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杨宝峰,陈建国主编
页数:496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11726604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杨宝峰、陈建国主编的《药理学》第9版的教材修订涵盖纸质教材、数字资源以及平台功能,采用“融合教材”编写方式进行。纸质教材继续保持“精、新”特色,紧跟医药学最新理论发展,增加了近5年已确证的新理论及新知识,紧密结合临床实际,汰除陈旧理论及药物,随当前疾病谱改变增加了临床多发病及高发病的治疗药物,如增加“抗骨质疏松药”一章;内容涵盖执业医师、执业药师、研究生及继续教育考试的知识点,教材应用性强;参考我国医药典籍法规和国际权威药理学书籍,在符合我国国情基础上提升教材的国际性;调整部分章节的逻辑结构,修改第8版教材中存在的错误,使教材结构更合理、内容更准确。本版为融合教材,除纸质教材外,充分利用移动网络资源,将教学课件、本章小结、视频、动画、测试等内容通过书内二维码融入纸质书籍,读者随时可以通过移动网络实现多维知识共享。
作者简介
主 编 简 介
男,中国工程院院士,1957年11月生于吉林省松源市。现任英国皇家生物学会院士,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田纳西大学、密苏里堪萨斯城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国立第一医科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及日本医科大学等国际著名院校客座教授或荣誉博士,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中方主席;中华医学会副会长、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药理学会心血管药理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国家重大心脏疾病研究973计划项目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首席科学家,药理学国家重点学科及药理学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国家级教学名师。现任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主任。
执教三十余载,主编原卫生部及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规划教材《药理学》(第6~8版),并获全国高等学校医药优秀教材一等奖。培养大批人才,指导学生获长江学者、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光华工程科技青年奖等。从事心脏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新药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申报发明专利60余项,多项新药成功转化并取得较大经济效益。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是首届“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及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及重点项目等重大课题20余项。主 编 简 介
杨宝峰
男,中国工程院院士,1957年11月生于吉林省松源市。现任英国皇家生物学会院士,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田纳西大学、密苏里堪萨斯城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国立第一医科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及日本医科大学等国际著名院校客座教授或荣誉博士,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中方主席;中华医学会副会长、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药理学会心血管药理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国家重大心脏疾病研究973计划项目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首席科学家,药理学国家重点学科及药理学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国家级教学名师。现任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主任。
执教三十余载,主编原卫生部及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规划教材《药理学》(第6~8版),并获全国高等学校医药优秀教材一等奖。培养大批人才,指导学生获长江学者、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光华工程科技青年奖等。从事心脏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新药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申报发明专利60余项,多项新药成功转化并取得较大经济效益。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是首届“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及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及重点项目等重大课题20余项。
陈建国
男,1963年4月出生于湖北省赤壁市,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海德堡大学博士,美国爱荷华大学博士后。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院长,中国药理学会副理事长、神经精神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国际期刊Current Medical Science主编,CNS Neuroscience
