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华文化解码:文房四宝--书写工具与文化的呼应

封面

作者:柴建华

页数:224

出版社:未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4176618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丛书图文并茂,十册分别选取农具、文具、炊具及饮食器具、家具及日用器物、手工艺品、服饰、乐器、兵器、建筑等极具中华文化的物态元素,讲述各种器具在中国的演变发展,反映中国人在不同时期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而表现中华文化。
《文房四宝》是中华文化解码丛书里的其中一册,包括介绍文房四宝,让读者了解中国数千年的书写工具,以及文化的产生、发展、传承与书写工具之间的关系,并从文具的使用涉及到中国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

作者简介

柴建华,男,山东泰安人,陕西师范大学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曾出版译著两部,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学领域研究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本书特色

本套丛书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主题出版重点选题项目、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
跳出学术窠臼,以通俗的方式解读高深的学术,以有趣的文字让文化畅通传播。

目录

第一章 丹青与文事,舍此复何从——笔

一、毛笔的发展……………………………………………6

二、毛笔的种类……………………………………………25

三、毛笔的制作与笔工…………………………………38

四、古人心目中的毛笔…………………………………41

第二章 因君强濡染,舍此即忘筌——墨

一、“墨”的起源………………………………………46

二、墨的发展和沿革……………………………………49

三、几个制墨大师的故事………………………………61

四、宋人墨癖……………………………………………65

五、明墨及明代制墨名家………………………………76

六、清墨及清代制墨名家………………………………86

七、墨的种类及制作…………………………………101

第三章 舒卷随幽显,廉方合轨仪——纸

一、纸的发展史………………………………………106

二、水边作纸明于水——宣纸………………………116

三、吐广长舌,演微妙词……………………………141

四、莫谓纸薄,其用孔多……………………………145

第四章 谁凿山中石,人间供翰墨——砚

一、砚的起源与发展…………………………………160

二、砚的制作…………………………………………186

三、四大名砚…………………………………………191

四、砚铭………………………………………………213

五、古代文人与砚的趣事……………………………220

章节

第一章 丹青与文事,舍此复何从——笔

第二章 因君强濡染,舍此即忘筌——墨

第三章 舒卷随幽显,廉方合轨仪——纸

第四章 谁凿山中石,人间供翰墨——砚

节选

三、几个制墨大师的故事
北宋的大书法家蔡襄是一个很俏皮的人。有一次宋仁宗宴请群臣,兴致高昂之际便遍赐群臣香药和名墨。蔡襄很幸运地得到了制墨名家李廷珪的墨,而另外一个大臣只得到了一锭李超的墨。那位大臣遗憾的神情难以掩饰地表露了出来,蔡襄料定他只知李廷珪墨的珍贵却不知李超为何人,便附耳跟他说:“想不想把你的墨跟我的墨换一下?”那人自忖以不知名的墨换廷珪名墨是占了便宜,便欣然应允。待到宴会结束,蔡襄才对那人做了个长揖,幽幽说道:“你大约不知道李廷珪只是李超的儿子吧?”
李氏父子的墨何以如此名贵,惹得那些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如此追捧?
话要从头讲起。
唐朝末年,战乱频仍,中国北方历遭兵燹,民不聊生,这也直接导致了大量的中原人南迁。易州人奚超也带着儿子奚廷珪到歙州避难。话说这歙州可真是个好地方,不单单是社会比较安定,对奚氏父子更为重要的是,歙州一带有茂密的松林,特别适于制墨。于是奚氏父子便在歙州定居下来,重操制墨旧业。奚氏父子又进一步改进了技术,制出的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其坚硬如同玉石,其纹理好似犀角。对笔墨纸砚颇有鉴赏力的南唐后主李煜对奚氏父子制的墨更是倍加推崇,一高兴便赐奚氏父子以国姓,从此奚氏父子便以李超、李廷珪的名字名世,其所制之墨也便称为“李墨”。其子孙多有担任皇家墨务官的,李墨世家之盛于此可见一斑。
在中国的制墨史上,五代北宋时期的“李墨”堪称“神器”。宋初曾经有一个贵族(注意,是贵族哦,平民百姓是用不起“李墨”的)一不小心把一块李墨掉进了池塘,他心想墨入水中必然被水所浸坏,不能再用,所以也就不再专门去捞取了。过了一个多月,那个大意的贵族先生在池塘边饮酒时又把一个金器掉到水中,这才慌忙叫来善于潜水的人去捞取金器,同时也一并把那块李墨捞了上来。让人惊奇的是,那块被浸泡了一个多月的李墨没有任何变化,里里外外都跟新的一样!那个贵族先生这下才意识到这是个宝贝,便好好地将其珍藏了起来。在没有ISO9000质量认证的宋代,李墨就这样意外地被一个“马大哈”检验出了品质的优良。为什么要强调一下是宋初呢?因为随着宋代朝野上下对李墨的大量使用,到了北宋末年,李墨存世数量已经非常稀少了,甚至比黄金还难求得。
俗话说,一分价钱一分货,敢跟黄金比价的李墨到底有多好呢?是不是耐用呢?一个数据告诉你答案。五代宋初的徐铉是一个大文学家和大书法家,他小时候跟弟弟徐锴(著名文字训诂学家)曾得到一挺李超制的墨,不到一尺长,大约筷子粗细。弟兄俩便一同使用这挺墨练字,每天至少写五千字,一直用了十年才把这挺墨用完。细细一算,可不得了,十年间徐氏兄弟写了将近一千九百万个字,相当于把四大名著抄了六遍,居然才用了一挺墨,可见李墨质地致密,经久耐用。正是由于其质地致密,研墨使其边际相当锋利,如同刀刃一般,可以裁纸,甚至可以削割木头。
如果上述可以注解神器之“神”的话,那么李墨更为“神奇”的是,它还可以治病!
对,你没有看错,墨,特别是李墨,是可以入药的——要么说我们祖国的医学博大精深呢!据《墨史》记载,曾经有一产妇产后患“产褥热”,情况相当危急,大夫先把一枚古墨投入烈火中焚烧,然后再将其研磨成粉用酒送服,产妇随即痊愈。是不是很奇妙?大家也是如此感觉,虽然不明白其中的原理是什么,但还是觉得很厉害的样子,于是人们纷纷寻求好墨,以备产妇不时之需。这也是李墨后世愈加难得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于墨可入药,成书于秦汉时的《神农本草经》里就讲到了。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说“墨”又叫乌金、陈玄、玄香、乌玉块等,其气味辛温,没有毒性,主要用于止血,也可以促进肌肤的生长,加快创伤的愈合,也可治疗产后血晕和崩中下血。把墨磨成粉用醋服下可以止血痢;把墨捣碎筛出,用温水调服,可以治疗小儿客忤(小儿突然受外界的惊吓,面色发青、口吐涎沫、喘息腹痛、肢体痉挛的症状);另外,墨还有利小便、通月经的功效;治疗臃肿,墨也是办得到的。当然,这里一定要用好墨(比如李墨),劣质墨是不行的。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华文化解码:文房四宝--书写工具与文化的呼应》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31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