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杨龙主编
页数:340页
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31005528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九章, 内容包括: 城市化对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影响 ; 区域化复合城市化与对地方政府合作的影响 ; 地方政府合作的类型、机制与阶段 ; 地方政府合作的评价指标 ; 不同层次的地方政府合作等。
目录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地方合作的主要理论
第三节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及其趋势
第二章 城市化对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影响
第一节 城市化与地方政府间竞争
第二节 城市化与地方政府间合作
第三节 城市化稳定阶段的地方政府间关系
第三章 区域化复合城市化与对地方政府合作的影响
第一节 城市化与区域化的互动
第二节 区域内地方政府合作
第三节 跨区域地方政府合作
第四章 地方政府合作的类型、机制与阶段
第一节 地方政府合作的类型
第二节 地方政府合作的机制
第三节 地方政府合作的演进
第五章 地方政府合作的评价指标
第一节 地方政府合作评价指标的确定
第二节 地方政府合作力度及其评价标准
第三节 地方政府合作广度及其评价标准
第四节 地方政府合作效度及其评价标准
第六章 不同层次的地方政府合作
第一节 多省参与的地方政府合作
第二节 省内的地方政府合作
第三节 省交界地带地方政府间的合作
第七章 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府合作
第一节 民族地区地方合作的演化与转型
第二节 民族地区地方合作转型的功能
第三节 推进民族地区与内地的互利合作
第八章 专题型的地方政府合作
第一节 环境保护领域的地方政府合作
第二节 交通领域的地方政府合作
第三节 区域性公共危机处理中的地方政府合作
第九章 地方政府间的跨国合作
第一节 地方政府间跨国合作的界定及相关理论
第二节 友好城市关系框架下的地方政府合作
第三节 次区域范围的地方政府合作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中国城市化加速背景下的地方合作/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政府与社会治理研究系列丛书》: 一、地方政府间的竞争 面对资源稀缺的现状,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利用各种手段,进行了多种形式的竞争。 (一)地方政府竞争的背景与动力 分权化改革使得地方政府利益主体地位得以确立,地方政府“经济人”的特性开始显现出来。作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地方政府不仅会追求地方利益的最大化,而且还会追求政府或部门利益的最大化和官员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为了实现这几个方面的利益最大化,地方政府想方设法争取尽可能多的必要的稀缺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甚至是优惠政策等。由此导致地方政府围绕它们所需的资源而展开各种形式的角逐。 经济学最先对市场主体的竞争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后来,随着政府“守夜人”的角色定位不断被突破,政府频繁地介入经济领域,政治学和行政学开始重视对政府竞争的研究。政府竞争概念源于布雷顿(Breton)强调的“竞争性政府”:在联邦制国家中,政府间关系总体上看来是竞争的,政府之间、政府部门之间以及政府与政府之外行为主体之间迫于选民和市场主体(企业等经济主体以及工会等非经济主体)的压力,必须供给合意的非市场供给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当地居民和组织的要求。①在布雷顿看来,联邦制国家中政府之间总体上是竞争性的,因而,联邦制国家中地方政府之间、州政府之间理所当然也是竞争性的。地方政府竞争与地方政府供给公共物品的职能分不开,因而对地方政府竞争从公共物品的思路进行研究,例如,马歇尔讨论了地方公共开支对居民流动性的影响,而斯蒂格利茨非常重视通过地方政府竞争的方式提供公共物品,他指出:“一般来说,更分散的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由地方社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仅为在社区开展竞争奠定了基础,而且还获得了蒂伯特(Tiebout)所强调的潜在利益。”①蒂伯特对地方政府竞争性提供公共物品进行了系统研究,他在《地方支出的纯理论》-文中通过模型分析,得出了地方政府竞争有利于公共物品提供的结论。他认为,如果地方社区或辖区足够大,同时每个社区都提供着不同类型的公共物品,那么在居民区域间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个人所选定居住的社区,其提供的公共物品支出水平是符合他的偏好的。当居民不满意地方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质量和数量时,居民可以采用“用脚投票”的方式,离开这一社区而选择公共物品的质量和数量符合其偏好的社区来居住。②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到更多的流动性资源而在公共物品提供领域展开竞争,从而使辖区资源配置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我国地方政府竞争也是始终存在的。即便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条条专政”尽管阻碍了地方间的联系,但“块块”间的竞争却始终在进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地方政府尽管自主性较差,但是仍有利益需求,也会尽可能地寻求利益的最大化。由于当时中央手里集中着地方政府所需的大部分资源,地方政府不得不围绕中央的指挥棒转,以尽可能多地获得中央的财政支持、建设项目、计划指标和政策优惠等。由于资源是有限的,在存在着多个地方政府的情况下,任何一个地方政府从中央这块“蛋糕”中多切走一块,其他地方政府就会因此而减少获得相同数量蛋糕的机会。例如,中央每年会在地方安排一些建设项目,分配一些计划指标,其数量总是有限的,而地方政府总想在这有限的数量中争取到尽可能多的建设项目和计划指标。为了得到中央的资源,地方政府纷纷施展浑身解数游说中央,以便获得中央的认可与支持。地方政府间的竞争由此展开。但是,在公有制大家庭中的地方政府间的竞争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还是有区别的。有学者将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描述成“兄弟式”竞争是有道理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