& Therapeutics,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编委。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负责人,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
从事教学工作至今20余年,是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药理学”负责人,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宝钢优秀教师奖”等。主要从事神经精神药理学研究,先后承担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等重大重点项目,在Nature,Nature Neuroscience,Neuron,Molecular Psychiatry,Biological Psychiatry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文章100多篇,他引3000余次。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等奖等。
副主编简介
臧伟进
女,1958年4月生于陕西省西安市,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日本京都大学、英国利兹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做访问学者、博士后及客座教授等。现任职于西安交通大学。“药理学”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和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负责人。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从教三十余年,主要从事迷走神经调控对心血管及代谢相关疾病的机制及防治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发表SCI收录论文90余篇,主编和参编教材及参考书20余部。曾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魏敏杰
女,1963年6月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女王大学荣誉教授。现任中国医科大学药学院院长,中国药理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辽宁省药理学重点实验室及创新团队带头人,中央组织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教学名师,“药理学”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负责人。
从事药理学教学三十年。主编国家规划教材10部;主持国家和省级教学改革课题18项。主要从事肿瘤药理学研究,在Cancer Cell等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8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3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课题15项。
相关资料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没有合格医疗人才,就没有全民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把培养好医药卫生人才作为重要基础工程。我们必须以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十九大报告要求,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培养大批优秀的医药卫生人才。
着眼于面向2030年医学教育改革与健康中国建设,2017年7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召开了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之后,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这次改革聚焦健康中国战略,突出问题导向,系统谋划发展,医教协同推进,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核心,确定了“两更加、一基本”的改革目标,即:到2030年,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健全,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环境更加完善,医学人才队伍基本满足健康中国建设需要,绘就了今后一个时期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作出了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引领性的重大改革部署。
教材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到党的教育方针的有效落实和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要培养高素质的优秀医药卫生人才,必须出版高质量、高水平的优秀精品教材。一直以来,教育部高度重视医学教材编制工作,要求以教材建设为抓手,大力推动医学课程和教学方法改革。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经历了九轮传承、创新和发展。在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共同推动下,以裘法祖、吴阶平、吴孟超、陈灏珠等院士为代表的我国几代著名院士、专家、医学家、教育家,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参与了本套教材的创建和每一轮教材的修订工作。教材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到精,不断丰富、完善与创新,逐步形成了课程门类齐全、学科系统优化、内容衔接合理、结构体系科学的立体化优秀精品教材格局,创建了中国特色医学教育教材建设模式,推动了我国高等医学本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医学教育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实际的中国特色医药学教材建设发展道路。
