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红主编
页数:219页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30520516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研究1-6岁的学前儿童学习数学初步知识的认知特点以及如何对学前儿童进行数学教育, 幼儿园教师如何组织数学教育活动, 本书分为八章, 其中包括: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学前儿童数概念与数运算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学前儿童测量与比较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等。
作者简介
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曾参编《学前儿童数学活动设计》等书。
目录
第一节 关于数学的认识
第二节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及其任务
第三节 学前儿童数学学习的特点
第二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第一节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
第二节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
第三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途径
第二节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方法
第四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第一节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过程
第三节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第五章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学前儿童关于集合概念的学习与活动设计
第二节 学前儿童关于分类概念的学习与活动设计
第三节 学前儿童关于模式概念的学习与活动设计
第六章 学前儿童数概念与数运算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学前儿童关于数概念的学习与活动设计
第二节 学前儿童关于数运算的学习与活动设计
第七章 学前儿童测量与统计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学前儿童关于量的概念的学习与活动设计
第二节 学前儿童关于统计概念的学习与活动设计
第八章 学前儿童空间与时间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学前儿童关于几何形体概念的学习与活动设计
第二节 学前儿童关于空间方位概念的学习与活动设计
第三节 学前儿童关于时间概念的学习与活动设计
参考文献
节选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与活动指导》: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分类结构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从深度上体现了目标体系的有序性,而分类结构则在广度上体现了目标体系的有序性。虽然目标分类的角度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作为一个最终要由教育实践者来具体实施的目标体系,在进行分类时必须要考虑到可理解性、可把握性和可操作性。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不同角度来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进行分类。 1.按心理活动的不同领域来分 目标具有导向的作用。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分类应涵盖儿童发展的各个领域,且各领域间要注意平衡,既不能偏重某一方面,也不能遗漏某一方面,最终为促进儿童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布鲁姆曾经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一书中以心理活动的不同领域作为分类的出发点,把教育目标分为三大领域:认知领域,包括知识的掌握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情感领域,包括兴趣、态度、习惯、价值观念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动作技能领域,包括感知动作、运动协调、动作技能的发展。每一领域又按其性质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分为若干层次。据此,我们可以把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分为认知、情感与态度、操作技能三个方面。在认知领域中,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主要包括帮助儿童学习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积累生活的经验和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在情感和态度领域中,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儿童对数学活动的兴趣、良好的参与活动的态度、习惯及健康的人格等;在操作技能方面,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主要包括正确操作和使用材料的能力及习惯。 2.按数学教育的不同内容来分 以数学活动的不同内容为分类的出发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包括:集合与分类、模式与排序、数概念与运算、比较与测量、几何与空间等方面。从这个角度来组织和表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有利于教育者选择具体的教育活动材料、教育活动内容、教育活动形式及教育活动的组织、领导方法。 (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可以分解为数学教育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和数学教育活动目标三个不同的层次。它体现了全面发展的任务在儿童数学学习具体的中、短期发展要求,它能使教育最终目标得以落实,并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发展。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是学龄前儿童数学教育总的任务要求;年龄阶段目标,一般以小、中、大班为界,指一年内的阶段发展目标;而教育活动目标既可作为“系列活动”目标,作为一组需要连续地逐步达到的目标,也可视作“独立活动”目标,就是指在一次教育活动中所应追求的主要目标。 教育目标具有不同的层次,因而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目标采用不同的表述方法。关于数学教育目标的表述,可以从《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一系列纲领性文本出发,方向性、概括性、原则性地指明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应涵盖的内容、范围以及对儿童发展的期望;而年龄阶段目标和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则可以表述得更为具体从而具有可操作性。布鲁姆认为,一个恰当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该具有两个特征:必须详细说明目标内容;应当用特定的术语描述教学后学生应能做的而以前不能做的作为。①他提供的这一关于目标表述的“模型”可以为我们思考低一级层次目标的表述提供借鉴;在对阶段目标和具体活动目标表述的过程中,要求表述要明确,与上层目标的关系要密切,要比较直接;目标的涵盖面要广,应包括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操作技能和情感态度方面的学习;目标要有代表性,每一条均是单独的内容,不要有交叉重叠;不宜将手段写成目标。②确实,教育目标的确定和表述已经被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而被关注。由此要以看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层层的具体化而逐步落实到每一个教育环节和层面上去的。因此,教育者在整个教育实践过程中,都必须依据不同的教育目标,逐步地加以实现,即通过低层次目标的实现逐步达到高层次目标的实现。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内容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反映了教育目标的纵向结构,体现了目标体系在深度上的有序性。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一般包括三个层次:数学教育总目标、年龄阶段教育目标和教育活动目标。一般来说,目标层次越高,其抽象概括性越高,但可操作性越低;而目标层次越低,其抽象概括性也越低,但可操作性高。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总目标 2001年7月由教育部颁布并试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规定了科学领域的总目标: 第一,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第二,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第三,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第四,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第五,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2012年9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科学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分为“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两个部分。在“数学认知”中,对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提出了三条总目标,即“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 综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有关幼儿数学教育目标的思想。我们认为,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可包括以下三方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