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孙立平
页数:294
出版社: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6381111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为了适合读者的特点,《社会学导论(第四版)》介绍了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文化;社会化;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集合行为与社会运动;社会现代化;全球化与本土化等内容。编者孙立平编写中简化了部分概念以及对概念的更细致的辨析,增加了如何用社会学的概念和范畴分析社会现象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用社会学的视角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同时,着力将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和理论与中国社会的实际结合起来,特别是与转型期中国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以深化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认识和理解。
作者简介
孙立平,1955年生,曾长期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任教,现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世纪80年代,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现代化。其间,提出现代化的时序模式、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等理论。特别是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理论,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90年代后,研究兴趣转向中国社会结构变迁,提出了“总体性社会”、“总体性资本”、“自由流动资源”与“自由活动空间”等重要概念和理论。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是转型社会学和口述社会史。 应星,1968年生,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现为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吕新萍,1969年生,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现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
目录
第一节 社会学的视野
第二节 社会学的由来与发展
第三节 社会学与社会学的想象力
第二章 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社会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三章 文化
第一节 文化的含义与特征
第二节 文化的构成与功能
第三节 文化的变迁
第四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
第四章 社会化
第一节 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
第二节 社会化的环境因素
第三节 生命历程中的社会化
第四节 转型中国社会中的社会化问题
第五章 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
第一节 社会角色与社会关系
第二节 社会互动
第三节 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
第四节 社会结构
第六章 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第二节 群体结构与群体运行过程
第三节 社会组织概述
第四节 组织过程和组织变迁
第五节 转型社会中的群体与组织现象
第七章 社会制度
第一节 社会制度概述
第二节 主要的社会制度
第三节 中国单位制度分析
第八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一节 社会分层与流动
第二节 改革前后中国的社会分层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分层的新趋势
第四节 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结构
第九章 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
第一节 社区的含义和类型
第二节 城乡关系与二元结构
第三节 从农村到城市:城市化
第四节 中国城市化道路探讨
第十章 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
第一节 社会问题概述
第二节 若干社会问题分析
第三节 社会控制概述
第四节 越轨与社会控制
第十一章 集合行为与社会运动
第一节 集合行为的形成机制
第二节 集合行为的主要类型
第三节 社会运动
第十二章 社会现代化
第一节 社会现代化的含义
第二节 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第三节 后发外生型现代化
第四节 转型社会学与中国经验
第十三章 全球化与本土化
第一节 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本土化的含义
第三节 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本土化问题
参考文献
第四版后记
节选
《社会学导论(第四版)》: 一、经典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自19世纪初。但社会学理论的渊源至少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维柯、孟德斯鸠、亚当·斯密、伏尔泰、弗格森等人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认为自己已摆脱了社会思想的希腊一罗马和基督教传统,而开创了一门关于社会的新科学。这些思想家不仅对人创造社会的人本主义价值观和社会契约论思想深信不疑,而且还倡导将科学运用在对人类社会的研究和控制中。 他们中对社会学理论影响最大的当属法国思想家夏尔·孟德斯鸠( Montesquieu,1689—1755)。从表面上看,孟德斯鸠的代表作《论法的精神》主要研究对象是政体和法律制度,但实际上,他对制度的分析是与对社会结构的分析联系在一起的。他用古典哲学家的方法来分析和比较各种政治制度,同时又用一种崭新的方式来揭示影响整个社会的各种因素,从中找出包括气候、土壤、人口、贸易、风俗和宗教在内的各种可变成分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孟德斯鸠尤其关注的是贸易与政治的联系、贸易与民风的联系。前者促使国家的治理技术向理性化、确定性的方向发展,后者促进了与国家构成张力的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也译作“公民社会”)的发育。尽管孟德斯鸩并没有明确提出“市民社会”这个概念,但他对社会结构所做的探索,已经使他即使不算是第一个社会学家,也当之无愧地被视为社会学最伟大的先驱之一。 启蒙运动的第一代继承者接受了启蒙思想家对进步的信念、对自由的高扬和对科学的信仰,但这些继承者已经生活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的时代中。法国大革命使西欧尤其是法国整个社会秩序的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动摇,种种社会问题随之产生,人们对秩序的焦虑尤为突出。社会学正是在进步的信念与秩序的危机、在自由的追求与保守的呼吁之间的张力中诞生的。如前章所述,孔德作为“社会学之父”,是在1839年创造了“社会学”一词的。孔德毕生关心的主要问题正是秩序问题与进步问题。围绕秩序问题,他发展出了社会静力学,研究社会有机体的结构和社会的稳定;围绕进步问题,他发展出了社会动力学,研究社会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在孔德以前,孟德斯鸠等人已认识到了社会发展是存在规律的。孑L德的独特之处是从“工业社会”这个概念出发,强调社会必须协调一致,恢复道德和宗教信念的一致性。而他在分析方法论上的特殊贡献是探索了包括观察、实验、比较和历史方法在内的一整套掌握社会规律的科学方法。这些方法除了历史方法外,都是自然科学方法在社会研究中的运用。孔德在圣西门思想的影响下,把讲究效用、以经验材料为依据、强调明晰性和精确性的科学研究方法视为实证精神的体现,所以,他所开创的社会学传统也被称为实证主义社会学传统。斯宾塞倡导的社会有机论和社会进化论也可以被归结到这个传统之中。 卡尔·马克思( MaIx,1818—1883)虽对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嗤之以鼻,但对孔德的精神导师——圣西门却另眼相待。可以说,不仅孔德与马克思同为启蒙运动的继承者,而且,实证主义社会学与马克思社会思想还有着某种共同的根源。不过,马克思在社会学上开创的是一个与孔德完全不同的批判传统。在马克思那里,不仅没有对秩序的焦虑,反而是满怀激情地拥抱斗争。正视社会冲突的普遍存在,把历史的进步、人类的解放与阶级斗争联系在一起,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批判与一个特定的阶级即无产阶级的利益结合在一起,强调经济因素在形成社会、政治结构中的优先作用,是马克思社会思想的突出特点。 马克思(1991)的社会学观点可以总体概括如下:所有人都处在一定的、必然的关系中,这些关系所构成的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因此,应当用人的社会关系来解释人的思想方式,而不是相反。在任何社会里,人们都可以识别出基础结构(infrastructure,以往多译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前者主要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组成,后者包括了法律、政治以及思想方式、意识形态等。在所有这些社会结构因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社会的物质生产力,但其他因素对生产力也具有反作用。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是生产方式的变革,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引起的,而这种矛盾又是与阶级斗争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研究社会的方法被称为辩证唯物史观,也即回到社会历史本身,运用辩证法思维揭示社会存在的总体结构和本质特征。他从辩证唯物史观的社会演化角度把人类社会分为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三个历史阶段。马克思毕生最杰出的社会学贡献是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生产与异化的社会关系。他在《资本论》中以商品为逻辑起点,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和运行机制,发现了这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奥秘——剩余价值规律,深刻地洞察了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物化和商品拜物教。马克思断言,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具有对抗性,这种对抗性既体现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中,也体现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中。这种矛盾最终必然会导致革命的爆发,而无产阶级则被赋予了充当资本主义社会掘墓人的历史使命。 如果说孔德为社会学赋予了某种保守色彩,马克思给社会学打上了浓厚的革命烙印的话,那么,亚历克西·托克维尔( Tocqueville.1805 ~1859)则为社会学缔造了自由的性格。作为深受孟德斯鸠影响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所关心的中心问题是民主与自由的问题。他敏锐地洞察到了民主时代来临的不可避免性及其结果的多重复杂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