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瞿州莲,罗中
页数:1407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10515299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土家族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民族。说古老,土家族自古以来就是西南世居民族之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远古传说时代、巴子国时期、秦汉至隋唐五代的羁縻州县时期、元明清土司时期、改土归流后时期的古代社会和近代社会。说年轻,土家族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确认比较晚的少数民族之一,在经过认真的民族识别调查后,直到1957年才被确认为单一的少数民族,至20世纪80年代土家族的民族识别及民族区域自治工作才最后完成。土家族在悠久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为我们留下了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研究、保护、传承、弘扬。 土家族梯玛歌就是土家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梯玛歌是土家族巫师梯玛以祭祀仪式为载体,土家语为媒介,集诗、歌、乐、舞为一体,表现开天辟地、人类繁衍、民族祭祀、民族迁徙、天文地理、宗教哲学、狩猎农耕、衣食住行等涉及历史人文和社会生活的长篇歌舞史诗。梯玛歌渊源久远,博大精深。她叙述了土家族的起源、繁衍、战争、迁徙、安居等内容,是一部珍贵的民族史诗;梯玛歌内容丰富,无所不及。她以数十万字的宏大篇幅,上到天文下到地理,人间万物、宗教哲学,大到开天辟地、征服自然,小到饮食烹调、生活起居,是一部难得的百科全书;梯玛歌文化厚重、艺术性强。她集诗、歌、乐、舞为一体,深涵文学、音乐、舞蹈、语言、民俗等多种学问。她采取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形式上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修辞上有比有兴、词汇丰富、想象奇特、形象生动、文学性强,表演时唱吟结合,有对唱有合唱,既有深沉、忧郁的古歌,也有轻盈、欢快的盘歌,有演有叙、载歌载舞,堪称土家族的文化艺术宝库。梯玛歌抑恶扬善,道德教化。她通篇散发着原始质朴的自然观和道德观,充分展现了土家族先人对自然的崇拜、呵护、珍惜和他们敢于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明辨是非、抑恶扬善的品质。她通过叙述历史、神话传说、精彩故事等方式说理论道,她在娱人娱神的法事过程中,对造就土家族忠君、报国、崇祖、合群、尊老、爱幼、敬贤、助弱的古朴民风和勤俭、质朴、耿直、刚正、重情、顺理的民族品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可以说梯玛歌是土家族的“精神法典”,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令人欣慰的是梯玛歌已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200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本书特色
土家族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民族。说古老,土家族自古以来就是西南世居民族之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远古传说时代、巴子国时期、秦汉至隋唐五代的羁縻州县时期、元明清土司时期、改土归流后时期的古代社会和近代社会。说年轻,土家族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确认比较晚的少数民族之一,在经过认真的民族识别调查后,直到1957年才被确认为单一的少数民族,至20世纪80年代土家族的民族识别及民族区域自治工作才最后完成。土家族在悠久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为我们留下了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研究、保护、传承、弘扬。 土家族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民族。说古老,土家族自古以来就是西南世居民族之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远古传说时代、巴子国时期、秦汉至隋唐五代的羁縻州县时期、元明清土司时期、改土归流后时期的古代社会和近代社会。说年轻,土家族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确认比较晚的少数民族之一,在经过认真的民族识别调查后,直到1957年才被确认为单一的少数民族,至20世纪80年代土家族的民族识别及民族区域自治工作才最后完成。土家族在悠久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为我们留下了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研究、保护、传承、弘扬。
