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夏书章与中国公共管理学

封面

作者:朱正威,马骏主编

页数:174页

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30606307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详细介绍中国MPA之父夏书章教授对中国公共管理学的发展推动的过程, 并将夏书章教授的学术思想、学术精神贯穿于整个介绍之中。旨在通过该书对夏书章教授与中国公共管理学的联系进行全面的梳理, 同时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科指出可供参考的路径与发展方向。

作者简介

朱正威 男,1960年6月生,上海市人。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在西安交通大学获学士学位,1987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获硕士学位, 2009年(师从夏书章教授)在中山大学获博士学位。1982年起在西安交通大学任教,曾任社会科学系副主任、MPA教育中心主任、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兼党委书记等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4年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以及 第二批“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马骏 男,199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政治学系行政管理专业,获法学学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行政学研究所,获法学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美国 University of Nebraska at Omaha 公共行政学院,获公共行政学博士学位。1995—1998年,任教于中山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讲师;2002年至今,任教于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先后任副教授和教授。2012年获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4年获得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主要研究公共预算与财政管理、公共管理、国家建设、财政史、行政史、财政社会学。2004—2013年,先后担任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行政管理学系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院长。2006年至今,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目录

上编 夏书章 的学术道路与学术品格
第一章 求学与学术成长
第一节 接受中小学教育
一、中小学阶段
二、辍学阶段
三、高中求学阶段
第二节 从中央大学到哈佛大学
一、艰辛求学路
二、赴美求学
第三节 从教生涯的开始
第二章 求索与学术追求
第一节 经历课程改革
第二节 院系调整中的思考
第三节 遭遇十年“文化革命
第三章 求真与学术青春
第一节 致力于恢复重建政治学、行政学
第二节 推进行政管理学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一、行政管理学骨干力量的培养
二、行政管理学教科书的编制与专业设置
三、西方现代行政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引进与借鉴
四、行政管理学会的筹建
第三节 拓展公共管理学科的新领域
一、理论拓展
二、方法拓展
三、MPA教育推动
第四章 夏书章的学术精神与品格
第一节 负重前行、独立严谨的学术精神
第二节 谦和宽厚、匡助后学的学者风范
第三节 国际视野与本土化相结合的学术追求
第四节 理论性与实践性高度统一的学术品格
中编 夏书章与中国公共管理学的重建与探索
第五章 夏书章与中国公共管理学的重建
第一节 重构中国公共管理学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一、重建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坎坷历程
二、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内容与学科体系
第二节 重建中国公共管理学的教学队伍
一、开展短期培训
二、建立专业基地
三、中国首届MPA班
四、身体力行,教书育人
第三节 组建中国公共管理学的学术共同体
一、筹建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二、指导学术杂志的发展
三、助力其他学术团体的发展
四、激励新一代公共管理学者
第六章 夏书章对中国公共管理学科体系的探索
第一节 确定公共管理学科体系的基调
一、强调社会主义大管理的概念
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学科建设指导思想
三、坚持密切联系中国现实国情
四、强调要批判地引入国外先进行政学理论
第二节 梳理公共管理学科体系的脉络
一、深化公共管理学的内涵
二、拓展公共管理学的外延
三、阐明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重点
四、规范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拓展公共管理学的分支学科
一、市政学
二、人事行政学(或称“人事管理学
三、高等教育管理学(或称“高等教育行政学
四、知识管理
五、行政成本与廉政建设
下编 夏书章学术思想的传承与拓展
第七章 直面真实问题的行政学品格
第一节 问题意识与公共管理学的重建、发展
第二节 中国情境下的真实问题
第三节 根植中国问题的方法论启示
第八章 坚持公共管理学的中国话语
第一节 传统文化资源与中国公共管理学的叙事基础
第二节 国家治理变革中的公共管理学建构
第三节 地方性与全球化相结合的知识生产
第九章 夏书章的学术探索对我们的启发
第一节 治国理政与公共管理学科的定位
第二节 范式整合与学科成长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公共管理学需要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一、执政党的制度体系对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影响
二、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价值形态与中国公共管理的价值理性
三、公共治理中的社会主义民主发展
四、政府职能转变中的制度创新与理论建构
五、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国家-社会”关系
六、合作治理的逻辑、路径与制度供给
七、人类命运共同体思维中的比较公共管理学
结语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夏书章与中国公共管理学》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40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