在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要求与背景下,我们启动了第九轮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的修订工作。教材修订过程中,坚持以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战略部署要求,更加突出医德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将医德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全过程,同时强调“多临床、早临床、反复临床”的理念,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临床医生。
我们高兴地看到,这套教材在编写宗旨上,不忘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初心,坚持质量最、立德树人;在编写内容上,牢牢把握医学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和新要求,坚持与时俱进、力求创新;在编写形式上,聚力“互联网 ”医学教育的数字化创新发展,充分运用AR、V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传统纸质教材的基础上融合实操性更强的数字内容,推动传统课堂教学迈向数字教学与移动学习的新时代。为进一步加强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整套教材还配有相应的实践指导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指导价值。
我们希望,这套教材的修订出版,能够进一步启发和指导高校不断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推进医教协同,为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服务人民群众健康乃至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オ
本书特色
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53种的修订,将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文),加快构建规范化、标准化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医学人才成才规律和中国医学教材建设规律,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医学精品教材。本套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是我国医学教育领域起步最早、历史最悠久、修订版次最多的权威、规范、科学、经典的最规划教材。第八轮教材自2013年秋季出版至今,已经4年时间,修订再版是学科知识及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次修订将根据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和教材体系建设的创新,并继续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教材编写原则,更新内容,体现继承与发展。
目录
一、药理学的性质与任务 1ざ、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史 1と、新药开发与研究 2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4
第一节 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4ひ弧⒁┪锿ü细胞膜的方式 4ざ、影响药物通透细胞膜的因素 5さ诙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7ひ弧⑽收 7ざ、分布 8と、代谢 9に摹⑴判埂 11さ谌节 房室模型 13ひ弧⒁皇夷P汀 13ざ、二室模型 13と、多室模型 13さ谒慕凇∫┪锵除动力学 14ひ弧⒁┪锏难药浓度彩奔涔叵怠 14ざ、药物消除动力学类型 14さ谖褰凇∫┪锎谢动力学重要参数 16ひ弧⒎迮ǘ群痛锓迨奔洹 16ざ、曲线下面积 16と、生物利用度 17に摹⒈砉鄯植既莼 17の濉⑾除速率常数 18ち、消除半衰期 18て摺⑶宄率 18さ诹节 药物剂量的设计和优化 18ひ弧⒍啻胃药的稳态血浆浓度 18ざ、靶浓度 20と、维持剂量 20に摹⒏汉杉亮俊 20の濉⒏鎏寤治疗 21
第三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22
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 22ひ弧⒁┪镒饔糜胍├硇вΑ 22ざ、治疗效果 22と、不良反应 23さ诙节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 23さ谌节 药物与受体 25ひ弧⑹芴逖芯康睦史 25ざ、受体的概念和特性 26と、受体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26に摹⒆饔糜谑芴宓囊┪锓掷唷 27の濉⑹芴謇嘈汀 29ち、细胞内信号转导 30て摺⑹芴宓牡鹘凇 31
第四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32
第一节 药物因素 32ひ弧⒁┪镏萍梁透药途径 32ざ、药物相互作用 32さ诙节 机体因素 33ひ弧⒛炅洹 33ざ、性别 33と、遗传因素 34に摹⒓膊∽刺 36の濉⑿睦硪蛩鬲舶参考列вΑ 36ち、长期用药引起的机体反应性变化 37
第五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38
