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罗艳艳
页数:190
出版社:郑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6455622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十三五”高等教育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多媒体融合创新教材。供护理、助产、相关医学技术类等专业使用.
目录
第一节 人文概述
一、人文与人文学科
二、护理人文关怀
三、护士人文修养
第二节 加强护士人文修养的意义
一、加强护士人文修养是适应整体护理理论的需要
二、加强护士人文修养是适应社会和医疗事业发展的需要
第三节 护士人文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转变护理服务理念
二、加强人文知识的教育
三、投身护理实践
第二章 社会学基础
第一节 社会学概述
一、社会
二、社会学
三、社会学与护理
第二节 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
一、社会群体
二、社会组织
第三节 人的社会化
一、社会化概述
二、社会化方法
第四节 社会分层与流动
一、社会阶层
二、社会流动
第五节 社会工作
一、社会工作概述
二、护士与社会工作
第三章 文化学基础
第一节 文化学概述
一、文化与文化学
二、文化修养
第二节 多元文化
一、文化的特征
二、多元文化
三、文化与人
第三节 东西方文化与护理
一、东方文化与护理
二、西方文化与护理
三、东西方比较文化与健康
第四节 护理文化
一、护理文化概述
二、构建新时期的护理文化
第四章 美学基础
第一节 关学概述
一、美的起源与产生
二、美的本质与特征
三、美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四、美学与美育
第二节 美的形式和范畴
一、形式美的实质
二、形式美的构成要素
三、形式美的组合规律
四、美的基本范畴
第三节 美的基本形态
一、自然美
二、社会美
三、艺术美
四、科学美
第四节 护士的审美素质
一、护士的审美修养
二、护理审美评价
第五节 护理工作中的美学应用
一、护士的职业形象美
二、护士的职业人生美
第五章 人际沟通
第一节 人际沟通概述
一、沟通
二、人际沟通的基本要素
三、人际沟通的种类
四、人际沟通的层次
五、治疗性沟通
六、人际沟通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护士的非语言沟通
一、非语言沟通的概念
二、非语言沟通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 护士的语言沟通
一、护士应具备的语言修养
二、护士的语言沟通技巧
第四节 护士的有效沟通
一、常用的沟通技巧
二、特殊情境下的沟通技巧
第六章 护理礼仪
第一节 礼仪概述
一、礼仪的内涵
二、护理礼仪概述
第二节 护士职业礼仪
一、护理人员的仪态礼仪
二、护士的举止礼仪
三、护士的服饰礼仪
第三节 护士形体训练
一、形体训练的内容
二、形体训练的目的和意义
一、柔韧、力量、平衡素质练习
四、芭蕾的脚位与手位练习
第七章 公共礼仪
第一节 交接礼仪
一、会面礼仪
二、邀请与约会礼仪
三、通信礼仪
四、馈赠礼仪
五、服饰礼仪
第二节 公共场所礼仪
一、交通礼仪
二、餐饮礼仪
三、文化场所礼仪
第三节 求职礼仪
一、概述
二、书面求职礼仪
三、面试求职礼仪
四、网络求职礼仪
第八章 华生人性照护理论在护理人文关怀中的应用
第一节 人性照护理论概述
一、照护的词源与内涵
二、人性照护理论的来源及简介
三、人性照护的人文价值
第二节 人性照护理论基本内容
一、人性照护理论的基本假说
二、10个关怀照护性要素
三、对护理学核心概念的诠释
第三节 人性照护理论的应用
一、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二、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三、在护理研究中的应用
第九章 叙事医学理论的内涵与应用
第一节 叙事医学理论概述
一、叙事医学的词源与简介
二、叙事医学的人文价值
第二节 叙事医学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叙事医学的基本形式
二、医学叙事特征
三、叙事医学能力的提升
第三节 叙事医学理论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一、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二、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第十章 护士的科学思维与信息素养
第一节 护士的评判性思维
一、评判性思维概述
二、评判性思维技巧
三、护士评判性思维的培养
第二节 护士的创造性思维
一、创造性思维概述
二、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
三、护士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第三节 护士的信息素养
一、护理信息学概述
二、护士信息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节选
