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世满王守恩
页数:268
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
ISBN:978731004115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重在讲述作为旅游文化的组成部分——民俗是与旅游活动中的吃、住、行、购、娱乐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旅游活动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对各种异质民俗文化的体验。本书详细叙述一定数量以上的民俗与民族的风俗习惯,主要客源国的民俗风情。
目录
第一节 旅游概念再认识
第二节 民俗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 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第四节 民俗内容的选择
第一章 基督教-英语国家的民俗
第一节 英语诸民族的构成与分布
第二节 英语诸民族的性格特点
第三节 风俗习惯概要
第二章 基督教-日耳曼语族国家的民俗
第一节 日耳曼语各民族的构成与分布
第二节 日耳曼语族诸民族的特点
第三节 风俗习惯概要
第三章 天主教-拉丁语族国家的民俗
第一节 拉丁语族诸民族的构成与分布
第二节 拉丁语族诸民族的特点
第三节 风俗习惯概要
第四章 东正教-斯拉夫语族国家的民俗
第一节 斯拉夫及其相关诸民族的构成与分布
第二节 斯拉夫语族诸民族及其相关民族的特点
第三节 风俗习惯概要
第五章 阿拉伯-伊斯兰教国家的民俗
第一节 阿拉伯-伊斯兰教民族的构成与分布
第二节 伊斯兰教诸民族的特点
第三节 风俗习惯概要
第六章 佛教、印度教国家的民俗
第一节 佛教、印度教民族的构成与分布
第二节 佛教、印度教诸民族的特点
第三节 风俗习惯概要
第七章 汉族民俗
第一节 汉族简介
第二节 汉族民俗概要
第八章 满族、朝鲜族、蒙古族民俗
第一节 满族民俗
第二节 朝鲜族民俗概要
第三节 蒙古族民俗概要
第九章 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民俗
第一节 回族民俗概要
第二节 维吾尔族民俗概要
第三节 哈萨克族民俗概要
第十章 藏族、苗族、布依族、侗族民俗
第一节 藏族民俗概要
第二节 苗族民俗概要
第三节 布依族民俗概要
第四节 侗族民俗概要
……
第十一章 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民俗
第十二章 壮族、瑶族、土家族、黎族民俗
参考文献
节选
《旅游与民俗》: 一、姓名与称呼 日耳曼各民族的姓名构成也是姓在后名在前,取姓取名的方法也与西方其他民族大同小异,而且各民族之间相互借鉴、相互影响,但不同民族的姓名还是富有民族特色的。 各民族的人民都是先有名后有姓,基本没有例外。名字作为个人“代号”,不能没有,所以古代的人一般都有名字。姓是说明个人所属家族的共同“代号”,没有也不妨碍相互称呼,所以姓并非与名同来。在古代往往贵族家庭才有姓,一般百姓有名而无姓。以德国、奥地利民族为例,8世纪时就有了个人的名字,但姓在12世纪以后才逐渐普及起来。所以,德语中把“名”称为“前面的名”,而把姓叫做“增添上去的名”。 德国、奥地利民族的传统名字,男性多取高贵、雄伟、强壮、智慧、英俊之意,女性多用美丽、漂亮、慈爱、贤淑之词。但由于日耳曼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相对较晚,所以受欧洲其他文明影响较多,这在日耳曼民族的名字上也有明显表现,如:亚历山大、巴巴拉、克里斯蒂安、玛格丽特、安德鲁来自希腊人名,马克、帕特里夏来自拉丁语,哈里、埃德加源于英语人名,莎洛特、路易来自法语人名;如果是天主教徒,则亚当、埃娃、伊丽莎白、约翰、约瑟夫、迈克尔、詹姆斯等来自希伯来文的名字很普遍。德国、奥地利民族最常见的姓有米勒、施密特、迈尔、施耐德、霍夫曼、菲舍尔、韦伯等。如果在姓前带有“von”(译为“冯”或“封”),往往表明其出身贵族。 荷兰人的姓来得更晚,约在19世纪初拿破仑统治时方才普及。目前,荷兰约有2000多个姓,里面分大姓和小姓,大姓如德弗里斯、德莱、扬森、彼得森,小姓是不常见的姓。荷兰人既有单姓也有复姓,如果在姓前有“van”(常译为“范”字),往往表示这是贵族的后裔。荷兰人的许多姓源于海堤,如范戴克(堤)、博伊登戴克(堤外)、宾嫩戴克(堤内)、霍亨戴克(高堤)、拉亨戴克(低堤)、范达姆(坝)、奥德达姆(旧坝)、纽达姆(新坝),等等。荷兰男子常用的名有约翰内斯、彼得、约瑟夫、尼科拉斯、雅各布等;女子常用名有伊丽莎白、安娜、玛佳丽塔、内蒂等。 北欧人的姓以“森”(或逊或松)结尾者居多。这是由于一般平民本无姓,但统治者突然要求每人都要有姓,于是大家只好在其父辈的名字后加上“儿子”(-son或-sen)权且作为自己的姓。以丹麦为例,全国前20位大姓都是以“森”结尾,最常见的有詹森、尼尔森、汉森、彼德森、安德森等。瑞典800多万人口中有100多万人姓安德松、约翰松、卡尔松。北欧人常用的名字有皮特、艾利克、克里斯蒂、汉斯、詹斯、尼尔斯、卡尔、约翰等。 瑞士人、比利时人的姓名大体与德国人、法国人、意大利人、荷兰人相差不多。 在相互称呼方面,日耳曼各民族与其他欧洲民族遵循同样的原则,不再赘述。 二、宗教信仰 本章所述日耳曼民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基督教的两大流派新教和天主教。大体说来,靠南的民族多信天主教,靠北的民族大都信新教,两相比较,旗鼓相当,各占半壁江山。 新教的发祥之地就在德国和瑞士。新教也叫抗罗宗,即反抗罗马天主教的宗派。新教盛行的地区原来也是天主教的势力范围,但是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一些深受罗马教皇剥削的地区便谋求摆脱罗马教会的控制,于是16世纪发生了马丁·路德、加尔文等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改革家们主张革除罗马天主教会的积弊,建立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支持。经过改革运动,形成了新教三大宗派,即路德教、加尔文教、安立甘教,并开始在欧洲以外的殖民地传播,从而最终奠定了基督教世界三分天下的格局。 德国是最早进行大规模宗教改革的地区,德国人马丁·路德是最早且影响最大的宗教改革家。经过1517年至1555年38年的改革和斗争,路德教等新教教派获得了与天主教一样的地位,受到法律的认可。由于“教随国定”原则的实施,德国北部诸侯及其臣民大都成为新教徒,而德国南部天主教势力较大的地区仍维持旧的天主教信仰。直至今日,德国人的宗教信仰大格局依然是“南旧北新”。德国居民中90%信仰基督教,其中新教徒占55%,天主教徒占45%。德国有24个较大的新教教会组织和27个天主教教区。在720多万外藉移民中,有120多万穆斯林以及为数不少的东正教信徒。 瑞士是加尔文教的故乡。加尔文本为法国人,但他的宗教改革大业却是在瑞士的日内瓦完成。加尔文是马丁·路德之后最有影响的宗教改革家,他的影响主要是在尼德兰和英国。现代瑞士人约44%信仰罗马天主教,50%信仰新教,其他信仰占2%,另有4%无宗教信仰。 奥地利是一个天主教占绝对优势的国家,89%的居民信仰天主教,信仰新教者仅占6%,还有1%的人信别的宗教,4%的人不信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