土家族梯玛歌就是土家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梯玛歌是土家族巫师梯玛以祭祀仪式为载体,土家语为媒介,集诗、歌、乐、舞为一体,表现开天辟地、人类繁衍、民族祭祀、民族迁徙、天文地理、宗教哲学、狩猎农耕、衣食住行等涉及历史人文和社会生活的长篇歌舞史诗。梯玛歌渊源久远,博大精深。她叙述了土家族的起源、繁衍、战争、迁徙、安居等内容,是一部珍贵的民族史诗;梯玛歌内容丰富,无所不及。她以数十万字的宏大篇幅,上到天文下到地理,人间万物、宗教哲学,大到开天辟地、征服自然,小到饮食烹调、生活起居,是一部难得的百科全书;梯玛歌文化厚重、艺术性强。她集诗、歌、乐、舞为一体,深涵文学、音乐、舞蹈、语言、民俗等多种学问。她采取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形式上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修辞上有比有兴、词汇丰富、想象奇特、形象生动、文学性强,表演时唱吟结合,有对唱有合唱,既有深沉、忧郁的古歌,也有轻盈、欢快的盘歌,有演有叙、载歌载舞,堪称土家族的文化艺术宝库。梯玛歌抑恶扬善,道德教化。她通篇散发着原始质朴的自然观和道德观,充分展现了土家族先人对自然的崇拜、呵护、珍惜和他们敢于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明辨是非、抑恶扬善的品质。她通过叙述历史、神话传说、精彩故事等方式说理论道,她在娱人娱神的法事过程中,对造就土家族忠君、报国、崇祖、合群、尊老、爱幼、敬贤、助弱的古朴民风和勤俭、质朴、耿直、刚正、重情、顺理的民族品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可以说梯玛歌是土家族的“精神法典”,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令人欣慰的是梯玛歌已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200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目录
上篇 理论探析
第一章 土家族
第一节 历史传承
第二节 族称
第三节 族源
第四节 单一民族的确认与民族区域自治
第五节 民族成分恢复与人口分布
第二章 土家族原生性宗教信仰
第一节 祖先崇拜
第二节 图腾崇拜
第三节 多神崇拜
第四节 自然神崇拜
第五节 灵物崇拜
第六节 宗教信仰影响下的风俗习惯
第七节 土家族原生性宗教的演变
第八节 土家族原生性宗教的调查与研究
第三章 梯玛与梯玛服饰道具
第一节 梯玛
第二节 梯玛服饰道具
第四章 梯玛歌音乐
第一节 梯玛调
第二节 梯玛歌
第三节 梯玛歌谱
第四节 语言音乐学视野中的土家族梯玛音乐文化
第五章 梯玛歌仪式舞蹈
第一节 土家族梯玛仪式的主要类型及流程
第二节 梯玛仪式的展演场景
第三节 梯玛仪式舞蹈的主要形态
中篇 文本诠释
第六章 梯玛歌文本
第一节 调年
第二节 还愿
第三节 解洗
第四节 度职
第五节 吊唁
……
下篇 拾遗补缺
第七章 附录
后记
节选
《中国土家族梯玛歌研究》: 白虎巴人中的“廪君”,是最早见于史籍的土家族先民首领之一,《世本》日:“巴郡南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曋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唯务相独浮。因共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日: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来取宿,旦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曰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思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所载同于《世本》,但在“廪君于是君乎夷城”之后多了“四姓皆臣之。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的记载。武落钟离山又名难留山,在今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境内。夷城所在地今天一般认为即今湖北恩施市。廪君在“君乎夷城”后,为谋发展,其部落又沿清江向西迁徙,后又沿乌江而至枳,在此建立了具有王国性质的政权中心。《华阳国志·巴志》日:“其先王陵墓多在枳。”枳即今重庆市涪陵区,其东南小田溪,自1972年以来.四川省、重庆市有关文物考古部门就在此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科学考察与发掘,先后出土了一套十四件错金编钟、刻有“廿六年”铭文的铜戈、5枚刻有迄今尚无人能解读的巴人图语青铜印章,以及大量玉器、陶器等珍贵文物,证实了《华阳国志》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巴与周边国家或战或和,活动十分频繁,《华阳国志·巴志》上不乏“与邓为好”、“巴子怒,伐邓”、“巴师、楚师伐申”、“巴与秦、楚共灭庸”、“巴人伐楚,败于郧”、“尝与楚婚”、“巴、蜀世战争”、“及七国称王,巴亦称王”等史迹记载。介于秦、楚之间的巴,成为两霸均想吞并的对象。地处巴东面的楚,在“开濮地”占领了濮人的广大地域后,巴就成为楚的军事打击目标,两国间军事冲突不断。巴为了防止楚的入侵,大力修建军事要塞,《水经注·江水》载:“昔巴、楚数相攻伐,借险置关,以相防御。”《华阳国志·巴志》亦载:“巴、楚故相攻伐,故置捍关、阳关及沔关。”但山川关隘并没有阻挡住楚对巴的进攻,在楚的军事压力下,巴逐渐从巫巴山向大巴山退缩,国力日渐削弱。而巴的西邻蜀国,因为巴与蜀王弟弟苴侯私下交往,而得罪了蜀王,“蜀王弟苴私亲于巴,巴、蜀世战争”。周慎靓五年(公元前316),蜀王亲率大军讨伐苴侯,“侯奔巴,巴为求救于秦。秦惠文王遣张仪、司马错救苴、巴。遂伐蜀,灭之”。但巴求救于秦亦是引狼入室,秦在灭蜀之后,并没有撤军班师回朝,而是乘胜东进,顺势人巴活捉巴王归秦,巴国灭亡。司马错又沿涪水而上,再取楚国的商於之地,设立黔中郡。 巴国灭亡之后,巴国王族子弟鉴于西北与北边秦军的追击和东北及东边楚军的压迫,被迫由乌江流域和清江流域向武陵山的腹地酉水流域撤退,进入了今湘西地区。唐代梁载言在《十道志》中说:“楚(秦)子灭巴,巴子兄弟五人流入黔中。汉有天下,名日酉、辰、巫、武、沅等五溪,名为一溪之长,故号五溪蛮。”颜师古注《汉书》时亦说:“黔中,今黔州其地,本巴人也。”宋代罗泌在《路史》中说:“巴灭,巴子五季流于黔而君之。”都明确地说明了巴人由今渝东南、鄂西进入了湘西。湘西古为“五溪”地域,因溪洞众多,山川阻塞,易为凭借之故,是较理想的乱世避居之地。从此以后,“巴”再也难见于史载了,被“蛮”取而代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