第一节 概述 38さ诙节 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和受体 40ひ弧⒋出神经系统的递质 40ざ、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 44さ谌节 传出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 48さ谒慕凇〈出神经系统药物基本作用及其分类 49ひ弧⒋出神经系统药物基本作用 49ざ、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分类 50
第六章 胆碱受体激动药51
第一节 M胆碱受体激动药 51ひ弧⒌碱酯类 51ざ、生物碱类 53さ诙节 N胆碱受体激动药 56
第七章 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57
第一节 胆碱酯酶 57さ诙节 抗胆碱酯酶药 58ひ弧⒁啄嫘钥沟碱酯酶药 58ざ、难逆性抗胆碱酯酶药——有机磷酸酯类 61さ谌节 胆碱酯酶复活药 63
第八章 胆碱受体阻断药(Ⅰ)——M胆碱受体阻断药65
第一节 阿托品及其类似生物碱 65さ诙节 阿托品的合成代用品 68ひ弧⒑铣衫┩药 69ざ、合成解痉药 69と、选择性M受体阻断药 70
第九章 胆碱受体阻断药(Ⅱ)——N胆碱受体阻断药72
第一节 神经节阻断药 72さ诙节 骨骼肌松弛药 73ひ弧⒊极化型肌松药 73ざ、非除极化型肌松药 74
第十章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77
第一节 构效关系及分类 77ひ弧⒐剐Ч叵怠 77ざ、分类 78さ诙节 α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78さ谌节 α、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81さ谒慕凇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84
第十一章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87
第一节 α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87ひ弧⒎茄≡裥α受体阻断药 88ざ、选择性α1受体阻断药 89と、选择性α2受体阻断药 90さ诙节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90ひ弧⒎茄≡裥β受体阻断药 93ざ、选择性β1受体阻断药 94さ谌节 α、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94
第十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97
第一节 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学基础 97ひ弧⑸窬元 97ざ、神经胶质细胞 97と、神经环路 98に摹⑼淮ビ胄畔⒋递 98さ诙节 中枢神经递质及其受体 99ひ弧⒁阴5碱 99ざ、γ舶被丁酸 100と、兴奋性氨基酸 101に摹⑷ゼ咨錾舷偎亍 102の濉⒍喟桶贰 102ち、5掺巧胺 103て摺⒆榘贰 104ぐ恕⑸窬肽 104さ谌节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特点 105
第十三章 全身麻醉药107
第一节 吸入性麻醉药 107さ诙节 静脉麻醉药 109さ谌节 复合麻醉 110
第十四章 局部麻醉药112
第十五章 镇静催眠药117
第一节 苯二氮类 117さ诙节 巴比妥类 119さ谌节 新型非苯二氮类镇静催眠药 120さ谒慕凇∑渌镇静催眠药 121
第十六章 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123
第一节 癫痫及临床分类 123さ诙节 抗癫痫药 124ひ弧⒖柜拆镆┳饔没制 124ざ、常用抗癫痫药 124と、抗癫痫药的用药原则及注意事项 130さ谌节 抗惊厥药 130
第十七章 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132
第一节 抗帕金森病药 132ひ弧⑴两鹕病发病机制简介 132ざ、拟多巴胺类药 134と、抗胆碱药 137さ诙节 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 138ひ弧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 138ざ、胆碱酯酶抑制药 139と、NMDA受体非竞争性拮抗药 140に摹AD治疗药物的新进展 140
第十八章 抗精神失常药142
第一节 抗精神分裂症药 142ひ弧⒕典抗精神分裂症药 143ざ、非典型抗精神分裂症药 147さ诙节 抗躁狂症药 149さ谌节 抗抑郁药 149ひ弧⑷环类抗抑郁药 150ざ、NA摄取抑制药 151と、5睭T再摄取抑制药 152に摹⑵渌抗抑郁药 153
第十九章 镇痛药156
第一节 概述 156さ诙节 阿片受体和内源性阿片肽 157さ谌节 吗啡及其相关阿片受体激动药 158さ谒慕凇“⑵受体部分激动药和激动厕卓挂 164さ谖褰凇∑渌镇痛药 165さ诹节 阿片受体拮抗药 166
第二十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168
第一节 概述 168ひ弧⒁├碜饔糜牖制 168ざ、常见不良反应 170さ诙节 非选择性环氧化酶抑制药 172ひ弧⑺杨酸类 172ざ、苯胺类 174と、吲哚类 174に摹⒎蓟乙酸类 175の濉⒎蓟丙酸类 176ち、烯醇酸类 176て摺⑦吝蛲类 177ぐ恕⑼橥类 177ぞ拧⒁於》宜崂唷 178さ谌节 选择性环氧化酶2抑制药 178
第二十一章 离子通道概论及钙通道阻滞药182
第一节 离子通道概论 182ひ弧⒗胱油ǖ姥芯考蚴贰 182ざ、离子通道的特性 182と、离子通道的分类 182に摹⒗胱油ǖ赖纳理功能 185の濉⒗胱油ǖ赖牡骺亍 185さ诙节 作用于钠通道和钾通道的药物 186ひ弧⒆饔糜谀仆ǖ赖囊┪铩 186ざ、作用于钾通道的药物 186さ谌节 钙通道阻滞药 186ひ弧⒏仆ǖ雷柚鸵┓掷唷 187ざ、钙通道阻滞药的药动学特性 187と、钙通道阻滞药的作用机制 187に摹⒏仆ǖ雷柚鸵┑囊├碜饔谩 188の濉⒏仆ǖ雷柚鸵┑牧俅灿τ谩 189ち、钙通道阻滞药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190
第二十二章 抗心律失常药191
