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万小龙等著
页数:395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
ISBN:978701010452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从科学与技术的本性角度,对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关系进行探讨。首先概述国内外从科学本性入手探讨科技与人文关系的研究成果,
并由此总结出一些有待进一步研讨的问题;然后分别从物理科学、形式科学、认知科学、现代技术以及中国古代科技五个部分研讨现代科学与技术的本性问题;最后综合考察科技本性与人文精神的关系。主要价值在于:将不同哲学的思维方式(科学哲学的分析思维,中国哲学的类比思维以及西方哲学的思辨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将哲学研究的不同角度(本体论、认识论以及方法论)综合运用,深入细致地探讨了科学技术本性问题以及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关系问题,得出了一些独到的结论,为以后的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启发性的经验。
作者简介
万小龙,1964年4月生于江苏常州。物理学学士、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外国哲学博士、巴黎理工学院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博士后、加州大学尔湾分校逻辑与科学哲学系访问学者。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逻辑与科技哲学学科负责人,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工程”教材《科学技术哲学》首席专家,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信息与科学基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量子力学的哲学问题研究”和“量子信息的本质研究”。由博士论文改编的专著《范·弗拉森的量子力学哲学研究》被收入《中国科学哲学论丛II》。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物理学哲学,近几年的学术兴趣为量子力学哲学与非经典逻辑的交叉点。 欧阳康,哲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华中科技大学“科技进步与人文精神”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任,哲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哲学家协会常务理事,亚太地区学生事务协会主席等。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6年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9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 著有《社会认识论导论》《哲学研究方法论》《欧阳康自选集》《对话与反思:当代英美哲学、文化及其他》《大学文化人生》等;主编有《人文社会科学哲学》《当代英美哲学地图》《当代英美著名哲学家学术自述》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二百六十余篇,先后十余次获教育部和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主持十余项国家级、省部级和国际合作科研项目。
本书特色
万小龙等编著的《科学本性与人文精神–科学技术中的人文问题》从科学与技术的本性角度,对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关系进行探讨。首先概述国内外从科学本性入手探讨科技与人文关系的研究成果, 并由此总结出一些有待进一步研讨的问题;然后分别从物理科学、形式科学、认知科学、现代技术以及中国古代科技五个部分研讨现代科学与技术的本性问题;最后综合考察科技本性与人文精神的关系。主要价值在于:将不同哲学的思维方式(科学哲学的分析思维,中国哲学的类比思维以及西方哲学的思辨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将哲学研究的不同角度(本体论、认识论以及方法论)综合运用,深入细致地探讨了科学技术本性问题以及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关系问题,得出了一些独到的结论,为以后的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启发性的经验。
目录
一、引 言
二、近代科学的诞生:科学假说的产生还是科学革命的发生?
三、科技与人文关系研究的五种途径
(一)科学哲学:个体一属性分析和事态一事件分析
(二)海德格尔之“思”:科学不“思”还是“思非科学”
(三)批判的社会理论:单向度的单向人还是单维度的双向人?
(四)鲜明的后现代思潮
(五)科学的文化研究:从科学文化走向文化科学
第一章 现代物理科学技术中的人文问题
一、当代物理学哲学研究途径浅析
(一)物理学概念分析
(二)物理学前沿哲学问题
(三)物理学自然图景
(四)物理学方法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