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谭杉杉
页数:250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01018722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属于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日本白桦派文学的伦理书写研究”(项目批号:15YJC752028)的阶段性成果,并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批号:2011WC024)。本书通过对亲子关系的深入剖析,试图梳理有岛武郎的文学创作轨迹,解读作家独特的美学观。本书在解读亲子关系形态的基础上展开,引入两性书写、知识分子书写,将这两种书写作为亲子书写的延伸进行探讨,与此同时,关注与有岛武郎同派别、同时代作家对于亲子关系的书写,使得对有岛武郎的小说研究显得更为全面和深刻。全书分为五章,靠前章细读有岛武郎小说中的亲子关系形态;第二章讨论有岛武郎小说中的多重意象表达,分析作家如何有效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来强化亲子书写;第三章引入两性书写、知识分子书写的维度,审视亲子书写的深层隐喻;第四章分析志贺直哉(同为白桦派作家)以及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同时代作家)对亲子关系的思考,在比较的视域中解读有岛的独特性;第五章在前文基础上解读有岛武郎文学创作的关键词:“私”与“我”、本能、“爱是夺取”、死亡即自由,进而挖掘有岛的文学理想以及文学价值。
本书特色
谭杉杉著的《有岛武郎小说中的亲子书写研究》通过对亲子关系的深入剖析,试图梳理有岛武郎的文学创作轨迹,解读作家独特的美学观。本书在解读亲子关系形态的基础上展开,引入两性书写、知识分子书写,将这两种书写作为亲子书写的延伸进行探讨,与此同时,关注与有岛武郎同派别、同时代作家对于亲子关系的书写,使得对有岛武郎的小说研究显得最为全面和深刻。
全书分为五章,第一章细读有岛武郎小说中的亲子关系形态;第二章讨论有岛武郎小说中的多重意象表达,分析作家如何有效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来强化亲子书写;第三章引入两性书写、知识分子书写的维度,审视亲子书写的深层隐喻;第四章分析志贺直哉(同为白桦派作家)以及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同时代作家)对亲子关系的思考,在比较的视域中解读有岛的独特性;第五章在前文基础上解读有岛武郎文学创作的关键词:“私”与“我”、本能、“爱是夺取”、死亡即自由,进而挖掘有岛的文学理想以及文学价值。
目录
一、有岛武郎:日本近代文坛的觉醒者
二、有岛武郎小说主题的多重性与西方文学接受
三、有岛武郎对亲子关系的理解与看法
第一章 有岛武郎小说中亲子关系的五种形态
第一节 对立与冲突:以《一个女人》为中心
一、对父辈的反叛与依恋
二、对后辈的爱与恨
三、亲子关系的极端
第二节 冷漠与麻木:以《阿末的死》为中心
一、经济危机下的亲子关系
二、死亡阴影中的亲子关系
三、亲子关系的变异
第三节 缺失与破灭:以《该隐的后裔》为中心
一、被放逐的父亲
二、沉默的母亲
三、亲子关系的断裂
第四节 羁绊与舍弃:以《与生俱来的烦恼》为中心
一、真挚的亲子之爱
二、沉重的亲子之爱
三、亲子关系的两难
第五节 自省与对话:以《星座》为中心
一、知识分子与普罗大众的膈膜
二、感性自然与理性科学的冲突
三、亲子关系的和谐
第二章 亲子观的类型与两性书写、知识分子书写
第一节 男权中心的家父长制
一、男性家长权威的家庭结构
二、服从的亲子原则
三、习性的亲子观
第二节 女性中心的家庭变革