第一节 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基础 191ひ弧⒄常心脏电生理特性 191ざ、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192さ诙节 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机制和分类 193ひ弧⒖剐穆墒СR┑幕本作用机制 193ざ、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 194さ谌节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195ひ弧ⅱ窭嗄仆ǖ雷柚鸵 195ざ、Ⅱ类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197と、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198に摹ⅱ衾喔仆ǖ雷柚鸵 199の濉⑵渌类 199
第二十三章 作用于肾素惭管紧张素系统的药物201
第一节 肾素惭管紧张素系统 201さ诙节 肾素抑制药 202さ谌节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203ひ弧⒒学结构与分类 203ざ、药理作用与应用 203と、不良反应 204に摹⒊S醚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205さ谒慕凇⊙管紧张素Ⅱ受体(AT1受体)阻断药 206ひ弧⒒本药理作用与应用 206ざ、常用AT1受体阻断药 206
第二十四章 利尿药209
第一节 利尿药作用的生理学基础 209さ诙节 常用利尿药 212ひ弧Ⅰ壤尿药 212ざ、噻嗪类及类噻嗪类 213と、保钾利尿药 215に摹⑻妓狒酶抑制药 216の濉⑸透性利尿药 217
第二十五章 抗高血压药219
第一节 抗高血压药物分类 219さ诙节 常用抗高血压药物 220ひ弧⒗尿药 220ざ、钙通道阻滞药 220と、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221に摹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222の濉AT1受体阻断药 222さ谌节 其他抗高血压药物 223ひ弧⒅惺嘈越笛挂 223ざ、血管平滑肌扩张药 224と、神经节阻断药 225に摹α1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225の濉⑷ゼ咨錾舷偎啬苌窬末梢阻断药 225ち、钾通道开放药 226て摺⑸鏊匾种埔 226ぐ恕⑵渌 226さ谒慕凇「哐压药物治疗的新概念 227
第二十六章 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229
第一节 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学及治疗心力衰竭药物的分类 229ひ弧⑿牧λソ叩牟±砩理学 229ざ、治疗心力衰竭药物的分类 231さ诙节 肾素惭管紧张素踩┕掏系统抑制药 231ひ弧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231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阻断药 232と、抗醛固酮药 232さ谌节 利尿药 232さ谒慕凇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233さ谖褰凇≌性肌力药物 234ひ弧⑶啃能绽唷 234ざ、非苷类正性肌力药 237さ诹节 扩血管药 238さ谄呓凇「圃雒粢┘案仆ǖ雷柚鸵 239ひ弧⒏圃雒粢 239ざ、钙通道阻滞药 240
第二十七章 调血脂药与抗动脉粥样硬化药241
第一节 调血脂药 241ひ弧⒅饕降低TC和LDL的药物 242ざ、主要降低TG及VLDL的药物 246と、降低Lp(a)的药物 248さ诙节 抗氧化剂 248さ谌节 多烯脂肪酸 249ひ弧n3型多烯脂肪酸 249ざ、n6型多烯脂肪酸 250さ谒慕凇○ざ嗵呛投嗵抢唷 250
第二十八章 抗心绞痛药252
第一节 常用的抗心绞痛药物 253ひ弧⑾跛狨ダ唷 253ざ、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256と、钙通道阻滞药 257さ诙节 其他抗心绞痛药物 258
第二十九章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260
第一节 抗凝血药 260ひ弧⒛血酶间接抑制药 260ざ、凝血酶抑制药 264さ诙节 抗血小板药 265ひ弧⒁种蒲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的药物 266ざ、增加血小板内cAMP的药物 267と、抑制ADP活化血小板的药物 267に摹⒀小板膜糖蛋白Ⅱ゜/Ⅲ゛受体阻断药 268さ谌节 纤维蛋白溶解药 268さ谒慕凇〈倌血药 270さ谖褰凇】蛊堆药及造血细胞生长因子 271ひ弧⒖蛊堆药 271ざ、造血细胞生长因子 274さ诹节 血容量扩充药 275
第三十章 影响自体活性物质的药物278
第一节 膜磷脂代谢产物类药物及拮抗药 278ひ弧⒒ㄉ四烯酸的生物合成与转化 278ざ、前列腺素和血栓素 279と、白三烯及拮抗药 280に摹⒀小板活化因子及拮抗药 281さ诙节 5掺巧胺类药物及拮抗药 281ひ弧5掺巧胺及受体激动药 281ざ、5掺巧胺受体拮抗药 282さ谌节 组胺和抗组胺药 282ひ弧⒆榘芳白榘肥芴寮ざ药 282ざ、组胺受体阻断药 283さ谒慕凇《嚯睦唷 285ひ弧P物质 285ざ、激肽类 285と、内皮素 286に摹⒗尿钠肽 286の濉⒀管紧张素 286ち、其他 287さ谖褰凇∫谎趸氮及其供体与抑制剂 287ひ弧NO的合成与生物学作用 287ざ、一氧化氮供体 287と、一氧化氮抑制剂 288さ诹节 腺苷类 288
第三十一章 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290
第一节 平喘药 290ひ弧⒖寡灼酱药 290ざ、支气管扩张药 291と、抗过敏平喘药 294さ诙节 镇咳与祛痰药 295ひ弧⒄蚩纫 295ざ、祛痰药 296さ谌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药 297ひ弧⒘姿岫酯酶4抑制药 297ざ、抗胆碱药 298
第三十二章 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300
第一节 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 300ひ弧⒖顾嵋 300ざ、抑制胃酸分泌药 301と、胃黏膜保护药 303に摹⒖褂拿怕莞司药 305さ诙节 消化系统功能调节药 305ひ弧⒅消化药 305ざ、止吐药 305と、胃肠动力药 306に摹⒅剐阂┯胛附药 307の濉⑿阂 307ち、利胆药 308
