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国学心脉:书院中的传统人文精神

封面

作者:张志君著

页数:171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7050090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书院,孕育和传播了中国古代文人精神;一部书院文化史,是读懂中国古代文人心灵的钥匙。  《国学心脉/书院中的传统人文精神》以书院为线索,叙述了唐、宋、元、明、清五朝具有代表性的书院及与书院有关的古代文化名人的故事。作者取材广泛,语言生动,以书院串起一个个历史故事,使《国学心脉/书院中的传统人文精神》可读性强。  在强调文化自信、倡导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国学心脉/书院中的传统人文精神》不失为一本传承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优秀通俗读物。

作者简介

张志君,中国教育电视台副总编辑、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兼任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导师、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曾在港、台地区出版《中国大内秘辛》(精装本6卷,台湾地区旺文社出版公司1995年出版)、《十二亿中国人大换脑》(台湾地区先见出版公司1998年出版)等著作。

本书特色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张志君教授最新作品!
◆发散式写法,从人讲到书院,从书院讲到人,以小见大,从一段段历史故事中窥见一个个时代。
◆语言通俗,妙趣横生,小故事中蕴含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大道理!
◆读累了?看视频吧!纸书以外,更有线上视频,购书扫码即得,另有读者圈,可与作者、编辑及书友实时互动。

目录

第一章 把北方文化带到荒凉的南国——“开漳圣王”陈元光父子与松州书院
第一节 偃武修文,“开漳”治州
第二节 弃武从文,陈垧创松州书院
第三节 要相信文化的力量

第二章 在黑暗的乱世中留住文化的根苗——“平天下,宜以修身为本”的罗韬与匡书院
第一节 辞官归隐,只为在黑暗的乱世中留住文化的根苗
第二节 帝王诏书,匡山书院的那些事
第三节 匡山文化,千年传承

第三章 推动官办教育由“两级办”向“三级办”转变——“才本王佐,学为帝师”的范仲淹与北宋书院
第一节 朱说“卧底”应天书院
第二节 千古误区:花洲书院与《岳阳楼记》
第三节 执教应天书院
第四节 创建苏州书院

第四章 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宗孔嗣孟”的朱熹与南宋书院
第一节 南宋“文革”与朱熹的十大罪状
第二节 挪用公款,修复白鹿洞书院
第三节 软硬结合,兴复白鹿洞书院

第五章 外族虽然入主,文化并未断层——“师事二程,接武朱熹”的吴澄与元代书院
第一节 过目不忘的少年天才
第二节 不惧权威,缘结临汝书院
第三节 诲人不倦做教育

第六章 王阳明与明代书院的那些事
第一节 以道化人,创龙岗书院
第二节 破心中贼与赣南六书院
第三节 逆境中的“突围”之所
第四节 桃李天下,道传千年

第七章 林则徐与书院的那些事
第一节 缘定初生——林则徐与鳌峰书院
第二节 品格砥砺:一副楹联,一字之师
第三节 禁烟大本营:一次考试,三所书院

第八章 左宗棠与书院的那些事
第一节 科举一波三折,主讲渌江书院
第二节 瞻前顾后,创办船政学堂、正谊书局
第三节 安定边疆,功庇西北书院

第九章 为保住传统文化而鞠躬尽瘁,投笔从戎——“汲汲以荐举人才为己任”的曾国藩与书院的那些事
第一节 脱胎换骨,涟滨书院
第二节 一死一生,乃见交情
第三节 武力劝学,莲池书院

