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司达
页数:301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52032240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书稿依托纪录片形态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跨学科视点,综合运用纪录片理论和文化研究理论来分析迈克尔?摩尔的纪录片及其在非虚构电影工业中的位置问题。本论文重点研究迈克尔?摩尔在其辨证式叙事方法中的主观性、娱乐化手法,以及对传统电影技巧比如卡通和蒙太奇剪辑方法的运用。本论文从五个类别讨论迈克尔?摩尔:创作者,传承者,行动者,关怀者和异议者。这五个类别分别对应一个交叉研究视点,即纪录片文本研究,纪录片美学史研究,媒介者的社会责任,道德立场,以及社会阶层分析和传播效果研究。
作者简介
司达,男,博士,讲师,香港浸会大学?“候孝贤大师班”(北京电影学院唯一指派对象)获得者;北京大学博士生奖学金(一等)(2009-2013)北京大学“廖凯元奖学金”获得者;北京大学“达世行”奖学金获得者(2012)。
本书特色
司达著的《重塑公共领域–迈克尔·摩尔纪录片研究》依托纪录片形态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跨学科视点,综合运用纪录片理论和文化研究理论来分析迈克尔·摩尔的纪录片及其在非虚构电影工业中的位置问题。本论文重点研究迈克尔·摩尔在其辨证式叙事方法中的主观性、娱乐化手法,以及对传统电影技巧比如卡通和蒙太奇剪辑方法的运用。
目录
自序 一枚土鳖如何做资本主义研究
第一章 研究导论:迈克尔·摩尔的五种身份
第一节 研究概要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现实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 书籍
二 影像资料
三 其他迈克尔·摩尔相关资料
四 扩展文献
五 总结
第五节 迈克尔·摩尔简史
第二章 创作者·摩尔纪录影片的形态样式
第一节 摩尔影片的剧作构架
一 情节剧叙事
二 论文体叙事
第二节 采访风格
一 伏击采访
二 预约采访
三 随机采访
四 运用案例
第三节 视听语言
一 镜头构成与来源
二 声音
三 剪接
第四节 视听美学:“影像狂欢”
第五节 风格溯源
第三章 传承者·纪录片的新文化运动
第一节 纪录片的本源问题
第二节 摩尔纪录片表达与诉求的历史传承
一 对纪录片影像本体论的继承
二 对导演控制力的继承
三 对意识形态宣传功能的继承
四 对资料影像运用方法的继承
五 对“真实电影”与“直接电影”观念的继承
六 对纪录片主观性的继承
七 对作者立场与“心理真实”的继承
第三节 媒介从业者的社会责任传承
一 对社会关怀责任的继承
二 对社会运动关注的继承
第四节 新型政治纪录片:摩尔影片的具体历史定位
第四章 行动者·现身说法的幕后人员
第一节 亲历者
一 调查事件
二 创造事件
三 强势介入
第二节 讽刺者
第三节 斗争者
一 生活中的斗争
二 作品中的斗争
第四节 新型媒介仪式
一 仪式与媒介仪式简述
二 摩尔的媒介仪式类别
三 仪式功能与影响效果
第五节 作为抗争武器的媒介
一 媒介环境
二 情绪表述
第五章 关怀者·媒介名流的蓝领情结
第一节 政治立场
一 阶级定位
二 蓝领装扮
三 行为举止
四 价值溯源
第二节 思想构成
一 民粹主义
二 自由主义
三 反战思想
四 表达方式
第三节 传播效果
第四节 身份争议
第六章 异议者·摩尔的敌人与对手
第一节 政敌与政党
一 《弗林特之声》事件
二 《愚蠢的白人》事件
三 《华氏9/11》事件
第二节 大型企业
第三节 媒介人士
一 意识形态批评
二 新闻美学批评
第四节 民间组织
第五节 反目者
第七章 美国新型公共领域的民主与自由限度
第一节 新型平民公共领域的样态
一 既有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方式
二 新型公共领域的形成倾向
三 新型公共领域参与主体、地位与运作方式的再辨别
第二节 新型公共领域的诉求
一 摩尔的“文化领导权”
二 “民族-人民”文学观的影视化
三 对娱乐政治的批判性继承
四 “市民社会”的“有机知识分子”
第三节 美国媒介的论争尺度与审查
一 “公司审查”
二 “自我审查”
第三节 重塑公共领域
第四节 摩尔及其纪录片对中国媒介的现实意义
附录 迈克尔·摩尔研究资料一览表
第一节 影视资料
第二节 文字资料
参考文献
参考影片
后记 我们还能走多远
第一章 研究导论:迈克尔·摩尔的五种身份
第一节 研究概要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现实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 书籍
二 影像资料
三 其他迈克尔·摩尔相关资料
四 扩展文献
五 总结
第五节 迈克尔·摩尔简史
第二章 创作者·摩尔纪录影片的形态样式
第一节 摩尔影片的剧作构架
一 情节剧叙事
二 论文体叙事
第二节 采访风格
一 伏击采访
二 预约采访
三 随机采访
四 运用案例
第三节 视听语言
一 镜头构成与来源
二 声音
三 剪接
第四节 视听美学:“影像狂欢”
第五节 风格溯源
第三章 传承者·纪录片的新文化运动
第一节 纪录片的本源问题
第二节 摩尔纪录片表达与诉求的历史传承
一 对纪录片影像本体论的继承
二 对导演控制力的继承
三 对意识形态宣传功能的继承
四 对资料影像运用方法的继承
五 对“真实电影”与“直接电影”观念的继承
六 对纪录片主观性的继承
七 对作者立场与“心理真实”的继承
第三节 媒介从业者的社会责任传承
一 对社会关怀责任的继承
二 对社会运动关注的继承
第四节 新型政治纪录片:摩尔影片的具体历史定位
第四章 行动者·现身说法的幕后人员
第一节 亲历者
一 调查事件
二 创造事件
三 强势介入
第二节 讽刺者
第三节 斗争者
一 生活中的斗争
二 作品中的斗争
第四节 新型媒介仪式
一 仪式与媒介仪式简述
二 摩尔的媒介仪式类别
三 仪式功能与影响效果
第五节 作为抗争武器的媒介
一 媒介环境
二 情绪表述
第五章 关怀者·媒介名流的蓝领情结
第一节 政治立场
一 阶级定位
二 蓝领装扮
三 行为举止
四 价值溯源
第二节 思想构成
一 民粹主义
二 自由主义
三 反战思想
四 表达方式
第三节 传播效果
第四节 身份争议
第六章 异议者·摩尔的敌人与对手
第一节 政敌与政党
一 《弗林特之声》事件
二 《愚蠢的白人》事件
三 《华氏9/11》事件
第二节 大型企业
第三节 媒介人士
一 意识形态批评
二 新闻美学批评
第四节 民间组织
第五节 反目者
第七章 美国新型公共领域的民主与自由限度
第一节 新型平民公共领域的样态
一 既有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方式
二 新型公共领域的形成倾向
三 新型公共领域参与主体、地位与运作方式的再辨别
第二节 新型公共领域的诉求
一 摩尔的“文化领导权”
二 “民族-人民”文学观的影视化
三 对娱乐政治的批判性继承
四 “市民社会”的“有机知识分子”
第三节 美国媒介的论争尺度与审查
一 “公司审查”
二 “自我审查”
第三节 重塑公共领域
第四节 摩尔及其纪录片对中国媒介的现实意义
附录 迈克尔·摩尔研究资料一览表
第一节 影视资料
第二节 文字资料
参考文献
参考影片
后记 我们还能走多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