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家军、钱晓坚著
页数:352页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01018689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阐明了有效教学的内涵、特征以及价值取向, 接着在明晰有效教学意蕴的基础上, 对有效教学策略的基础、内涵与类型等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 最后从有效教学的准备策略、实施策略、辅助策略、管理策略和评价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论述。
作者简介
张家军,河南省商城县人,教育学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社会学、教育基本理论。在《教育研究》、《光明日报》、《课程·教材·教法》、《教育学报》、《比较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教育研究与实验》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出版学术著作8部,参编、翻译著作10余部,主持省部级及其以上课题10项,主研省部级及其以上课题20多项。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1项,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1项。
钱晓坚,女,汉族,1990年生,江西上饶人,现为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ULB)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课程与教学论、公民教育。在《比较教育研究》、《上海教育科研》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
本书特色
有效教学是教师树立先进的教学理想,综合运用一系列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不断进步与发展,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的过程。可以说,有效教学兼具了一切“好教学”的外在特征,如教得轻松、学得愉快、教学效率高、教学过程严谨、师生配合默契、教学气氛融洽等。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就必须灵活地运用各种策略。本书首先阐明了有效教学的内涵、特征以及价值取向,接着在明晰有效教学意蕴的基础上,对有效教学策略的基础、内涵与类型等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最后从有效教学的准备策略、实施策略、辅助策略、管理策略和评价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论述。
目录
第一节 有效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
一、“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信息加工理论
四、动机理论
第二节 有效教学策略的内涵与特征
一、有效教学策略的内涵
二、有效教学策略的特征
第三节 有效教学策略的分类
一、根据认知过程划分
二、根据教学过程划分
三、根据教学活动划分
四、其他分类
第二章 有效教学的准备策略
第一节 教材分析策略
一、通览教材,纵观全局
二、研读教材,细致分析
三、整合教材,解构重组
四、活化教材,建构生成
第二节 学情分析策略
一、学生的起点能力分析策略
二、学生的学习态度分析策略
三、学生的风格偏好分析策略
四、个性意识倾向分析
五、学生潜在状态分析
第三节 教学目标确定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内涵、类型与作用
二、确定教学目标的原则
三、教学目标的编写策略
第四节 教学过程设计策略
一、教学过程设计的原则
二、教学过程设计的策略
第三章 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上)
第一节 教材内容呈现策略
一、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理论依据
二、教材内容呈现的具体策略
第二节 讲授策略
一、正确地认识讲授法
二、有效讲授的基本方法
第三节 对话策略
一、教学对话的内涵、特征与结构
二、教学对话的实施策略
第四章 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下)
第一节 课堂讨论策略
一、课堂讨论的内涵及意义
二、课堂讨论的实施
三、充分发挥教师在讨论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第二节 课堂提问策略
一、提问准备策略
二、问题叫答策略
三、问答控制策略
四、评估策略
第三节 作业布置策略
一、作业的功能
二、布置作业应遵循的原则
三、当前中小学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四、教师布置作业的措施和方法
第五章 有效教学的辅助策略
第一节 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策略
一、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
二、学习动机的作用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第二节 课堂交流促进策略
一、课堂交流的基本内涵
二、课堂交流的特点
三、影响课堂交流的因素
四、促进课堂交流的策略
第三节 学生课堂参与激励策略
一、学生课堂参与的内涵与类型
二、影响学生课堂参与的因素
三、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对策
第四节 教师积极期望保持策略
一、教师期望效应
二、教师期望的过程模式
三、教师期望效应的运用原则
四、保持积极期望的策略
第六章 有效教学的管理策略
第一节 环境优化策略
一、课堂物理环境的优化
二、课堂心理环境的优化
第二节 课堂管理策略
一、课堂管理的内涵与类型
二、课堂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三、课堂违规行为的干预原理与策略
第七章 有效教学的评价策略
第一节 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策略
一、教师行为评价的意义
二、教师教学行为评价的形式
三、教师教学行为评价的内容
四、课堂教学行为的评价策略
第二节 学生学业评价策略
一、学生学业评价的意义
二、学生学业评价的特征
三、学生学业评价的主要方法
参考文献














