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周红莉著
页数:351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2031966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研究是一种价值预设。对中国晚近三十年散文演变进行追踪调研,深层的意指,是对晚近三十年中国社会转型间民生众相、精神状态、民族灵魂、人格思想的深度调研,也是对中国当代散文研究相对边缘化、有限性的某种纠偏。“精神生态”是作者确认的散文演变场域,并从“精神向度”“精神表意”“精神复归”“精神多元”“精神守望”“精神碎片”六个维度勘探创作主体即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状态、关联的社会存在和文化思潮裂变。研究过程中,作者以时段文类史的研究形式,将当代思想史与散文文类史有机融合,并提取与本研究相关的具体散文形态,诸如“新启蒙”散文与“见证”散文、老作家散文,“多元”散文时期与文化散文、江南园林散文、小女人散文,“非虚构”散文与在场主义散文、思想随笔、新乡村散文;此外的,对“标新”的创意散文(如新散文)、地域散文、女性散文也进行了关注,有效建构散文演变与知识分子精神生态之间关联的逻辑性,由此构成了研究的主要内容。
作者简介
周红莉,女,1972年4月生,江苏南通人。常熟理工学院教授,文学博士,江苏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曾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社科基金项目、省作协重点扶持项目等研究工作。曾在《光明日报》《文学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现代文学论丛》《当代作家评论》《文艺争鸣》等报刊发表学术文章40余篇;参与“中国散文与当代文化建设”丛书撰写、主编《中国现代散文理论经典》等。
目录
导论 寻找散文研究新视角
一当代散文研究的边缘化
二知识分子话语的缺失
三“知识分子到哪里去了”
第一章 精神向度:知识分子与散文
第一节 “代言式写作”
一启蒙,以自由的名义
二革命的两种表情
三“废墟”上的苦难记忆
第二节 “思想者”言说
一“真”的多维路径
二介入政治的与介入生活的
三物欲化,抑或冷漠化
第二章 精神表意:社会转型与散文演变
第一节 “所指”的张力
一知识分子,时代精神的守更人
二散文,“人”的复调式存在
第二节 社会转型·精神生态
一中国式政治参与
二权力,想象的政治社会
三国族建构,在真理中生活
第三节 社会转型·散文演变
一“主体性复归”与“新启蒙”散文
二“价值多元”与“无名”时期散文
三“精神守望”与“非虚构”散文
第三章 精神复归:“新启蒙”散文
第一节 “见证”散文
一是记忆,还是遗忘
二是信仰,还是谄媚
第二节 老作家散文
一“安魂曲”,在荒凉处响起
二干预的,何止是生活
第四章 精神多元:“无名”散文时代
第一节 文化散文
一从突围到范式
二主体的文本姿态
三文调,回到语言的本真
第二节 江南园林散文
一物理空间的诗化
二物化中的诗意栖居
三“还乡”,在行旅的困顿处
第三节 小女人散文
一女性与都市精神
二一种生命在体
三重返“闲话风”
第五章 精神守望:“非虚构”散文
第一节 在场主义散文
一创造性非虚构
二散文性与自由在场
第二节 思想随笔
一在历史的幽暗处反思
二身份认证,为思想而活
三关于生命冥想的“丰富的痛苦”
第三节 新乡村散文
一“亚类属”群与依爱心理
二三个创作图式
三乡村,或是伪乡村
第六章 精神碎片:创意·地域·女性
第一节 新散文
一无界的“新”散文
二越界的“多边”写作
第二节 江南散文
一“意象的江南”与“江南的意象”
二历史中的文化江南
三记忆里的个人江南
第三节 江苏散文
一历史的与非历史的
二“个人化”记忆
三“守夜人札记”
第四节 新海派女性散文
一时尚与世俗间的城市影像
二“有情绪的”情绪
三记忆的代码
结束语 走向弥合之途
参考文献
后记
一当代散文研究的边缘化
二知识分子话语的缺失
三“知识分子到哪里去了”
第一章 精神向度:知识分子与散文
第一节 “代言式写作”
一启蒙,以自由的名义
二革命的两种表情
三“废墟”上的苦难记忆
第二节 “思想者”言说
一“真”的多维路径
二介入政治的与介入生活的
三物欲化,抑或冷漠化
第二章 精神表意:社会转型与散文演变
第一节 “所指”的张力
一知识分子,时代精神的守更人
二散文,“人”的复调式存在
第二节 社会转型·精神生态
一中国式政治参与
二权力,想象的政治社会
三国族建构,在真理中生活
第三节 社会转型·散文演变
一“主体性复归”与“新启蒙”散文
二“价值多元”与“无名”时期散文
三“精神守望”与“非虚构”散文
第三章 精神复归:“新启蒙”散文
第一节 “见证”散文
一是记忆,还是遗忘
二是信仰,还是谄媚
第二节 老作家散文
一“安魂曲”,在荒凉处响起
二干预的,何止是生活
第四章 精神多元:“无名”散文时代
第一节 文化散文
一从突围到范式
二主体的文本姿态
三文调,回到语言的本真
第二节 江南园林散文
一物理空间的诗化
二物化中的诗意栖居
三“还乡”,在行旅的困顿处
第三节 小女人散文
一女性与都市精神
二一种生命在体
三重返“闲话风”
第五章 精神守望:“非虚构”散文
第一节 在场主义散文
一创造性非虚构
二散文性与自由在场
第二节 思想随笔
一在历史的幽暗处反思
二身份认证,为思想而活
三关于生命冥想的“丰富的痛苦”
第三节 新乡村散文
一“亚类属”群与依爱心理
二三个创作图式
三乡村,或是伪乡村
第六章 精神碎片:创意·地域·女性
第一节 新散文
一无界的“新”散文
二越界的“多边”写作
第二节 江南散文
一“意象的江南”与“江南的意象”
二历史中的文化江南
三记忆里的个人江南
第三节 江苏散文
一历史的与非历史的
二“个人化”记忆
三“守夜人札记”
第四节 新海派女性散文
一时尚与世俗间的城市影像
二“有情绪的”情绪
三记忆的代码
结束语 走向弥合之途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