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班主任工作的理念与实务(第2版)

封面

作者:编者:邓云洲

页数:287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81079998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系统地阐述了学校班主任的素养和班级管理的途径。

目录

前言

1 班级制度的改革及其社会学分析
1.1 班级制度的沿革和发展
1.1.1 班级制度的历史溯源
1.1.2 班级制度的发展
1.2 中国班级制度的历史考察
1.3 国外班级管理制度
1.3.1 前苏联的班级管理制度
1.3.2 美国的班级管理制度
1.3.3 德国的班级管理制度
1.4 班级的社会学分析
1.4.1 社会体系的含义
1.4.2 班级为一种社会体系
1.4.3 班级社会体系的功能

2 班主任的素养及任职要求
2.1 班主任的道德素养
2.1.1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1.2 热爱学生教书育人
2.1.3 对学生怀有热忱的期望
2.1.4 关心集体真诚团结
2.1.5 尊重家长友好合作
2.1.6 严于律己作风正派
2.2 班主任的知识素养
2.2.1 精深的专业知识
2.2.2 广博的文化知识
2.2.3 深厚的教育理论
2.2.4 扎实的管理科学知识
2.3 班主任的能力素养
2.3.1 组织能力
2.3.2 语言表达能力
2.3.3 板书、绘图能力
2.3.4 独立创造的能力
2.3.5 适应新情境的能力
2.4 班主任的心理素养
2.4.1 班主任的动机
2.4.2 班主任的教育信念
2.4.3 班主任的情感
2.4.4 班主任的意志
2.4.5 班主任的兴趣爱好
2.4.6 班主任的性格
2.5 优 秀班主任的素质分析
2.5.1 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
2.5.2 模范班主任丁有宽个案举例

3 班集体的组织和培养
3.1 班级目标确立的主要依据
3.1.1 了解班级
3.1.2 了解学生
3.2 班级目标的要求与分类
3.3 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
3.3.1 班干部选拔的若干方法
3.3.2 班干部的培养
3.4 班级规范
3.5 班风培养与建设
3.5.1 培养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和团体感
3.5.2 重视课外活动
3.5.3 充分利用品德教育的时间
3.5.4 指导学生自己制定规章
3.5.5 拥有自己班级的标志
3.5.6 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培养
3.6 建立一个朝气蓬勃的班集体
3.6.1 计划委员会
3.6.2 小组活动
3.6.3 集会活动

4 中学生学习指导
4.1 中学生学习活动的特点
4.1.1 学习成绩分化激烈
4.1.2 学生自学能力的作用日益明显
4.1.3 学习的自觉性与依赖性、主动性与被动性同时并存
4.1.4 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日益明显
4.2 中学生学习进程的发展
4.2.1 起始突进
4.2.2 学习高原
4.2.3 短期波动
4.2.4 最后突进
4.3 了解学生学习现状的技巧
4.4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4.4.1 指导学生科学用脑
4.4.2 引导学生科学记忆
4.4.3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4.4.4 引导学生培养良好习惯
4.4.5 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
4.5 指导学生按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进行学习
4.5.1 预习指导
4.5.2 听课指导
4.5.3 复习指导
4.5.4 作业指导
4.5.5 系统小结指导
4.6 中学生智力的开发培养
4.6.1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4.6.2 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力
4.6.3 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4.6.4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4.6.5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7 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4.7.1 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4.7.2 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4.7.3 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
4.7.4 培养学生的意志
4.8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4.8.1 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学习活动
4.8.2 知识或智力竞赛及其组织
4.8.3 组织学习兴趣小组

5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5.1 健康概念的发展
5.1.1 心理健康及其标准
5.1.2 躯体健康、心理健康与道德健康
5.1.3 青少年心理透视
5.1.4 心理成熟的标志
5.2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特征
5.2.1 乐于学习
5.2.2 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
5.2.3 善与人处
5.2.4 情绪愉快而稳定
5.2.5 能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
5.2.6 善于自我调节
5.3 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划分
5.3.1 心理异常
5.3.2 心理障碍
5.3.3 心理疾病
5.4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透视
5.5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5.5.1 心理辅导
5.5.2 心理咨询
5.5.3 心理治疗
5.6 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步骤及工作原则
5.7 心理辅导与咨询的一般技巧
5.7.1 语言音质
5.7.2 语言跟踪
5.7.3 语言回答
5.8 中学生常见心理异常及其辅导
5.8.1 不良品行
5.8.2 形成原因
5.8.3 辅导策略
5.9 不良人格的矫正
5.9.1 嫉妒
5.9.2 神经质
5.9.3 偏激
5.9.4 狭隘
5.9.5 自卑
5.9.6 学校适应不良
5.10 中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及其调适
5.10.1 神经衰弱
5.10.2 强迫症
5.10.3 躁狂抑郁症
5.10.4 社交恐惧症
5.10.5 精神分裂症
5.10.6考试综合征

