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夏柱智著
页数:229页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6802414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以荆门农村的经验材料为基础, 在把握村治模式的基础重点对农民阶层及分化进行了调研。城市化背景下, 农民大规模流动和乡村社会结构变迁有序进行, 对这一问题加以描述和解释富有意义。回答这一问题, 经验的社会学就需要对传统农民与现代世界互动的基本结构和微观实践机制加以揭示。
作者简介
夏柱智,男,1987年生,湖北黄石人,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博士毕业,现为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后、讲师。自2012年开始博士学习以来,在湖北、安徽、江苏等十多个省市驻村调研500天以上,有丰富的调查经验。长期关注的学术问题主要包括城市化和社会结构变迁、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业现代化等。已经在《青年研究》《人文杂志》等核心quan威刊物上发表10多篇论文,有多篇政策咨询报告在《改革内参》《三农中国》等刊物上发表,有多篇政策研究报告编入已经出版的著作,取得了积极的学术和政策影响。
相关资料
半工半耕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描述和解释中国当前农村社会结构的基本概念,为认识当代农民、农村和农业变迁提供了基本框架。它的提出源于“谁是农民”的经验问题,其目的确定一个分析性的“农民”概念:在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一个承包有小块土地的农民,在面临现代市场经济提供较高报酬的就业机会时,如何选择。从农民兼业经营这一基本经济现象出发构造的半工半耕概念指出,农民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通过代际分工完成家庭劳动力再生产的半工半耕阶层。
自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伊始,“熟人社会”是中国本土的一个特色概念,概括了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区别于现代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半工半耕有望成为另一个特色概念,强调现代化背景下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变迁的转型特征。这个概念具有强烈的经验本位特征,考虑到农民的经济理性、农民经济嵌入到农村社会结构及国家政治经济的基本制度安排的关系,按照黄宗智先生的总结,是“理性小农”、“社会小农”或“政治小农” [31]p1-4这个三个概念在经验层面的结合。当然半工半耕概念仅仅是提出了问题,本文仅从农民家庭、农村阶层和城市化三个维度展示了半工半耕解释农村社会结构的潜力,是一个初步尝试,之外还有诸多可以挖掘的问题,例如:不同区域的半工半耕结构的差异及原因;半工半耕如何反作用于中国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半工半耕基础上的小农经营的现状、问题及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的路径依赖等。总之,它因此不仅属于“三农”研究,而且属于中国研究,学界还需对这个概念及包含的深刻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含义还要继续深入研究,并从中能够引申出适合当前有利于农村、农业和农民稳定和发展的政策。
本书特色
这是一项从阶层分化角度关注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经验研究。城市化背景下,农民大规模流动和乡村社会结构变迁有序进行,通过揭示中国式城乡二元背景下农民与现代市场经济互动的基本模式,分析了中国语境下农民城市化流动的基本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农业适应性变迁之基本逻辑。
目录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已有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框架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分析
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的城乡二元结构
第二节 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和变迁
第三节 国家政权与小农经济的自主性
第三章 半工半耕:城乡二元结构中的农民
第一节 半工半耕:转型中国的农民生计
第二节 半工半耕的历史形成
第三节 半工半耕:农民的理性选择
第四章 农民分化和农民城市化流动
第一节 人的城市化:进入农民的生活世界
第二节 进城不落户:中国城市化的新阶段
第三节 接力式进城:渐进式城市化的微观分析
第五章 中农与农业的适应性变迁
第一节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概念辨析
第二节 中农的含义和形成
第三节 中农作为农业的适应性变迁的方式
第四节 超越农业现代化话语
第六章 农村市场化的扩张及影响
第一节 农业商品化中的农民
第二节 非承包地资源的市场化及农民失地的逻辑
第三节 农村市场化的深化和农民的边缘化
第七章 结论
第一节 城市化背景下的农民阶层及分化
第二节 小农经济和农民的阶层主体性
附录 半工半耕:一个农村社会学的中层概念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