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志英
页数:296
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4761406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近代证券市场的建立不仅是实现资本主义近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是近代化在更高层次上的体现。近代上海华商证券市场是旧中国持续时间很长、规模优选、很典型的证券市场,它是近代上海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亦是中国经济、社会资本主义近代化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本书通过综合运用历史学和经济学有关理论及研究方法,对近代上海华商证券市场及其管理体制以及演变作一全面而深入的论述,从而总结其成败得失,为中国近代经济史,特别是金融史的研究以及推动当代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和逐步走向成熟,提供必要的历史借鉴。
作者简介
刘志英(1964-),四川省资阳市人。博士,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经济史、金融史,尤其是对近代上海经济史、近代中国证券市场史、浙江地方银行史及抗战大后方金融史等方面有较多的关注与研究。独立主持国家科研项目二项,独立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六项,参与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五项。已出版学术专著五部:《近代上海华商证券市场研究》、《近代中国华商证券市场研究》、《抗战大后方金融研究)》(与张朝晖等合著)、《近代浙江地方银行研究》(与张朝晖合著)、《全面抗战时期的中国金融现代化》。选编史料一部:《上海市档案馆藏近代中国金融变迁档案史料汇编·机构卷(上海证券业)》(上下册)。参著一部:《抗战时期的上海经济》。在《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抗日战争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本书特色
中国证券市场研究的必读书!本书适合金融企业图书馆、综合性图书馆收藏。
目录
一、选题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状况
二、研究中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第一章 近代上海华商证券市场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近代上海华商证券市场的萌芽与创立(1872~1922年)
一、交易所建立前的上海华商证券市场
二、近代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建立
三、1920~1922年的上海华商证券市场
第二节 以政府公债为主的华商证券市场(1922~1937年)
一、1922~1926年的上海华商证券市场
二、1927~1932年4月的上海华商证券市场
三、1932年5月~1937年的上海华商证券市场
第三节 以企业股票为主的华商证券市场(1937~1949年)
一、“孤岛”时期政府公债的衰落与华商股票的复苏
二、全面沦陷后的上海华商证券市场
三、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上海华商证券市场
第二章 近代政府对上海华商证券市场的监锃
第一节 近代中国的证券立法
一、北京政府时期的证券立法
二、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的证券立法
第二节 抗日战争爆发前政府的证券监管
一、北京政府时期的证券监管
二、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政府的证券监管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及其抗战胜利后政府的证券监管
一、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国民政府的证券监管
二、汪伪统治时期政府的证券监管
三、抗日战争胜利后政府的证券监管
第三章 近代上海华商债券市场及其管理
第一节 北京政府时期的公债发行与管理
一、北京政府公债发行的主管机构及发行方式
二、北京政府的公债发行概况
第二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债发行与管理
一、国民政府公债发行的管理机构及发行方式
二、国民政府的公债发行概况
第三节 近代上海公司债券的发行与管理
一、近代上海第一只公司债——通泰盐垦五公司债票的发行概况
二、抗日战争前上海公司债的发行概况
第四节 公债交易市场及其管理
一、抗日战争爆发前的上海公债交易市场及其管理
二、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的公债交易市场与管理
第四章 近代上海华商股票市场及其管理
第一节 股票的发行及其管理
一、1937年抗日战争前股份公司的股票发行
二、抗日战争时期上海华商证券市场的股票发行
三、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证券市场的股票发行