6 中学生性心理和性教育
6.1 中学生性意识的萌芽
6.2 中学生的性欲意识
6.3 中学生的性心理发展过程
6.4 性意志力的特点
6.5 中学生常见的性心理障碍及其对策
6.5.1 对遗精的焦虑和恐惧
6.5.2 女性月经失调
6.5.3 频繁手淫
6.5.4 性心理变态
6.6 中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
6.7 中学生“早恋”现象透视
6.8 友谊天长地久

7 学生的个别教育
7.1 优等生的教育
7.1.1 优越感过强过高估计自己
7.1.2 妄自尊大自私易妒
7.1.3 讲究实惠追求名利
7.1.4 重视分数不重视德育、体育
7.2 中等生的教育
7.2.1 较强的从众心理
7.2.2 渴求进步却畏难
7.3 差生的教育
7.3.1 学习差生
7.3.2 思想品德差生
7.3.3 双差生
7.4 差生的转化
7.4.1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7.4.2 关心热爱差生使其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7.4.3 捕捉亮点正面教育
7.4.4 对差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8 班级人际关系
8.1 人是怎样交往的
8.2 “地位分等”与“三五成群”
8.3 影响学生间交往的因素
8.4 了解学生是协调学生间关系的前提
8.4.1 了解学生班集体的基本方面
8.4.2 了解学生个人的基本方面
8.5 协调学生间人际关系
8.5.1 要妥善管理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8.5.2 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8.6 处理师生间突发事件

9 主题班会及其设计
9.1 主题班会的基本属性
9.1.1 群体性
9.1.2 指导性
9.1.3 行进性
9.2 主题班会的类型
9.2.1 模拟式主题班会
9.2.2 咨询式主题班会
9.2.3 文娱式主题班会
9.2.4 展览式主题班会
9.2.5 视听式主题班会
9.2.6 联谊式主题班会
9.2.7 竞赛式主题班会
9.2.8 演讲式主题班会
9.2.9 材料式主题班会
9.2.10 聚餐式主题班会
9.3 主题班会活动系列设计

10 学生的职业指导
10.1 职业指导的含义和任务
10.1.1 职业指导的含义
10.1.2 职业指导的任务
10.2 职业指导的内容
10.2.1 标准化量表法
10.2.2 非标准化量表法
10.3 获得其他教师的合作向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资料
10.4 对学生的两步选择进行指导

11.学生工作评价
11.1 品德评价
11.1.1 品德评价的类型
11.1.2 品德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11.1.3 品德信息的收集及评价方法
11.2 操行评价
11.3 人格评价
11.3.1 行为观察与评价
11.3.2 投射测验法
11.3.3 主体测验法
11.3.4 量表测验法
11.3.5 十四种人格因素的构成与分析

