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公共领域论

封面

作者:杨仁忠著

页数:370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

ISBN:978701007663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公共领域是当代政治哲学研究的一个前沿性问题,也是当今社会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书从政治哲学的维度,把公共领域从市民社会话语中离析出来予以学理建构性的研究,形成了一个属于公共领域自身的理论话语系统。本书对公共领域的古典传统、近现代生成、现代理论发展、理论特征、运行机制、宪政民主功能以及中国意义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探讨和研究,既对公共领域及其理论进行了社会史和学术史的考察与梳理,又对公共领域及其概念进行了机制分析和理论界定,同时还在东西方不同语境下探讨了公共领域及其理论的宪政民主功能和时代价值。它既为当今的社会政治哲学研究拓展了新的理论空间,也为探讨我国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开辟了新的视域,具有多方面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杨仁忠,哲学博士,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政治哲学等。独立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3项、省部级社科基金课题10项,获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6项。独立或合作出版《儒家经济伦理与市场社会精神》等学术著作4部,主持或参编教材3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

相关资料

第一章 西方公共领域的古典传统
本章运用社会史与观念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宪政的视角对公共领域的古典传统及其与社会结构变迁和人类文明演化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了必要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古典公共领域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试图为确立现代公共领域观念的历史根基和思想渊源奠定初步基础。
公共领域虽然是一个现代话语,但其历史源头却在古希腊。古希腊社会的公共空间构成了古典公共领域的实体性形态,城邦制度及公民行为构成了古典公共领域的社会性形态,以宪政理性为基本内容的城邦精神则构成了古典公共领域的观念性形态。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古典公共领域的希腊传统。它既是古希腊城邦制度的产物和特点,又是古希腊人解决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冲突的基本途径、手段和方式。
罗马文明虽然是在吸收、模仿希腊城邦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罗马人很快就以其高超的睿智创造了共和制度、法律制度和共和理性,以肯定私权和承认私人领域的正当性为基础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进行了严格界分,并把这种界分以公法和私法的形式予以肯定和保护(而希腊人是没有明晰的权利观念的),从而开创了以意思自治、混合宪制和多元权力为核心内容的共和主义的公共领域传统。这不仅是罗马人修补希腊城邦民主制度缺陷和为适应社会变迁而进行制度与观念创新的结果,从而克服了古希腊城邦主义传统的公共领域的局限性;而且还构成了近现代公共领域观念与私人领域观念的真正历史源头,从而举起了希腊文明的接力棒、担当起向中世纪西欧传输宪政理性的桥梁,使匍匐在黑暗中的西欧中世纪仍然在政治制度和宪政文明等方面星光灿烂。
第一节 希腊社会与城邦文明
公共领域尽管是一个现代概念,但其历史源头却在古希腊罗马。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①,“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几乎可以发现以后的所有观点的胚胎、萌芽”②。这也如肯尼斯。米诺格所说的,“希腊政治(如同希腊世界里的一切)有一套相当系统严密的理论,以至于人们常会感到,不管我们如何摸索着前进,我们总也离不开希腊人所提供的几种有限的选择”③。古希腊城邦及其所孕育的宪政理性精神既是“西洋文化之母”,自然也就成了现代公共领域的历史源头。
任何文明形态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作为西方文化源头的希腊文明也是如此。独特的地理环境、文明成型时期独特的历史发展条件以及希腊人为适应生存环境变迁而作出的制度抉择

本书特色

《公共领域论》尽力将公共领域从市民社会话语系统中离析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论域,试图形成一个关于公共领域的独立的理论话语系统。该书首先运用社会史与观念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政治哲学的视角对公共领域的古典传统、中世纪演变、近代生成及其与社会结构变迁、人类文明演化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了公共领域的不同历史形态以及现代公共领域的形成机制与特征。在此基础上,该书又颇为深入地揭示了公共领域问题的理论意蕴,特别是它的政治哲学意义与宪政民主价值。

