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新编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教程/雷励华/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封面

作者:编者:雷励华//沈丹丹

页数:268

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1706673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现代教育技术的蓬勃发展,为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很多新的挑战。它要求广大中小学教师要熟悉现代教育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在此背景下,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必须加强以“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为载体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切实提高新时代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本书从师范院校培养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技能的实际需求出发,系统介绍了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媒体素养、教学媒体与信息化学科工具、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教学系统设计与评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及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模式、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变革等。为了易于学习,本书以培养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为主线,章节编排合理,知识讲解系统。

作者简介

雷励华、沈丹丹,岭南师范学院教师,从事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具有该领域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丰硕的教研成果,与相关出版社合作出版了多部教材,社会反响很好。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现代教育技术概述
第一节 教育技术基本概念
第二节 教育技术的演变与发展趋势
第三节 师范生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必要性

第二章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
第一节 学习理论
第二节 教学理论
第三节 视听与传播理论
第四节 系统科学理论

第三章 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概述
第二节 教育信息化及其对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要求
第三节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第四节 教师信息素养与信息化教学能力
第五节 教师TPACK知识框架
第六节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第四章 教学媒体、教师媒体素养和信息化教学工具
第一节 现代教学媒体概述
第二节 听觉媒体及其教学应用
第三节 视觉媒体及其教学应用
第四节 视听觉媒体及其教学应用
第五节 交互媒体及其教学应用
第六节 其他媒体及其教学应用
第七节 教师媒体素养
第八节 信息化教学工具

第五章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第一节 数字化学习资源概述
第二节 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
第三节 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第四节 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第六章 教学系统设计与评价
第一节 教学设计概述
第二节 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第三节 三种主要教学设计理论
第四节 微课教学设计
第五节 教学系统评价

第七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第一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第二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第三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领域
第四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具体方式
第五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
第六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第八章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模式变革
第一节 教育模式概述
第二节 信息化教育
第三节 网络教育
第四节 慕课(MOOC)

第九章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学模式变革
第一节 教学模式概述
第二节 基于案例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三节 基于问题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四节 基于项目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五节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第十章 教育信息化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第一节 学习方式概述
第二节 网络学习
第三节 混合学习
第四节 移动学习

参考文献

节选

  《新编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教程/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4)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同化是指学习者把外在的信息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以丰富和加强已有的思维倾向和行为模式;顺应是指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外在信息产生冲突,引发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或变化,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质变。同化一顺应一同化一顺应……循环往复,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一不平衡……相互交替,人的认知水平的发展,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这样看来,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1日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1)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  (2)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积累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是知识的呈现者,也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3)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不可避免,学习者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经常是千差万别的。其实,在学生的共同体中,这些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现象资源。建构主义虽然非常重视个体的自我发展,但是他也不否认外部引导,亦即教师的影响作用。  4.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  (1)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他们不仅必须开发或发现这些问题,而且必须认识到复杂问题有多种答案,激励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多重观点,这与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宗旨是紧密相吻合的。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他们的学习。教师必须保证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保持平衡。教师必须提供学生元认知工具和心理测量工具,培养学生评判性地认知加工策略,以及自己建构知识和理解的心理模式。教师应认识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学是逐步减少外部控制、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  (2)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为有效,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新编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教程/雷励华/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34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