第三十三章 子宫平滑肌兴奋药和抑制药311
第一节 子宫平滑肌兴奋药 311ひ弧⑺豕素 311ざ、垂体后叶素 312と、麦角生物碱 313に摹⑶傲邢偎乩唷 314さ诙节 子宫平滑肌抑制药 314
第三十四章 性激素类药及避孕药316
第一节 雌激素类药及抗雌激素类药 317ひ弧⒋萍に乩嘁 317ざ、抗雌激素类药 319さ诙节 孕激素类药及抗孕激素类药 320ひ弧⒃屑に乩嘁 320ざ、抗孕激素类药 321さ谌节 雄激素类药和抗雄激素类药 321ひ弧⑿奂に乩嘁 321ざ、抗雄激素类药 322さ谒慕凇”茉幸 323ひ弧⒅饕抑制排卵的避孕药 323ざ、其他避孕药 325
第三十五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327
第一节 糖皮质激素 328さ诙节 盐皮质激素 334さ谌节 促皮质素及皮质激素抑制药 335ひ弧⒋偕錾舷倨ぶ始に亍 335ざ、皮质激素抑制药 335
第三十六章 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337
第一节 甲状腺激素 337ひ弧⒓鬃聪偌に睾铣伞⒎置诩暗鹘凇 337ざ、甲状腺激素 338さ诙节 抗甲状腺药 339ひ弧⒘螂謇唷 339ざ、碘及碘化物 341と、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341に摹⒎派湫缘狻 342
第三十七章 胰岛素及其他降血糖药344
第一节 胰岛素 344さ诙节 口服降血糖药 346ひ弧⒒酋k謇唷 346ざ、双胍类 348と、胰岛素增敏剂 348に摹α财咸烟擒彰敢种萍劣氩褪毖糖调节剂 349さ谌节 其他降血糖药 350ひ弧⒁雀哐糖素样肽1 350ざ、胰淀粉样多肽类似物 350
第三十八章 抗骨质疏松药352
第一节 骨质疏松症的病理生理机制 352さ诙节 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 353ひ弧⒐俏收抑制药 353ざ、骨形成促进药 357と、骨矿化促进药 357に摹⑵渌药物 358さ谌节 骨质疏松症药物的合理应用 359
第三十九章 抗菌药物概论361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 361さ诙节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362さ谌节 细菌耐药性 363さ谒慕凇】咕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367
第四十章 β材邗0防嗫股素369
第一节 分类、抗菌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 369ひ弧β材邗0防嗫股素分类 369ざ、抗菌作用机制 369と、耐药机制 370さ诙节 青霉素类抗生素 371ひ弧⒄谱青霉素类 371ざ、耐酶青霉素类 373と、广谱青霉素类 374に摹⒖雇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 374の濉⒖垢锢家跣愿司青霉素类 375さ谌节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375さ谒慕凇∑渌β材邗0防嗫股素 376ひ弧⑻记嗝瓜├唷 376ざ、头霉素类 377と、氧头孢烯类 377に摹⒌セβ材邗0防唷 377さ谖褰凇β材邗0访敢种埔┘捌涓捶街萍痢 377ひ弧β材邗0访敢种埔 377ざ、β材邗0防嗫股素的复方制剂 378
第四十一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381
第一节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381ひ弧⒖咕作用及机制 381ざ、耐药机制 382と、药动学 382さ诙节 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384さ谌节 多肽类抗生素 385ひ弧⑼蚬琶顾乩唷 385ざ、多黏菌素类 385と、杆菌肽类 386
第四十二章 氨基苷类抗生素388
一、抗菌作用和机制 388ざ、耐药机制 388と、体内过程 389に摹⒘俅灿τ谩 389の濉⒉涣挤从Α 389ち、常用氨基苷类抗生素 390
第四十三章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393
第一节 四环素类 393さ诙节 氯霉素类 396
第四十四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399
第一节 喹诺酮类抗菌药 399ひ弧⒏攀觥 399ざ、常用氟喹诺酮类药物 402さ诙节 磺胺类抗菌药 404ひ弧⒏攀觥 404ざ、常用磺胺类药物 406さ谌节 其他合成类抗菌药 407
第四十五章 抗病毒药和抗真菌药409
第一节 抗病毒药 409ひ弧⒐闫卓共《疽 410ざ、抗HIV药 411と、抗疱疹病毒药 414に摹⒖沽鞲胁《疽 416の濉⒖垢窝撞《疽 416さ诙节 抗真菌药 419ひ弧⒖股素类抗真菌药 419ざ、唑类抗真菌药 420と、丙烯胺类抗真菌药 422に摹⑧奏だ嗫拐婢药 422
第四十六章 抗结核药及抗麻风病药424
第一节 抗结核药 424ひ弧⒁幌呖菇岷艘 424ざ、二线抗结核药 427と、新一代抗结核药 428に摹⒖菇岷艘┑挠τ迷则 428さ诙节 抗麻风病药 429
第四十七章 抗寄生虫药431
第一节 抗疟药 431ひ弧⑴痹虫的生活史及疟疾的发病机制 431ざ、抗疟药的分类 432と、常见的抗疟药 432さ诙节 抗阿米巴病药及抗滴虫药 436ひ弧⒖拱⒚装筒∫ 436ざ、抗滴虫药 437さ谌节 抗血吸虫病药和抗丝虫病药 437ひ弧⒖寡吸虫病药 437ざ、抗丝虫病药 438さ谒慕凇】钩θ涑嬉 439
第四十八章 抗恶性肿瘤药443
第一节 抗恶性肿瘤药的药理学基础 443ひ弧⒖怪琢鲆┑姆掷唷 443ざ、抗肿瘤药的药理作用和耐药机制 443さ诙节 细胞毒类抗肿瘤药 445ひ弧⒂跋旌怂嵘物合成的药物 445ざ、影响DNA结构与功能的药物 446と、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的药物 449に摹⒁种频鞍字屎铣捎牍δ艿囊┪铩 449さ谌节 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 450ひ弧⒌鹘谔迥诩に仄胶庖┪铩 450ざ、分子靶向药物 452と、肿瘤免疫治疗药物 456さ谒慕凇∠赴毒抗肿瘤药应用的药理学原则和毒性反应 457ひ弧⒁├硌вτ迷则 457ざ、毒性反应 458
第四十九章 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462
