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编者:胡化凯
页数:376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
ISBN:978731202308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物理学史二十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品教材》是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专业研究生课程讲义《物理学史》的基础上修订编写而成,讲述中国物理学史和西方物理学史两部分内容。中国物理学史包括:中国古代在力学、热学、声学、光学和电磁学方面的认识成就;明清时期西方物理学知识传入中国的情况;20世纪上半叶物理学在中国的初步建立过程;激光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情况。西方物理学史包括:古希腊和中世纪欧洲人对物理现象的认识;牛顿力学、热力学、电磁学和光学在近代的建立过程;20世纪初期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过程。全书力求展示中国和西方物理学发展的历史脉络。 《物理学史二十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品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科技史专业、科学哲学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材使用,也可作为大学生科技人文素质选修课的教材使用,同时也可供从事科学史、物理学和科学哲学等方面工作的人员参考。
目录
前言
上篇 中国物理学史
第一章 中国古人对力学现象的认识
第一节 对于时间和空间的认识
第二节 简单机械
第三节 力与势
第四节 对机械运动的认识
第五节 对于流体的认识
第二章 中国古人对热现象的认识
第一节 古代的生火方法及对生火原因的解释
第二节 关于火的分类及对热性质的认识
第三节 沸水造冰实验和鸡蛋壳飞行实验
第四节 温度和湿度的测量
第五节 火药和火箭的发明
第三章 中国古人对声学现象的认识
第一节 对于声音的认识
第二节 乐器发音
第三节 声音共振现象
第四节 音律知识
第四章 中国古人对光学现象的认识
第一节 《墨经》光学知识
第二节 对焦距的认识和镜面抛光技术
第三节 镜面成像
第四节 对色散现象的认识
第五节 赵友钦的光学实验
第五章 中国古人对电磁现象的认识
第一节 对电和磁的初步认识
第二节 指南针的发明
第三节 地磁偏角的发现和测量
第六章 明清时期西方物理学知识向中国的传播
第一节 明末清初西方传人的物理学知识
第二节 晚清时期西方物理学知识的传人
第三节 影响物理学知识传人的因素
第七章 20世纪上半叶物理学在中国的建立
第一节 出国留学与物理学人才培养
第二节 开展大学物理学教育
第三节 建立物理学研究机构
第四节 成立物理学会和创办物理学杂志
第八章 激光物理学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
第一节 20世纪60年代前期中国激光物理学的建立
第二节 “文革”期间激光物理学的缓慢发展
第三节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激光物理学的稳步发展
第四节 20世纪末激光物理学的快速发展
第九章 原子核物理学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
第一节 20世纪上半叶的核物理发展情况
第二节 新中国核物理研究机构建设
第三节 核物理教育和人才培养
第四节 反应堆技术研究
第五节 核武器研制
第六节 核物理基础研究
……
下篇 西方物理学史
节选
《物理学史二十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品教材》: 一、对焦距的认识 先秦墨家对镜面的焦点和焦距已有一定的认识,《墨经》描述凹面镜成像的“正”接近于焦点的概念。 汉代《淮南子》的作者通过对阳燧取火实践经验的总结,对镜面焦距也有一定的认识。该书《说林训》指出:“若以燧取火,疏之则弗得,数之则弗中,正在疏数之间。”其中“疏”、“数”分别表示“远”和“近”。以聚光镜对日取火时,引燃物放置的位置离镜面既不能太远,也不宜太近,而应处于适当的位置,否则就难以取到火。汉代许慎解释《淮南子》阳燧取火时说:“日高三、四丈,持以向日,燥艾承之寸馀,有顷焦,吹之则得火。”“寸馀”,即表示焦距。《淮南万毕术>讨论用冰透镜聚光取火时,明确指出引燃物应放置在冰透镜的“景”之上。“景”即影,表示冰透镜的焦点。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进一步指出:“阳燧照物皆倒,中间有碍故也。算家谓之格术。如人摇橹,臬为之碍故也。若鸢飞空中,其影随鸢而移。或中间为窗隙所束,则影与鸢遂相违: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又如窗隙中楼塔之影,中间为窗所束,亦皆倒垂,与阳燧一也。阳燧面洼,以一指迫而照之则正,渐远则无所见,过此遂倒。其无所见处,正如窗隙、橹桌、腰鼓碍之,本末相格,遂成摇橹之势。故举手则影愈下,下手则影愈上,此其可见。阳燧面洼,向日照之,光皆聚向内。离镜一、二寸,光聚为一点,大如麻菽,著物则火发。此腰鼓最细处也。”沈括对镜面焦点和焦距的描述已十分明确。他列举的一些事例是要说明在焦点前后成像情况的不同。 中国对阳燧的使用具有悠久的历史。《周礼·秋官》载:“司垣氏掌以夫燧,取明火于日。”1995年4月,陕西扶风县周原遗址出土一件青铜凹面镜。经分析考证认为,这是一件距今约3000年的人造金属取火用具,即古代文献中记载的阳燧。周原出土的阳燧直径88毫米,厚19毫米,凹面曲率半径为207毫米,焦距为102毫米。据此尺寸及相应金属成分复制的样品,经试验,在强光下,只需几秒钟即可将放置于其焦点处的易燃物引燃。二、镜面抛光技术 无论是用铜镜成像还是用其聚光取火,都要求其表面具有一定的光洁度。《淮南子·俶真训》说:“水静则平,平则清,清则见物之形。”又说“人莫监于流沫,而监于止水者,以其静也。莫窥形于生铁,而窥形于明镜者,以其易也。夫唯易且静,故能形物之性情也。”其中“易”是平坦。意思是说,“止水”和“明镜”之所以能照见人,在于其表面平整光洁。从光学原理上说,要获得好的反光效果,重要的因素有两个,一是镜面的几何形状,二是镜面的反射率。后者取决于反射镜表面材料和抛光技术。表面越光亮,其反射率越高,同样条件下其成像或聚光效果越好。中国古代铜镜和其他青铜器物一样,多以铜、锡、铅等合金冶铸而成。只是由于铜镜需要磨砺出光洁的表面,在合金配方中,其含锡量较大。《考工记》中记载的合金比例为“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即铜与锡的比例为2:1。锡在合金中具有增加硬度及其表面光泽的作用。然而,仅靠改变合金成分的配比还不行,还需经过抛光加工,才能具有良好的反射性能,达到“临水则池中月出,照日则壁上菱生”的效果。 新铸造的铜镜,表面粗糙,需经表面抛光处理后才能光彩照人。<> 镜面抛光是一项专门的技术,需要运用一些特殊的材料和工艺。中国古代道士中有专门掌握这门技术的人,道书中称镜面抛光技术为“摩照法”。南宋《紫阳真人悟真篇讲义》载有关于金属镜面抛光技术的资料,其中写道:“铜铁之镜,新铸出模,块然昏暗,何尝有明可以照物。惟加以铅锡,则光明发越,与日月争光。无他,铜铁者,阴也;铅锡者,阳也。”这里指出,铅锡是使铜铁镜表面光亮的主要材料。古代文献中有许多用水银加锡磨光镜面的记载。这条资料说明,铅锡也是打磨抛光金属镜面的一种材料。宋代道士张君房编辑的《云笈七签》“摩照法”记载:“昔有摩镜道士,游行民间,赁为百姓摩镜……道士有摩镜之药,药方出于帛子方,用锡四两,烧釜下猛火,令釜正赤与火同色,乃内锡末,又胡粉三两,合内其中。以生白杨刻作人,令长一尺,广二寸,厚一寸,其后柄长短在人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