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教育研究方法

封面

作者:编者:朱德全//李姗泽|总主编:易连云

页数:269

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

ISBN:978756215448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教育研究方法》是“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教材建设·教育学”的一个分册。全书共分为九章,分别是:第一章绪论;第二章选题与开题报告的撰写;第三章文献查阅与文献综述;第四章教育研究中的样本抽样与问卷调查;第五章教育研究中的访谈法以及原始资料的整理;第六章教育研究中的观察与观察记录;第七章教育研究中的实验设计与实施;第八章教育研究中的统计分析与SPSS工具的使用;第九章研究报告与论文的写作。  《教育研究方法》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教育研究的构思和设计,教育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评价,向读者展现出教育研究的主要理论和方法架构,使读者对教育研究方法体系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该书适合作为高校教育专业本科层次教材,也可供广大教育工作者作为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朱德全,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师教育学会理事,重庆市教师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西南大学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重点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核心学术骨干、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最人选、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巴渝学者”特聘教授。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教育研究概述
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有关问题
第三节 教育研究方法的类型
第四节 教育研究的过程

第二章 选题与开题报告的撰写
第一节 如何选题
第二节 开题报告的撰写

第三章 文献查阅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文献查阅
第二节 文献综述的写作

第四章 教育研究中的样本抽样与问卷调查
第一节 教育研究中的样本抽样
第二节 教育研究中的问卷调查设计

第五章 教育研究中的访谈法以及原始资料的整理
第一节 教育研究中的访谈调查
第二节 访谈调查中的原始资料整理分析

第六章 教育研究中的观察与观察记录
第一节 教育研究中的各种观察方式
第二节 教育研究中各类正式观察法与非正式观察法的具体运用
第三节 教育研究中参与式观察法的具体运用
第四节 观察的效度提高以及信度的评价

第七章 教育研究中的实验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教育研究中的准实验
第二节 教育研究中的实验设计
第三节 教育研究中的实验实施

第八章 教育研究中的统计分析与SPSS工具的使用
第一节 教育统计与SPSS概述
第二节 教育研究中的描述统计与SPSS
第三节 教育研究中的推断统计与SPSS

第九章 研究报告与论文的写作
第一节 研究报告论文写作概论
第二节 量化研究报告的写作
第三节 质化研究报告的写作
第四节 思辨性文章的写作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节选

  《教育研究方法》:  三、选题的过程与策略  前面只是解释了有关选题的道理以及选题的标准,然而要做好选题,还需要有一些具体的操作过程和一些具体的策略。  (一)选题的具体来源  要进行选题,首先要明确课题究竟从哪里来。一般来说,一个教育研究的课题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来源:  1.课题从已有的文献中得到  在很多时候,研究者要发现一个有意义的课题,往往需要查阅一些文献。这里又分两种获得课题的情况:其一,研究者事先并没有关于本课题的念头,只是因为其他原因去查阅文献,结果发现一个教育现象值得探究;其二,研究者已经通过其他途径,比如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某个方面的话题感兴趣,但是尚不明确,于是开始查阅文献,使自己要研究的课题逐渐明朗起来。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的课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对现有的理论进行演绎或者验证。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研究者发现某些理论很有意思,但是现有研究对其验证得还很不充分,或者现有的研究存在不少的漏洞,这个时候就可以以此为契机设计并展开自己的研究,以便对理论做出进一步的验证。理论的演绎是一种间接证明理论的方法,就是运用演绎法对理论进行分析获得一个或几个命题,以这样的命题为核心展开研究工作。比如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命题:与教师优势智能类型相同的学生学习效果好。由此便可以展开一个准实验的研究,分析教师智能类型与学生智能类型互动的效果。  (2)借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有些时候,研究者看到的文献并不是教育学本身的,而是其他学科的,但是这些理论对于研究者有很强的启发意义,研究者觉得把它们运用于教育学会带来教育研究的新视野和新方法,就可以借用这些理论展开一些研究。比如社会学中有一个符号互动理论,认为意义的产生必须通过人际间的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共同认同的符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一理论很显然对于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交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表明学生要对新学习的知识产生意义,必须经由与教师、学生以及文本之间的互动,如果只是教师单方面的传递,那么意义则无从产生。此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运用他/她和学生都共同认同的文化符号,才可能产生比较好的效果。如果有一个研究者看到这一理论,能够产生这样的认识,就可以把这样的认识转化为一个课题,例如观察师生互动之时双方所传递的文化符号以及这种文化符号之间的契合性,或者力图发现师生互动与学生意义获得之间的关系等。再如一些物理学的理论也对教育研究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教育研究领域兴起了“三论”,即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研究热潮,人们把教育看作是一个系统,因此可以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研究它;人们也可以把教育看作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因此可以用信息论的视野去研究它;还有人用控制论的观点来研究教育,会去了解教育中哪些控制是有效的,哪些控制是无效的等等。进入21世纪,学者们会关注一些新的物理学理论,比如混沌理论、复杂性理论、非线性理论等等,也为教育带来了新的视野。  (3)在教育与其他学科交叉中发现研究课题。在运用其他学科的理论进行研究的时候,其他学科和教育实际上是两码事,二者依旧各自发展,互不交叉。但是有些学科由于和教育本身有着很大的共性,于是就可以让研究者在两个学科之间发展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比如根据教育本身就是社会的一部分,可以展开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于是可以展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教育过程也可以看作是一个文化发展的过程,于是就可以展开教育文化学的研究等等。当然,上述领域已经被人们建立起了不少学科,而且新的学科还在不断拓展过程中。但是研究的目的并不是要建立学科,只是为了更好地发现事实。至于学科建设,同类的研究多了,学科自然可以建立起来。  2.课题从生活或工作经验中得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从阅读文献中发现研究课题,实际上是一种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路线。在选题过程中,我们有些时候会反其道而行之,从生活或工作经验中发现课题、创造理论。从更本质上来说,生活和工作经验是教育研究的源泉,在生活和工作实践中,研究者可以发现更加广阔的研究天地。一般来说,从生活或工作经验中发现研究课题有以下几种情形:  (1)从自己的体验之中发现研究课题。很多实践者都在实践过程中有过这样的感受:某些细节特别让他们感动,或者某些细节让他们有特别的感觉。实际上这个时候就值得注意,因为这些体验的出现往往意味着有一些和平常不同的东西。这些东西是如何发生发展的?它们为什么会出现在那里?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研究者会产生不少有意义的发现。  (2)从自己的优势中发现研究课题。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有些是性格上的优势,有些是经验上的优势,而这些优势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可以推动你把研究做向深入。比如笔者过去曾经做过教导主任和校长,在读博士的时候恰逢新课程改革开始实施,所以就寻找到了课程与领导交叉的一个课题:课程领导。当我做这个课题的时候,就发现自己其实具备了别人所不具备的优势:我很熟悉学校课程领导是如何运作的,有哪些关键的地方,这样的研究做起来就比较顺利。所以研究者,尤其是初学者,对自己的宝贵资源一定要善加利用,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自己的生活或实践经验与某一理论契合。在有些时候,研究者会发现自己的生活或实践经验与某些理论契合,但是又和理论有些不太一致的地方。如果你能够注意到这点,这就是一件很值得恭喜的事情,表明你可以从这里出发做一个有意义的研究,因为在这个地方,恰恰是可能对理论做出突破的地方。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教育研究方法》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39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