第一节 免疫应答和免疫病理反应 462ひ弧⒚庖哂Υ稹 462ざ、免疫病理反应 462さ诙节 免疫抑制药 463ひ弧⒒锋咚亍 464ざ、他克莫司 464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 465に摹⒖勾谢类药 465の濉⑼榛剂 465ち、吗替麦考酚酯 466て摺⒌タ寺】固濉 466ぐ恕⒖沽馨拖赴球蛋白 466ぞ拧⒗捶米特 467な、雷公藤总苷 467さ谌节 免疫增强药 467ひ弧⒚庖咦艏痢 467ざ、干扰素 468と、白细胞介素2 468に摹⒆笮咪唑 468の濉⒁浪西脱 469ち、转移因子 469て摺⑿叵偎亍 469ぐ恕⒁毂肌苷 469ぞ拧⒚庖吆颂呛怂帷 469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471
英中文名词对照索引484
本书测试卷
第一章 药理学总论——绪言1
一、药理学的性质与任务 1ざ、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史 1と、新药开发与研究 2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4
第一节 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4ひ弧⒁┪锿ü细胞膜的方式 4ざ、影响药物通透细胞膜的因素 5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7ひ弧⑽收 7ざ、分布 8と、代谢 9に摹⑴判埂 11さ谌节 房室模型 13ひ弧⒁皇夷P汀 13ざ、二室模型 13と、多室模型 13さ谒慕凇∫┪锵除动力学 14ひ弧⒁┪锏难药浓度彩奔涔叵怠 14ざ、药物消除动力学类型 14さ谖褰凇∫┪锎谢动力学重要参数 16ひ弧⒎迮ǘ群痛锓迨奔洹 16ざ、曲线下面积 16と、生物利用度 17に摹⒈砉鄯植既莼 17の濉⑾除速率常数 18ち、消除半衰期 18て摺⑶宄率 18さ诹节 药物剂量的设计和优化 18ひ弧⒍啻胃药的稳态血浆浓度 18ざ、靶浓度 20と、维持剂量 20に摹⒏汉杉亮俊 20の濉⒏鎏寤治疗 21
第三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22
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 22ひ弧⒁┪镒饔糜胍├硇вΑ 22ざ、治疗效果 22と、不良反应 23さ诙节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 23さ谌节 药物与受体 25ひ弧⑹芴逖芯康睦史 25ざ、受体的概念和特性 26と、受体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26に摹⒆饔糜谑芴宓囊┪锓掷唷 27の濉⑹芴謇嘈汀 29ち、细胞内信号转导 30て摺⑹芴宓牡鹘凇 31
第四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32
第一节 药物因素 32ひ弧⒁┪镏萍梁透药途径 32ざ、药物相互作用 32さ诙节 机体因素 33ひ弧⒛炅洹 33ざ、性别 33と、遗传因素 34に摹⒓膊∽刺 36の濉⑿睦硪蛩鬲舶参考列вΑ 36ち、长期用药引起的机体反应性变化 37
第五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38
第一节 概述 38さ诙节 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和受体 40ひ弧⒋出神经系统的递质 40ざ、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 44さ谌节 传出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 48さ谒慕凇〈出神经系统药物基本作用及其分类 49ひ弧⒋出神经系统药物基本作用 49ざ、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分类 50
第六章 胆碱受体激动药51
第一节 M胆碱受体激动药 51ひ弧⒌碱酯类 51ざ、生物碱类 53さ诙节 N胆碱受体激动药 56
第七章 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57
第一节 胆碱酯酶 57さ诙节 抗胆碱酯酶药 58ひ弧⒁啄嫘钥沟碱酯酶药 58ざ、难逆性抗胆碱酯酶药——有机磷酸酯类 61さ谌节 胆碱酯酶复活药 63
第八章 胆碱受体阻断药(Ⅰ)——M胆碱受体阻断药65
第一节 阿托品及其类似生物碱 65さ诙节 阿托品的合成代用品 68ひ弧⒑铣衫┩药 69ざ、合成解痉药 69と、选择性M受体阻断药 70
第九章 胆碱受体阻断药(Ⅱ)——N胆碱受体阻断药72
第一节 神经节阻断药 72さ诙节 骨骼肌松弛药 73ひ弧⒊极化型肌松药 73ざ、非除极化型肌松药 74
第十章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77
第一节 构效关系及分类 77ひ弧⒐剐Ч叵怠 77ざ、分类 78さ诙节 α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78さ谌节 α、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81さ谒慕凇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84
第十一章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87
第一节 α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87ひ弧⒎茄≡裥α受体阻断药 88ざ、选择性α1受体阻断药 89と、选择性α2受体阻断药 90さ诙节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90ひ弧⒎茄≡裥β受体阻断药 93ざ、选择性β1受体阻断药 94さ谌节 α、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94
第十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97
第一节 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学基础 97ひ弧⑸窬元 97ざ、神经胶质细胞 97と、神经环路 98に摹⑼淮ビ胄畔⒋递 98さ诙节 中枢神经递质及其受体 99ひ弧⒁阴5碱 99ざ、γ舶被丁酸 100と、兴奋性氨基酸 101に摹⑷ゼ咨錾舷偎亍 102の濉⒍喟桶贰 102ち、5掺巧胺 103て摺⒆榘贰 104ぐ恕⑸窬肽 104さ谌节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特点 105