节选

  《班主任工作的理念与实务(第二版)》:  丁有宽老师经过长期的摸索,总结出一套十分有效的教育方法。他说:“好动、好奇、好仿、好问、好胜是少年的普遍特点。后进生只不过是向不好的方向发展了这些特点,教师应当分析并且善于利用他们这些特点,引导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而不能压抑他们。”这是多么深刻的见解!  丁老师教好小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小黄被坏人引诱,学会了二三十种扒窃方法,参加了偷窃集团,屡教不改,父母要送他去劳动改造。后来丁老师主动承担起教育他的责任。小黄在班里调皮捣蛋,违反纪律,盗窃东西,看来没有多大希望。丁老师进行了很多调查,对转变他也没什么把握。一次,丁老师邀请小黄到房间里谈心,拿出许多连环画给他看,他一本一本翻下去,都不感兴趣。当翻到《聂耳》那一本时,他停下来,看了一下,并想装进裤袋里。  这时他忽然见墙上挂着一把二胡,连忙停下了手,跳上桌子就去拿,不慎把丁老师桌上的玻璃打碎了。丁老师笑笑,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从这里发现了他喜欢音乐,于是主动把那本《聂耳》连环图书送给他,并找机会带他去看《聂耳》这部电影。看电影以后,丁老师针对他的不正确思想,引导他了解聂耳的成长过程,给他讲述当革命音乐家应有的品质。同时,根据他爱好文娱活动的特点,吸收他参加学校的文工队,逐步引导他走上正轨。后来,小黄变好了,并且成长为一名电影演员。  丁有宽在总结做后进生思想工作的经验时说:“不要怕后进生教不好,就怕我们自己发现不了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像园丁爱护幼苗那样,珍爱后进生的积极因素和点滴进步。教育后进生也如治水那样,引导重于防止,疏通重于堵塞。后进生的可塑性依然很大,应该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多谈心,少说教。一步一步地诱导学生向正确的、健康的方面发展。”  丁老师的经验证明:班级的思想工作决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了洗涤学生心灵上的污垢,丁老师总是呕心沥血地工作着。经过丁老师热情的家访和教育,开学第一天,小朱(前面介绍的)大清早便高高兴兴地扛着扫帚来到学校,准备打扫课室。班长喜悦地给丁老师报告了这个消息,但接着班委又匆匆地来告诉丁老师说,小朱猛敲教室的门,还打别班的同学。丁老师并没有激动,他亲自去了解,知道小朱猛敲门是想早点进去打扫,而门却顶死了、开不动,而打人是因为那个学生诬蔑和讽刺他。丁老师了解情况后,既不板起面孔也不说教,只是走上前去亲切地拍拍小朱的肩膀,热情地说:“小朱,你来得最早,带了扫帚,争着打扫课室,很好!”他先捧出一份温暖,然后再向他讲明今后要爱护公物,不能动手打同学的道理。上课了,丁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再一次表扬小朱,肯定他的优点,使小朱激动得流出了眼泪。  以后,丁有宽利用小朱好动好玩的特点,指导他带领一批同学去清理水渠、洗厕所、打扫校园。小朱动手动脑,爬上爬下,干得挺愉快,也挺有办法。  为了巩固教育成果,丁老师决定在劳动的当晚召开班委会,邀请小朱等后进生一道参加。可是小朱等同学一个也没有来。丁老师也不计较,照计划开会。丁老师有意识地引导班干部说出小朱在劳动中的表现,表扬他的进步,建议班干部都要主动关心小朱的成长。小朱虽然没有到会,但由于好奇心驱使,他来课室外面偷听。他听到大家对他诚挚友好的赞扬,意外地受到一次难忘的深刻教育,心里很受感动。自此以后,小朱就变了样,愿意正视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开始要求上进了。丁老师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加紧指出他的缺点并进行说理教育.提高他的思想认识。  别看丁老师年已半百,但和学生在一起的时候,他依然那么年轻。在六联小学绿树葱茏的校园里,熙熙攘攘地围满了学生,人群中央一班少先队员欢天喜地地跳差龙舞。两个蹦蹦跳跳的龙头,拖着两条长长的龙尾,一会儿摆东,一会儿旋西,博得围观学生的阵阵掌声。细心看去,那个身穿白衬衫颈配红领巾在舞龙头的人,就是丁老师!  下课后,学生常常围在丁老师身边,唧唧喳喳地说个不停,问这问那,就像一群雏燕叫嚷母亲把食物放进自己的嘴里一样,而丁老师总是兴致勃勃地满足他们的要求,往往因此顾不上吃饭。有一次他不舒服,煎好的药顾不上吃,放凉了,学生们几次帮他热了又凉,凉了又热,直到聪明的学生互递了眼色,大家一溜烟跑了,他才把药喝下去。  丁老师献给学生的一片爱心,赢得了学生和家长们的一片敬意。1974年春末的一个晚上,丁老师的妻子患急病,抬到医院后不幸去世。远近的学生家长闻此消息后,都匆匆赶到医院向丁老师问候。几个学生的母亲挽着丁老师尚小的孩子流着泪说:“丁老师不要难过,孩子就由我们领到家中照看吧,我们养得起他们。”亲密的师生情谊是丁老师能够教好一个又一个班的重要因素。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班主任工作的理念与实务(第2版)》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29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