第二节 股票交易市场及其管理
一、股票的上市与管理
二、股票的交易与管理
第五章 近代上海华商证券业的自律管理
第一节 近代上海各华商证券交易所的自律管理
一、近代上海证券交易组织概况
二、对证券经纪人的资格管理
三、对证券经纪人的行为约束管理
四、对证券经纪人的保证监督管理
五、对证券经纪人的违规处罚管理
第二节 证券经纪人公会的自律管理
一、抗日战争前的上海各证券交易所经纪人公会
二、抗曰战争时期的证券业自律管理
三、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上海证券交易所经纪人公会
结语
附录:近代上海华商证券市场大事记
参考文献
后记
再版后记
节选
《近代上海华商证券市场研究》: 经多方努力仍无希望,各认股人见成立遥遥无期,纷纷要求退股,不得已,1919年3月21日,创办人虞洽卿只得发出通电,准备发还认股定银。②其后,因上海商界一致呼吁,最后经江苏省实业厅厅长张轶欧、上海总商会会长朱葆三、沪海道尹王赓廷联合会呈,据理力争,虞洽卿又赴京亲向主管部门交涉,农商部才核准“查此案既据查明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除金业、股票两业外,多数均以合办为宜,自应准予先行开办”。1919年6月28日由上海县知事公署转令上海交易所。同年9月,修订章程,决定将上海交易所改名为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经过筹备,收足第一期股银125万元(总额1/4),于1920年2月1日在上海总商会开创立会,股东总数572户,公推虞洽卿为议长,当场选任理事17人,监察3人。6月1日,上海交易所备具手续,致函上海县知事,定1920年7月1日为公司正式开业日期,请求转江苏省及农商部批准,6月23日,经沪海道尹、江苏省长及实业厅的指令,准其如期开办,并将意见咨送农商部备案。③1920年7月1日正式开业,地址设在四川路与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转角处,额定资本仍为500万元,先收1/4,分10万股。理事会推举虞洽卿为理事长.闻兰亭、赵士林、郭外峰、沈润挹、盛丕华、周佩箴为常务理事。理事会以下设场务科、计算科、会计科、总务科、文书室等机构。交易市场分为七个部:证券部、棉花部、棉纱部、布匹部、金银部、粮油部、皮毛部,各部分别专设市场。每一部有经纪人55名。于是几经周折,上海第一个由华资创办的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终于成立了。这在当时成为一件十分引人注目的大事,在上海的外文报纸 在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成立的过程中,国民党人也踊跃参与,1918年,居住在上海的戴季陶、张静江、蒋介石等人因经济拮据,遂共谋生财之道。戴季陶想起孙中山曾经提出过建立证券交易所的倡议,主张在上海地区创立交易所来聚集社会资金,得到其他人的一致赞同。不久,就在上海建立秘密组织“协进社”,着手筹划。他们首先约集虞洽卿、盛丕华、洪承祁、赵家艺、沈润挹、周佩箴等人为社员,以扩大力量,同时通过虞洽卿、沈润挹拉拢当时上海工商界闻人,如温宗尧、闻兰亭、李云书、吴耀庭、张澹如等,怂恿他们充当交易所的发起人。1920年初,协进社派社员洪承祁去宁波邀请魏伯桢,要他伴虞洽卿赴京向农商部交涉。经过魏、虞两人的周旋、疏通,农商部终于在同年6月批准在上海设立证券物品交易所。办法暂时“全照日本取引所,并聘请了日本顾问”。① 与此同时,在上海成立的另一著名华商证券交易所就是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其前身是上海股票商业公会。在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筹备成立过程中,虞洽卿、闻兰亭等为网罗证券经纪人,看中了股票商业公会的全班人马,决定吸收之。但却遭到股票公会的抵制,公会同仁决心迅速筹办华商证券交易所,与物品所抗衡。经公会议定,全体会员均作为证券交易所发起人,将资本额定为25万元,分1.25万股,每股20元,先收25%,一次缴足。全部资本由会员自愿分认,额定经纪人40名,全由会员担任。于是,会员既是证券交易所发起人,又是股东兼经纪人,这种三位~体的特点,完全有别于其他各类交易所。②1919年10月底,在范季美、孙铁卿、张慰如等人的发起下,上海股票商业公会讨论该会改组成立交易所问题,到会者甚众,当场认股颇为踊跃,达成决议,并拟定《上海证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章程》共六章35条,报农商部批准。③1920年1月12日,召集大会,由干事孙铁卿、尹韵笙、陈兰庭、范季美、张慰如、何世葆、顾克民等7人致电农商部暨江苏省长实业厅称:“上海股票公会,改组证券交易所,资本认足,已收证据金1万元,存上海浙江兴业银行,昨日开会议决报部备案,复开收股款,并选定干事7人,至虞和德(洽卿)筹办交易所,并不征求股票业真意,遂行混用证券名义,迹近扰乱详情,先已分别电呈在案,现经同业筹备,已告成立,为此俯恳大部,体恤商艰,予以维持。”④1920年3~4月间,将会址迁到汉口路昼锦里附近,5月20日,在汉口路的会所举行股东创立会,通过章程,宣告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成立。选出范季美、张慰如、孙铁卿、尹韵笙、陈兰庭、冯仲卿(中国银行副经理)和周守良(通易信托公司副经理)等七人为理事,陈永卿和顾鼎贞为监事,理事会推举范季美为理事长,张慰如为常务理事,并且成立经纪人公会,推举何世葆为会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