第十三章 全身麻醉药107
第一节 吸入性麻醉药 107さ诙节 静脉麻醉药 109さ谌节 复合麻醉 110
第十四章 局部麻醉药112
第十五章 镇静催眠药117
第一节 苯二氮类 117さ诙节 巴比妥类 119さ谌节 新型非苯二氮类镇静催眠药 120さ谒慕凇∑渌镇静催眠药 121
第十六章 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123
第一节 癫痫及临床分类 123さ诙节 抗癫痫药 124ひ弧⒖柜拆镆┳饔没制 124ざ、常用抗癫痫药 124と、抗癫痫药的用药原则及注意事项 130さ谌节 抗惊厥药 130
第十七章 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132
第一节 抗帕金森病药 132ひ弧⑴两鹕病发病机制简介 132ざ、拟多巴胺类药 134と、抗胆碱药 137さ诙节 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 138ひ弧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 138ざ、胆碱酯酶抑制药 139と、NMDA受体非竞争性拮抗药 140に摹AD治疗药物的新进展 140
第十八章 抗精神失常药142
第一节 抗精神分裂症药 142ひ弧⒕典抗精神分裂症药 143ざ、非典型抗精神分裂症药 147さ诙节 抗躁狂症药 149さ谌节 抗抑郁药 149ひ弧⑷环类抗抑郁药 150ざ、NA摄取抑制药 151と、5睭T再摄取抑制药 152に摹⑵渌抗抑郁药 153
第十九章 镇痛药156
第一节 概述 156さ诙节 阿片受体和内源性阿片肽 157さ谌节 吗啡及其相关阿片受体激动药 158さ谒慕凇“⑵受体部分激动药和激动厕卓挂 164さ谖褰凇∑渌镇痛药 165さ诹节 阿片受体拮抗药 166
第二十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168
第一节 概述 168ひ弧⒁├碜饔糜牖制 168ざ、常见不良反应 170さ诙节 非选择性环氧化酶抑制药 172ひ弧⑺杨酸类 172ざ、苯胺类 174と、吲哚类 174に摹⒎蓟乙酸类 175の濉⒎蓟丙酸类 176ち、烯醇酸类 176て摺⑦吝蛲类 177ぐ恕⑼橥类 177ぞ拧⒁於》宜崂唷 178さ谌节 选择性环氧化酶2抑制药 178
第二十一章 离子通道概论及钙通道阻滞药182
第一节 离子通道概论 182ひ弧⒗胱油ǖ姥芯考蚴贰 182ざ、离子通道的特性 182と、离子通道的分类 182に摹⒗胱油ǖ赖纳理功能 185の濉⒗胱油ǖ赖牡骺亍 185さ诙节 作用于钠通道和钾通道的药物 186ひ弧⒆饔糜谀仆ǖ赖囊┪铩 186ざ、作用于钾通道的药物 186さ谌节 钙通道阻滞药 186ひ弧⒏仆ǖ雷柚鸵┓掷唷 187ざ、钙通道阻滞药的药动学特性 187と、钙通道阻滞药的作用机制 187に摹⒏仆ǖ雷柚鸵┑囊├碜饔谩 188の濉⒏仆ǖ雷柚鸵┑牧俅灿τ谩 189ち、钙通道阻滞药的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 190
第二十二章 抗心律失常药191
第一节 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基础 191ひ弧⒄常心脏电生理特性 191ざ、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192さ诙节 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机制和分类 193ひ弧⒖剐穆墒СR┑幕本作用机制 193ざ、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 194さ谌节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195ひ弧ⅱ窭嗄仆ǖ雷柚鸵 195ざ、Ⅱ类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197と、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198に摹ⅱ衾喔仆ǖ雷柚鸵 199の濉⑵渌类 199
第二十三章 作用于肾素惭管紧张素系统的药物201
第一节 肾素惭管紧张素系统 201さ诙节 肾素抑制药 202さ谌节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203ひ弧⒒学结构与分类 203ざ、药理作用与应用 203と、不良反应 204に摹⒊S醚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205さ谒慕凇⊙管紧张素Ⅱ受体(AT1受体)阻断药 206ひ弧⒒本药理作用与应用 206ざ、常用AT1受体阻断药 206
第二十四章 利尿药209
第一节 利尿药作用的生理学基础 209さ诙节 常用利尿药 212ひ弧Ⅰ壤尿药 212ざ、噻嗪类及类噻嗪类 213と、保钾利尿药 215に摹⑻妓狒酶抑制药 216の濉⑸透性利尿药 217
第二十五章 抗高血压药219
第一节 抗高血压药物分类 219さ诙节 常用抗高血压药物 220ひ弧⒗尿药 220ざ、钙通道阻滞药 220と、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221に摹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222の濉AT1受体阻断药 222さ谌节 其他抗高血压药物 223ひ弧⒅惺嘈越笛挂 223ざ、血管平滑肌扩张药 224と、神经节阻断药 225に摹α1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225の濉⑷ゼ咨錾舷偎啬苌窬末梢阻断药 225ち、钾通道开放药 226て摺⑸鏊匾种埔 226ぐ恕⑵渌 226さ谒慕凇「哐压药物治疗的新概念 227
第二十六章 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229
第一节 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学及治疗心力衰竭药物的分类 229ひ弧⑿牧λソ叩牟±砩理学 229ざ、治疗心力衰竭药物的分类 231さ诙节 肾素惭管紧张素踩┕掏系统抑制药 231ひ弧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231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阻断药 2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