目录


导言 公共领域理论范式何以可能
一、问题的提出:从市民社会到公共领域
二、问题的回应:公共领域理论范式何以成立
三、问题的解决:公共领域理论的学术建构
第一章 西方公共领域的古典传统
第一节 希腊社会与城邦文明
一、希腊文明:一种城邦岛国文明
二、希腊文明:一种城邦城镇文明
三、希腊文明:一种城邦民主文明
四、希腊文明:一种多元共存文明
第二节 城邦制度与古典公共领域
一、城邦生活是公共生活
二、城邦领域即公共领域
三、古典公共领域的特征
第三节 城邦文明与宪政理性
一、城邦理性的基本内容:民主平等观念
二、城邦理性的核心精神:独立自由意识
三、宪政理性体现为法治精神
四、宪政理性体现为公民意识
五、宪政理性体现为权力监约观念
第四节 罗马共和文明与公共领域的共和传统
一、希腊衰落与个性觉醒
二、共和制度与宪政理性
三、共和精神与公共领域
第二章 西方近代公共领域的历史生成
第一节 中世纪公共领域的演进
一、多元社会结构与多元文明格局
二、中世纪公共领域的特征
三、代表型公共领域的式微与“公共权力”的产生
第二节 近代公共领域的形成
一、近代公共领域的兴起背景
二、近代公共领域的形成过程
三、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特征
第三节 现代公共领域的社会基础
一、市场经济与公共领域
二、市民社会与公共领域
三、民主政治与公共领域
第三章 现代公共领域理论的产生
第一节 康德对公共性的追寻
一、公共性的提出
二、公共性的含义与特点
三、公共性思想的历史定位
第二节 阿伦特公共领域理论的建构
一、公共领域思想的提出
二、公共领域理论范式的建构
三、公共领域的机制与特征
四、公共领域思想的历史定位
第三节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
一、公共领域概念的学术建构
二、公共领域的兴衰与重建
三、公共领域话语系统的建立
第四章 公共领域概念的界定
第一节 公共领域概念界定的前提性分析
一、“公共领域”的词源学考察
二、“公共领域”的现代界定
第二节 公共领域概念的政治哲学解读
一、公共领域概念的描述性意蕴
二、公共领域概念的分析性意蕴
三、公共领域概念的价值性意蕴
第三节 公共领域概念的政治哲学界定
一、公共领域的基本特征
二、公共领域观念的价值性特征
三、公共领域概念的政治哲学界定
第五章 公共领域的运行机制
第一节 公共领域的结构性要素及其机制
一、公共空间及其公共性
二、社团组织及其公共性
三、公共传媒及其公共性
四、社会运动及其公共性
第二节 大众传媒时代公共领域的“衰落”
一、公共领域的“重新封建化”
二、商业原则对公共领域的侵蚀
三、国家政治权力对公共领域的挤压
第三节 信息时代公共领域的重兴
一、信息时代网络传媒的特点
二、网络媒介与公共领域的重兴
第六章 公共领域的宪政民主功能
第一节 宪政民主的含义及其规范模式
一、宪政民主的含义
二、宪政民主的两种规范模式
第二节 公共领域与自由主义宪政民主
一、自由主义宪政民主模式的特征
二、自由主义民主模式的宪政缺陷
三、公共领域理论对自由主义民主模式的纠偏
第三节 公共领域与共和主义宪政民主
一、共和主义宪政民主的特点
二、共和主义民主模式的局限性
三、公共领域理论对共和主义民主思想的修补
第四节 公共领域与法治人权
一、公共领域与法律合法性
二、公共领域与法治的社会根基
三、公共领域与人权保障
结语 公共领域话语的中国意义
一、中国的公共领域问题
二、公共领域话语的中国意义
三、中国公共领域的建构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公共领域论》对公共领域的古典传统、近现代生成、现代理论发展、理论特征、运行机制、宪政民主功能以及中国意义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探讨和研究,既对公共领域及其理论进行了社会史和学术史的考察与梳理,又对公共领域及其概念进行了机制分析和理论界定,同时还在东西方不同语境下探讨了公共领域及其理论的宪政民主功能和时代价值。公共领域是当代政治哲学研究的一个前沿性问题,也是当今社会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公共领域论》从政治哲学的维度,把公共领域从市民社会话语中离析出来予以学理建构性的研究,形成了一个属于公共领域自身的理论话语系统。它既为当今的社会政治哲学研究拓展了新的理论空间,也为探讨我国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开辟了新的视域,具有多方面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公共领域论》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7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