《护士人文修养(供护理、助产、相关医学技术类等专业使用)/“十三五”高等教育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二)中国文化特征与核心价值观 1.中国文化的特征 (1)延续性自从有了人就开始了文化的创造。中国文化从肇始阶段就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而基本独立发展,经过漫长的历史年代不断自我完善,于坎坷跌宕中创新发展,虽多有曲折和磨难,却从未中断。中国文化成为古代东方文化的典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在世界文明古国中,诸文明民族创造的文化大都经历过较大的起伏。曾经辉煌一时的古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于两千年前遭毁灭性打击而趋于黯淡;曾雄踞南亚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文化被亚利安人摧毁;美轮美奂的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也曾因外族入侵而毁灭殆尽;创造过绚丽多姿的玛雅文化也掩埋于中美洲的丛林中。唯独中国文明是个例外,它始终未曾中断,是世界上“连续性文化”的典范。 (2)统一性中国文化是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中华文化为中心、囊括各民族绚烂多彩文化的统一体。中国文化所产生的农业——宗法社会具有坚韧的凝聚力量,伦理型范式具有强大的习惯势力,坚守自身传统和体系,具有很大的凝聚力,使中国文化不断调节发展轨迹,顺应时势变迁,在中国历史发展的任何阶段都不曾被分裂和瓦解过。 (3)开放性中国古代文化虽然长时期领先于周边各国,但它并没有自我封闭,而是不断吸纳国内各民族和其他民族、国家的文化精华,在博采众长中走向雄伟辉煌的,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4)多样性中华民族栖息繁衍的东亚大陆,幅员辽阔,腹里纵深,有广阔的回旋余地,适宜的气候,丰富的自然资源。但中国的西北阻隔于纵横数千公里的荒漠和延绵起伏的山地与雪峰,其北部东北部是广漠无垠的蒙古大草原和西伯利亚原始森林与北极冰原,其西南耸立着被称之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冰川林立,中国的东部是浩瀚的太平洋,从东北到东南,海岸线一万多千米。中国文化是在这种特殊的地理条件下,半封闭的环境里,主要由以汉族为主的国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在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交往中,通过迁徙、和亲、互市等方式,互摄互补,彼此交融。 (5)包容性中国文化中的精髓,如汉字、儒学经典、典章制度、礼法制度,以及农业手工业技艺等都曾久远地影响周边,东亚与东南亚许多国家都被纳入“汉字文化圈”或“汉文化圈”的范畴(又称儒学文化圈),这种文化上的“高势位”并不影响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吸收。来自南亚的佛教自汉代传人中国后影响日广,魏晋隋唐以降,日渐中国化,与儒学和易学相交融的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如华严宗、天台宗、禅宗更受中国士人的欢迎。到了宋代,儒佛道互摄互融,创建了完全中国化的新佛学、新儒学——宋明理学。这种对外来文化吸收和改造能力的强盛,是其生命力旺盛的生动体现。 (6)群体本位在中国,“忠”“孝”是相通的,对个人而言,在家应为孝子,出外则尽忠,在国家危急,忠孝不能两全时,则以忠为重;对国家而言,则“求忠臣于孝子之门”。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际,总有一批仁人志士慷慨赴国难,不惜“舍生取义”,马革裹尸。历史上,“精忠报国”的岳飞,“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闻鸡起舞”的祖狄,不辱君命持节牧羊的苏武等就是其中的典范,他们都曾从传统思想中吸取积极的思想营养,先国后家,先人后己,他们是民族的脊梁,彪炳千秋的民族英雄。 (7)中庸之道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儒家的思想,中庸之道是儒家倡导的重要主张之一。中庸之道实际上是以平和稳定为旨趣的农人和农业自然经济的产物。中庸尚调和,主平衡,反对走极端,提倡择两用中。中庸之道被认为是中国式的智慧特征,体现在政治上裁抑豪强,平均权力和田产;体现在文化上,则是在多种文化相汇时,能异中求同,求同存异;体现于风俗,则不偏不颇,同于一体。 (8)务实性中国农业民族务实的精神、务实的性格体现在许多方面,文化上重人生、讲人世的人文传统尤为重要。中国人虽然敬宗祭祖极为隆重,宗法制度极为严密,但对鬼神则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孔子罕言鬼怪的思想具有代表性,相信人是万物之灵,人是世间最宝贵的东西。儒家强调现世的功名,把通过正常途径获取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作为终生奋斗的目标,鄙视投机取巧和玩弄阴谋诡计的小人,体现了中国人重现实重人事的精神。 2.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中国文化中,以“和”为本的宇宙观,以“和”为善的伦理观,以“和”为美的艺术观,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和谐,是中国古人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意识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一种理想状态,是万物生生不息、繁荣发展的内在依据。以家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生产组织形式,依靠协作性生产进入农耕文明,促进了中国先民和谐价值观的产生;以血缘、氏族为纽带,社会组织进一步发展,治理水患、兴修水利等社会公共工程客观上要求中国形成宗法制国家形式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理念,和谐思想进一步深化;政治上的“大一统”,经济、文化的交流互补,中华民族的形成既是各民族相互依存、长期融合的结果,也进一步丰富、发展着和谐思想。宇宙万物是大化流行的整体,自然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而且有至善至美的品格,这种有情的宇宙观促进了中华文明“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价值观的形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