一、男性家长本位的动摇
二、女权的复兴
三、理智的亲子观
第三节 自我中心的家庭重构
一、以自我为中心
二、以个性发展为目的
三、本能的亲子观
第四节 亲子观产生差异的根源
一、生活环境的差异
二、人生理想的差异
三、性别差异
第三章 有岛武郎的亲子书写与多元意象表达
第一节 地理意象
一、陆地与海
二、原野与都市
第二节 时间意象
……
第四章 日本近代文学视域中的亲子书写
结论
附录一 有岛武郎童话中的恐惧与成长
附录二 有岛武郎年谱(以创作为中心)
参考文献
节选
《有岛武郎小说中的亲子书写研究》: 二、对后辈的爱与恨 叶子有两个妹妹:爱子和贞世。小说中,姐妹三人第一次同时出现的场合是双亲去世之后,叶子无奈接受家族长辈的安排,准备离日赴美的时候,三人含泪惜别。这一场景传递出的信息是两方面的:其一,父母去世后,姐妹三人骤然失去了精神上、经济上的支柱,面对心怀叵测的长辈们,作为幼者、作为女性,她们成为一个内部共同体,相依为命共同对抗长辈代表的外部世界;其二,叶子作为长女已经长大成人,而两个妹妹尚未成年,姐姐的离开无疑会使这个共同体分崩离析,年幼的妹妹更加孤单无助,使她们未来的生活道路雪上加霜。 正是基于这样的生活状况,当叶子违背婚约回到日本时,两个妹妹真是喜出望外,因为她们的确是真心地盼望她的归来。“一想到妹妹竟是这样焦急地盼着自己的归来,并对自己的归来显得这样高兴,无论从骨肉深情,还是从至少妹妹还属于自己这种满足之情,都使叶子感到无比的喜悦”(168)。在这个时期,姐妹之间相亲相爱,妹妹敬爱叶子,而叶子也毫无保留地宠爱妹妹,这个内部共同体非常稳定,这时叶子的人生态度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亲子之爱是发乎自然的。首先,她和妹妹是一母同胞,存在着天然的亲情关系,很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其次,双亲去世,姐妹三人失去了物质上、精神上的支柱,作为长女的叶子理所当然地充当了家长的角色,除了给妹妹提供物质上的支持,也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妹妹重新安排就读学校,从精神上守护妹妹;再次,由于与仓地的丑闻造成的负面影响,叶子承受着外界强大的压力,她需要一种情感上的支持,来自妹妹的爱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缺;最后,叶子有一个女儿,但是由于一种特殊的原因,她并没有把女儿带在身边抚养,无形中她把对女儿的爱移情到妹妹身上。 然而渐渐地,叶子对妹妹的感情也陷入了一种偏执的形态。她虽然真心疼爱贞世,但却出于一种迷信的心理,认为只有无情地抹杀了对她有所关心的人的爱,她与男友仓地之间的爱情才能继续维持下去,并最终开花结果。对另一个妹妹爱子,叶子则充满了种种猜疑,尤其在意识到仓地企图染指爱子之后,更是如此。因此,叶子把两个妹妹当作了情感发泄的对象,并且在精神上也不断地通过种种方式伤害她们。这种想法发展到极端便趋于歇斯底里的病态:当贞世高烧陷入昏迷之际,叶子心中所想是十分可怕的:“哎,索性死了吧。谁能够说用这种血祭仓地不会被自己牢牢地拴住呢。就用人作祭品吧”(306)。而爱子在叶子的臆想中,则完全变成一个居心叵测的恶魔,爱子不仅虐待病中的贞世,并且筹划着算计自己,于是她对爱子的憎恨与日俱增。但是即便是在这种极端想法的折磨之下,叶子仍然没有办法彻底放开与妹妹的亲情,当她看到被病痛折磨的贞世是那样的痛苦,她希望可以把全部的爱倾注到贞世一人身上,对于自己曾经的疯狂行径感到悔恨。对于爱子,她也曾希望放下成见,也会表达温柔的关爱,甚至把爱子与自己的对立归咎于自己对妹妹长期的迫害。同时,她也担心爱子的生存前景,在她的潜意识里,总觉着爱子会比自己还要走上危险歧途。由此看来,她对自己两个妹妹的态度及其内在的心理是相当复杂与十分矛盾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