐以后中央的教育行政
第二节 古代地方省级教育行政
一、宋代以前的地方教育行政
二、宋代提举学事司之设
三、明清学政的设置
第三节 古代地方府州县教育行政
一、设乡州之长掌教化
二、“设三老以掌教化”
三、府州县教授、教谕诸官之设
第二章 近代新型教育行政的草创
第一节 学部的诞生
一、新型学校的发荣滋长
二、新型官学机构一一学部的诞生
三、学部的机构和官制
四、经费筹措与部员待遇
五、教育行政职能的践履
第二节 清末省级教育行政
一、省学务处设立
二、省学务处内部机构与职能
三、提学使与学务公所职官素质要求
四、新型省级教育行政的履职行动
第三节 府州县教育行政
一、劝学所的设置
二、劝学所的职责权限
三、劝学所职员任职资格与选聘
第四节 辅助与中介机构:教育会
一、各省教育会、总会的成立
二、府州县教育会的设立
三、各省教育总会联合会的组织
四、中央教育会的成立与活动
第三章 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的教育行政
第一节 教育部的成立
一、废学部成立教育部
二、教育部的机构设置
三、教育部的行政职官
四、教育部的主要兴革
五、北京政府教育行政的纷乱
六、首任教育总长的建树
第二节 省教育厅和教育司的设置
一、摇摆不定的省级教育行政机构
二、省级教育行政职官及其职能
三、省级视学制度
四、省教育行政的兴革
……
第四章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至抗战爆发时期的教育行政
第五章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教育行政
第六章 革命根据地的教育行政
附录 日伪政权教育行政的演变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