第十章 张之洞与书院的那些事
第一节 读书之地也是考试之所
第二节 一盘大棋赢来一座书院
第三节 一大盘鱼翅留住一个书院校长
第四节 张之洞办学引发的思考

后记

节选

  《国学心脉/书院中的传统人文精神》:  罗韬就是在这样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青年时代。据相关史料记载,罗韬从小就有志于学。稍长,更清修苦学,淡于声利。他对于传统文化经典有独到的理解和感悟,用今天的话说,他是一个“学霸”性质的传奇人物。他的读书生涯已经充满传奇了——曾经见到《论语》中的一句话就豁然顿悟——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他从读书人到官员的转型同样充满了传奇色彩,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话还得从唐朝及五代时期的科举考试制度设计说起。中国古代的科举,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有点相当于今天的高考。今天的高考有所谓的“高考移民”——由于中国幅员辽阔、考生众多,且各地区之间教育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实行的是各省、市、自治区分别进行评卷和划定高考录取分数线的政策;部分考生利用各地存在的高考分数线及录取率高低的差异,通过转学或迁移户口等办法到高考分数线相对较低、录取率较高的地区应考,这被称为“高考移民”。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古代也有“高考移民”,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唐代科举考试有一个惯例,凡是京兆府——相当于今天的首都直辖市——解送的举人,礼部考试十有七八中举。于是“诸道举人多于京兆府寄应.例以洪固乡胄贵里为户”。这种“寄籍应举”的制度设计,既有点类似于今天的“高考移民”,又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学区房卡位”,其实是一种考试弊端。  虽然朱温所建立的后梁早在公元907年就废除了这个陋习,但是,以唐朝继承人自诩的后唐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沿袭唐朝的制度。  朝廷爱显摆不要紧,但却给罗韬这样的读书人造成了很大的麻烦。随大流吧,有违自己做人的底线,不随大流吧,竞争起来实在是不公平。  直至后唐天成三年,也就是公元928年,朝廷才明令取消“寄籍应举”的制度设计——“自此各于本道请解”,而且要“具言本州县某乡某里某为户”。  如要寄籍应举,也“须具本贯入状”,不允许再用“洪固乡胄贵里”为户——套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你就算办了个“假户口”,买了一套“学区房”那也没用了。  而且,如果弄虚作假,“本人并给解处官吏,必加罪责”——要追究你的刑事责任。在制度设计相对较为合理的大前提下,罗韬才从老家动身,前往后唐首都洛阳,参加科举考试。  当时的科举考试,有明经、明法、童子等科,称为诸科。明经科只是“帖经墨义”,因而应举者多。后晋时“每岁明经一科,少至五百以上,多及一千有余”。且“多不究义,唯攻帖书”,文理也不甚通。后唐时虽然不像后晋那么滥,但参加的人也不少。罗韬参加的并非明经科,而是地地道道的进士考试,并且还考中了进士。这可以从他的一首题为《赠逸翁陈先生都干西昌律》的七律诗歌中窥见端倪——在这首诗中有这样一句话“琼林宴罢岁频更”。这里所说的“琼林宴”疑为“闻喜宴”,是为新科进士举行的宴会。这种宴会听起来很是“高大上”,一般人都认为有官府帮着“买单”,殊不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却是采用“AA制”。所以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认为所谓“琼林宴”不过是“醵钱于曲江”而已。按照《礼记·礼器》的说法,“合钱饮酒为‘醵’”。这种情况一直到后唐明宗李嗣源当皇帝时,才有所改变——据《旧五代史·唐书》记载,“新及第进士有闻喜宴,逐年赐钱四十万”。罗韬是不是自己掏钱凑份子聚餐今天已经不可考,但他确实是在后唐明宗李嗣源当皇帝之后考上的进士。  考中进士之后,他被任命为“端明殿学士”。这个职务始于后唐天成元年(公元926年),一般都是由具备翰林学士身份的人担任,掌进读书奏。在担任端明殿学士期间,罗韬向朝廷进《大学》,析解“平天下,宜以修身为本”,得到后唐明宗李亶的认可。然后又进献《九畴说》为了防止宦官干预国事,除去朝廷的隐患,他还向明宗献《丹四箴》,力主“纳诲、防几、赏廉、革蠹”。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国学心脉:书院中的传统人文精神》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920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