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卢元镇
页数:412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04049386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作者在第三版的基础上,补充了近年来体育社会学领域研究的新成果,结合我国体育社会领域的新发展、新动态,体现了体育社会学的新发展趋势,加强了教材的理论性与表述的严谨性,代领体育社会学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体育社会学(第四版)》15章,内容包括:绪论、体育社会现象的社会学分析,体育运动的社会分层、流动与控制,社会结构中的体育运动,社会文化中的体育运动,社会进步中的体育运动,社会制度中的体育运动,社会关系与互动中的体育运动,社会生活中的体育运动,竞技体育的社会学分析,社会体育的社会学分析,体育群体与人群体育的社会学分析,体育运动的民族与宗教问题,体育的社会问题,体育社会学研究方法。本教材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体育社会指导与管理专业教材,也适用于体育社会学研究用书及教学参考书。
目录
第一章 体育社会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第一节 体育社会现象概述
第二节 体育社会现象的重大变化
第三节 关于体育社会现象的几个基本命题
第二章 体育运动的社会分层、流动与控制
第一节 社会分层与体育运动
第二节 社会流动与体育运动
第三节 社会控制与体育运动
第三章 社会结构中的体育运动
第一节 体育运动与经济
第二节 体育运动与政治
第三节 体育运动与人口
第四节 体育运动与教育
第五节 体育运动与科学技术
第六节 体育运动与大众传媒
第四章 社会文化中的体育运动
第一节 文化的一般概述
第二节 文化的要素与特性
第三节 体育文化概述
第四节 社会文化中的体育文化
第五章 社会进步中的体育运动
第一节 社会恶性运行中的体育运动
第二节 社会中性运行中的体育运动
第三节 社会良性运行中的体育运动
第六章 社会制度中的体育运动
第一节 不同社会制度的体育运动
第二节 体育运动的制度结构
第三节 中国体育制度的演进与创新
第四节 全球化背景下的奥林匹克运动
第五节 职业体育的兴起与繁荣
第七章 社会关系与互动中的体育运动
第一节 体育运动中的社会角色
第二节 体育运动中的社会关系
第三节 体育运动中的社会互动
第八章 社会生活中的体育运动
第一节 生活方式概述
第二节 现代生活方式中的健康隐患
第三节 体育运动与生活方式改善
第四节 体育休闲的社会价值
第五节 城市化过程中的体育运动
第九章 竞技体育的社会学分析
第一节 竞技体育概述
第二节 竞技体育与社会竞争
第三节 竞技体育与社会规则
第四节 竞技体育与社会公平公正
第五节 竞技体育的分类
第六节 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
第十章 社会体育的社会学分析
第一节 社会体育概述
第二节 社会体育参与概述
第三节 社会体育与社会健康
第四节 健康中国与全民健身
第十一章 体育群体与人群体育的社会学分析
第一节 群体概述
第二节 体育群体概述
第三节 老年人体育
第四节 妇女体育
第五节 农民工体育
第六节 残疾人体育
第十二章 体育运动中的民族与宗教问题
第一节 民族问题概述
第二节 体育运动与民族
第三节 体育与民族主义
第四节 宗教问题概述
第五节 体育与宗教的关系
第十三章 体育的社会问题
第一节 体育社会问题概述
第二节 体育社会问题的特点与种类
第三节 体育社会问题的预防和解决
第十四章 体育社会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体育社会学学科方法论
第二节 体育社会学研究程序
第三节 收集资料和处理资料的方法
第四节 全民健身活动现状调查的标准化
节选
《体育社会学(第四版)》: 一、作为社会文化的体育运动 把体育运动作为社会文化来考量,那么,从体育活动的行为和方式来看,体育运动只不过是一种自身的强健、潜在能力的开发过程,但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体育的价值绝非仅仅如此。也就是说,体育不仅仅是人类生物能量的开发和释放,从根本上说,体育是通过人和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真正占有的过程,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复归过程”。 体育作为一种人类文化形态和现象的伟大意义和价值在于,同人类通过劳动改造和创造环境一样,体育也改造和创造着环境——只是这一环境并非外在的自然环境,而是人类自我的个体生理环境,乃至社会群体的生理、心理环境,体育在不断地、永恒地创造和赋予新的意义和价值。 正如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所说:“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的文化价值就在于人自。身的价值,即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是人的身心的完美展开和全面实现,是个体人格和社会人格的和谐与统一。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倡导人、法国教育家顾拜旦曾将体育文化的这种价值概括为两个词:美和尊严,并视之为现代体育运动所追求的目标。他曾说:“任何一个研究过古代奥运会的人都会发现其深远的影响在于两个基本因素:美和尊严。如果现代奥运会要产生我们期望的影响,它也是应该显示出美,激发出人们的宗教热情——一种能无限制地超越我们今日最重要的体育竞赛所表现出的任何东西的美和尊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充分体现出了它的文化价值,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相契合,所以才得到了这样辉煌的发展。 二、体育文化产生的社会原因 (一)体育文化起源于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超生物肢体的健全完善过程和超生物经验的传递交流过程 体育文化起源于劳动这一结论无疑是正确的。但体育社会学的研究不能满足于这一简单的结论,因为人类的文学、语言、艺术等活动均产生于劳动,为何这一部分活动独具特色,被后人确认为“体育”?它又为什么既不同于人类的其他行为形式,也区别于动物本能的肢体活动?这是需要加以说明的。 在考察人类起源时,首先注意到一种超生物肢体——手的形成。手的发达,表明人类已经发展了一种借助自然物延长自己肢体的能力,这种肢体可用来对抗并征服自然,实现自己的目的。手的形成,标志着人的社会属性的形成,手的形成和以后人们使用的各种工具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并且由于手的形成,也逐渐改变了人的其他肢体的形态和功能,如人的腿和脚不再仅仅用来支撑和移动身体,也可以用来掌握工具,进行劳动。人类的这些超生物肢体需要不断的健全和完善,提高活动能力,也需要不断地开发新的功能。因此,体育文化应运而生。 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随着超生物肢体的形成而发生的另一个质变,就是超生物经验的积累。这些经验不仅包括使用劳动工具,进行集体劳动的知识、技术、技能,也包括他们的情感体验、意志指向等。这些积累下来的经验需要世代延续和彼此交流。在语言产生之前,这些经验的交流、传播、延续,主要依靠体育文化来进行。这是体育文化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体育文化的产生是一种社会需要 体育文化的产生是为了满足原始人们的需要,因此,应该用“需要”理论加以研究和解释。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除了生产的需要外,还有生理、心理、安全、娱乐、社交、信仰等各种各样的需要。这些需要都对体育文化产生起了催化作用。因此,军事格斗、宗教祭祀、舞蹈娱乐、医疗保健等活动都推助了体育文化的产生。 (三)体育文化不同于体力劳动 体育文化虽产生于体力劳动,但它并非劳动。劳动是作用于自然或其他物质,目的在于改造客观物质的自然属性。而体育是以人自身的活动,改变人自身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体育活动中,主体和客体是统一的。劳动的结果是产生使用价值,而体育运动的结果则是产生锻炼效果和竞技价值。因此,体育文化自产生之日起就逐渐与物质文化体系相分离,成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